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两句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吧 -- 黄河故人

共:💬364 🌺5458 🌵2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亲历过这个过程,可以说下这里面的情况

我99年前后正好在绵阳做毕业论文,当时工程院已经整体搬家到绵阳科学城了的。。但队伍很不稳,我那个组,白头发的已经不多见了,担纲的已经是一批年轻人了,我在的那个小组里,带我那个人就正准备去日本的,另一个年轻骨干有个故事的,他因为找不到老婆也想走,结果室里一把手动用他自己所有人力资源给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留下来了。。想留下那里工作当时不难,我当时就有机会留在那里工作的,当时本科生都不少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这些骨干和职工的毕业学校都不是很好那种。。当时只有一个清华来的女博士吧来做论文,但不久就出国深造了,当时我做硕士论文时那个室(后来升级为所),自己是没听说周围谁是清华北大这种学校的。。那里来参与课题的学生川大最多,他们自己的队伍人员进出也很频繁,好多是把那里当跳板这种的。。待遇上和外面比比较差。。当时只要是硕士毕业,一般都比较容易进去,他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只要想留都要这种。。博士当时还不多。。

发生质变的时间就是大使馆被炸后,几个主要头头都跑来了,然后就变了,待遇机会也越来越好,门槛也越来越高,我2000年后毕业离开绵阳,后来有过一次合作也曾经想回去读博,但后来去了上海,现在绵阳那边,博士生都难进去了。原来那个室里几个骨干都已经成了国家级别这方面的专家权威和各路诸侯级别了。

我后来到上海的这个单位是中科院系统科研单位,也类似有这个过程,我刚去时候,白头发的老职工还很多,但年轻人相对比较少,我导师带的学生,大部分出国和下海去了,2003年时候还是这种情况,想进入这种单位比较容易的,当时考博的淘汰率也很低,那怕差几分,也有机会录取。。普遍比较缺人,也是年轻人人员流动比较大,研究生毕业基本想留都能留下来,我那批室里毕业生里只有一两个没留,大多都留了。。后来就变了,现在的情况,很难留了,除非非常优秀这种,欢迎你出去,进来越来越高的门槛,连国外深造回来的都不是那么容易能进来了。。我这里毕业生的出路目前还是蛮不错的,基本是进高校研究所和去企业。也有一部分出国深造的,只不过这部分的人数比例这些年一直是下降趋势吧。。我刚来时候,出国深造的人很多,现在想出去的比较少了。

现在的科研发展姿势可以说是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国家对科研的重视与投入,自身历史积淀与变革的积淀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机会机遇也越来越多。现在能进来这批年轻人底子都很不错,而且来自一流大学的开始居多了,相信不远的将来,等这批年轻人担纲时候,我们国家整体科研水平就该实现超越了。。

再多说一下衔接的事情,衔接实际上是两部分,一个是人的衔接,一个是科研平台的衔接。。当时是人的衔接不是很顺畅,但平台没断气的话,里面就一定有人的,好多环节是什么情况呐?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廖化干久了也能当大将了。。。这就成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当年在这些骨干平台上延续下来的工程项目里,现在的很多骨干一开始的资历底子很一般是常态。。。我当时在绵阳时那个室的一把手,开始就是个很一般学校的本科生还是硕士生,记得是都当所长了才读的在职博士,上海交大的好像是。。他们那帮普遍这种。但因为有这个历史机遇,人家也承担下来了,现在那帮人都已经成为行业里面的翘楚人物了。。。

要是当年平台也没了的话,那就真的凉菜了。。。注意看的话,基本上那种有好多年研究历史的平台型科研团体,只要挺过了那段最艰苦时光的,之后都会有机会再起来的,内因就是这种团体有积淀有内聚力也有文化,只要留有种子,有机会还会发芽成长起来的。

现在和以后估计就没这种窗口和机遇了,他们那帮人担纲时,年龄也就是三十来岁,赶鸭子上架也得撑上去,现在了,基本每个位置都不会有一代人的空缺了,很年轻就上到核心位置的机遇就没那么多了,从一般大学毕业想有这种机会也就很稀缺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胡一刀,唐家山,年青是福,迷途笨狼,崇山彩云,南宫长万,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