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聊聊《无名之辈》和《地球最后的夜晚》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147 🌺732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讨论】聊聊《无名之辈》和《地球最后的夜晚》

《无名之辈》这部片子吧,导演我不是很熟悉,百度了一下,果然是导演舞台剧出身的。这样的话,片中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

纯粹的技术分析,不好聊,因为要截图太麻烦,片中有两个场景,我个人感觉很不错,一是结尾部分初段,廊桥华灯初上,人潮涌动,这段很漂亮;还有一个是眼镜和大头,在路上惩罚波仔的戏,干净利落。至于说影片最精彩的片段,就是眼镜、大头和任素汐同处一屋的戏,这段戏如果是舞台剧,拍得太好了,但是放在电影中,就差点意思,任素汐的表演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稍微过火一些,不如《地球》中的汤唯。至于复杂一些的场景,镜头剪辑就有点凌乱。这个问题在《流浪地球》中存在。不展开说,这里主要聊聊影片的结构和主题上的问题。

先说结构,从影片意图来看,明显是想使用“多线式”结构。影片安排四条线,两条主线,两条辅线。

两条主线是:1、眼镜和大头抢劫及逃亡。2、陈建斌跟踪抢劫线索,追捕眼镜和大头。

两条辅线是:1、包工头和小三的感情线。2、包工头儿子与陈建斌女儿的校园青春暧昧。

多线式的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更多的时空故事,简单点说,花一部电影的钱,看了好几个故事,是不是赚到了?

当然这些故事之间,需要互相支撑,其实这是一种有点讨巧的机构,就是说,每条线的故事单拎出来其实都很单薄,但是故事与故事之间呢,能形成一种互文,就是相互补充,相互诠释,这样一来呢,就使得整个故事比较丰满。

另外呢,多线式结构能更大胆是使用戏剧化的手法,特别是巧合,在一般的叙事中用到“巧合”是挺低级的手法,但是在多线式结构中呢?“巧合”常能化腐朽为神奇,因为观众在观赏电影的时候呢,是处于全知视角的模式,而剧中人呢,则身在庐山,视角被遮蔽的。但电影用巧合把几条线收纳到一处的时候,观众不觉得是“巧合”,反而觉得这就是“命运”啊。当然有一些经典的电影也在回避“巧合”这样的手法,比如说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不过嘛,市场更喜欢盖里奇式的。

《无名之辈》结构上的问题是什么呢?第一点,两条辅线过于薄弱,对主线来说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形同注水。

第二点,问题更大的是主线,主线看似是两条,实际上是一条,眼镜和大头打劫及逃亡,与陈建斌的跟踪追捕,不是两件无关的事,而是一件事。不是两条线,而是一根线的两头。双方只要走下去,就注定会碰面。这和多线式结构一不留神就擦肩而过,最后是在“命运”(巧合)的帮助下,才汇聚在一起的旨趣,迥然不同。

那么,能不能说《无名之辈》根本就不是多线式结构,就是单线的呢,当然可以。但是结尾怎么办?这么多巧合怎么解释?

因此《无名之辈》的结构上的问题就是,要不承认剧情结构出了问题,要不就承认过度使用了“巧合”,使得叙事很LOW。

结构的问题谈完,再来谈主题。

主题的问题是这样,总的来说:“主题不受批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可以说每个人对主题都具有偏好性,但是每种主题都会有人喜欢。比如说爱国的主题有人喜欢,恨国的主题也有人喜欢。对主题的具体内容进行批评的话,最后无非是立场之争。人都有立场,我也有,不过,这里暂时不谈立场。

所以,这里不是在分析主题是什么,而是怎么表现主题,不得不说《无名之辈》在“表现主题”这一问题上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无名之辈》的主题非常明晰,爱与尊严。

后边的下午再聊,还是在单位灌水舒服啊,空调一开,手一点都不冷。

通宝推:笑不拾,从来,奔波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