西西河

主题:Joshua Freeman:巨兽兴亡录 -- 万年看客

共:💬77 🌺39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与福特调情

俄美工业集团是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这一政策虽然重振了苏联经济的活力,但却没能将苏联工业彻底提升到革命之前的生产力水平。更何况革命还承诺要显著提升千百万俄国工农的生活水平,新经济政策在这方面更是力有不逮。至1925年10月,苏联工业总产能依然只有一战之前沙俄时期的71%。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只需相当小额的投资就能显著提升工业产能,因为当时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闲置产能。但是到了二十年代中期,现有产能的利用率大为提高,快速提升产能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甚至隐隐出现了产能倒退的苗头。整整十年,苏联的工业体系基本没有得到资本投入,换句话说苏联的绝大部分工业机器都已经逼近或者超出了服役年限。如果苏联工业还想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在设备更新与厂房建设方面投入巨资。对于绝大多数苏联计划人员与领导者们来说,这就意味着将革命的未来赌在大规模工业与基建项目上面,尽管他们对于投资的方式与节奏存在着尖锐分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们历来惯于将进步/现代化与高度集中的资本/机械化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革命之前俄国的工业化经历也影响了苏联对于规模二字的认知。1914年,半数以上的俄国工人都在员工数量超过五百人的工厂里工作,相比起来这一比例在同一年的美国则不到三分之一。在革命前夕,彼得格勒已经有了一批规模可观且由政府控制的兵工厂,其中有些工厂的工人数量达到了上万人。此外私营大型厂房的数量也不算少,例如普季洛夫金属加工厂区就雇佣了三万多名工人(当初发生在这里的一场罢工成为了反沙皇起义的导火索之一)。

此时许多苏联人都将美国视为榜样,并且认为美国的成功仰赖了标准化生产与大规模厂区。亨利.福特在苏联的知名度丝毫不亚于西欧。在苏联人看来,福特就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化身。同样是在1925年,俄文版的《我的生平与成果》已经翻印到了第四版。不过还有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在苏联宣扬了福特的名声,那就是福特森牌拖拉机。早在一战之前,俄国的辽阔土地上总共只有六百台左右的拖拉机。苏联领导层相信农业生产力的升级是革命得以成功的核心,因此自从1923年起就开始以日益增长的数量来进口拖拉机,其中大部分都是福特森牌的。到1926年,苏联政府总计向福特公司发出了24600份拖拉机订单,此外还购买了一批T型汽车。罗格河厂区与俄罗斯大草原之间的输送管道就这样建立了起来。1926年,苏联政府又要求福特派一批专家来检查一下现有的拖拉机维修保养方式有哪些可供改良之处。无论在任何时候,苏联总有相当一部分拖拉机由于保养不善、缺乏高质量替换零件或者维修人员人手不足而无法运作。当然,苏联人也在试图拉拢福特直接在俄国本土开设拖拉机厂。此前苏联人曾经仿制过福特森牌拖拉机,但并不算太成功。福特公司的代表团在苏联境内巡回访问了四个月,最终建议福特不要在苏联建厂,因为苏联政府可能会对工厂运营施加政治干预甚至干脆在未来将工厂收归国有。不过苏联官员们并未因此而气馁,依然希望福特风格的工厂能够提供急需的农机与汽车。

此时福特生产法在苏联并未引起多少争议。关于泰勒主义的辩论早已促使苏联官方支持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法的做法。而且对于人数不多但影响力极大的熟练金属加工工人们来说,福特主义并不像科学管理法那样咄咄逼人,因为就算采用了流水线,依然需要技工制造工具与模具以及保养各种机器。1926年威廉.Z.福斯特访问苏联后声称:“革命工人……将美国工业当成了榜样。在俄国,大小工厂……全都受到美国影响,尤其是来自福特公司的影响。福特工厂在俄国被普遍视为先进工业科技的象征。”福特化——或者说“福迪扎西亚”——成为了此时广受欢迎的苏联流行语。*不过依然还有几位左翼批评家们反对福特主义,他们坚持认为福特主义工作法旨在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劳动,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减轻乃至最终消灭工人阶级遭受的剥削与异化,因此借助福特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无异于缘木求鱼。针对这一论点的最犀利批驳依然来自托洛斯基。他不仅是科学管理法的倡导者,也是福特工作法的主要支持者。他在1926年的一篇文章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只有为苏维埃体系钉上美国技术的蹄铁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美国技术……将会改造我们的社会秩序,将我们从落后、原始与野蛮的包袱之下解放出来。”

*【福斯特还认为苏联工人之所以接受了计件工资与泰勒主义,是因为“产量提升有利于工人而不是贪婪的资本家。”】

在托洛斯基看来,流水线——或者他口中的“传送带工作法”——将会取代计件工资制度成为资本主义管理劳动的手段,用集体生产模式代替个体生产模式。社会主义者也需要采用传送带,但是由他们控制的传送带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传送带,因为传送带的运转速度与时长都是由工人政权决定的。诚然,托洛斯基也承认流水线工作的本质确实降低了劳动的层次。尽管如此,他依然为福特主义工厂做出了最为强有力的辩护——至少也是从非盈利角度入手的最强辩护。有人质问托洛斯基,“传送带致使劳动变得极为单调,致使工人沦为了非人的存在,致使劳动者的精神遭到消磨,对此你有什么说法呢?”托洛斯基答道:“最基本、最主要且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根除贫困。为此必须让人类劳动尽可能地生产出最大量的产品……离开了机械化与自动化就不可能提升劳动生产力,而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终极表现形式就是传送带。”就像爱德华.费林一样,托洛斯基也主张“劳动的单调可以通过劳动时间的缩短以及劳动强度的降低得到弥补。在社会当中永远都会存在需要个人发挥创造力的工业分支,那些感到受到生产召唤的人们总会设法在这些地方找到工作。”接下来托洛斯基又妙笔生花地写下了最后一段话:“桨橹驱动的船只需要桨手们发挥极大的个人创造力,相比之下蒸汽船的航行则要单调得多。但是后者远比前者更舒适且更安全。更重要的是,桨橹之舟不足以渡海,而我们却必须渡过一片人类需求的浩瀚汪洋。”*

*【托洛斯基将社会主义视作苏维埃统治与美国工作法相结合的产物。这一观点不仅与列宁遥相呼应,而且也反映了布尔什维克的普遍理念。比方说尼古拉.布哈林就在1923年宣称,“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外加美国主义。”】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