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汇率双轨到1994年汇率并轨(一)另寻求帮助 -- 蛋疼的蛋蛋

共:💬7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汇率双轨到1994年汇率并轨(一)另寻求帮助

我的整个电子书项目碍于我个人能力一直蹒跚前行,很多内容都停滞或尚未完成,目前已完成内容都会及时更新在

https://sd44.gitee.io/dingjia/

包括本文,可选择观看。如果需要更好阅读体验,可联系我获取PDF版本。

目前我在写中国当代史,很多地方写不动,特别需要以下内容的帮助,可以合作写,或者我放手您来写:

1,进入80年代以来,国家超发货币,通货膨胀是个大问题。真正触及核心的文章很少、很难求。比如94年通货膨胀的实质及通俗原因(历史社科必然可以用较为通俗语句触及问题核心),比如通货膨胀税或铸币税问题,通货膨胀税的合理性和弊端是什么?特别是90年代之后这方面论文有些是仅供内部、不对外不开放。我只能草草在香港某大学网站搜到一篇,说80年代后期,通货膨胀税大概是7或8%左右,个别年份10%以上。除此之外,寻求西方论文帮助也能帮助理解这个问题。但无论哪个方面我都不行。

2,92年后的政策我目前只是想单列几个部分。例如1994年的分税制、汇率等改革;1998年的国企、住房改革、亚洲经济危机;2008年危机可能简单写写;还有2014年至今的新型城镇化。即使只是以上几条,也很难寻得历史真面目——有用的、能抓住实质和说出实质的文章都罩在面纱或者一堆垃圾之后。我总觉得写不动。

3,从80年代至今的基建问题。

4,即使有这么多问题,我国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也有各方数据支持。人民生活水平、贫穷人口数量(虽然目前趋势是贫穷人士和阶级会越来越被遗忘,即使他们数量并不少)、社会治安等等都有大幅提高,如何将优缺点贯穿起来呢……

希望能够提供帮助,最好认领相关章节,哈哈……

汇率双轨制

杨帆将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汇率制度变革分为两个阶段。[1]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因人民币汇率被严重高估,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较官方汇率过高,造成企业出口越多亏损越大。笔者根据杨帆文中表格测算,1975–1979年的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均高于同期官方汇率50%以上,最高达至68%。

1978年8月为促进出口,平衡外汇收支,我国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所谓“外汇留成,即是对外贸易单位和出口生产企业把收入的外汇卖给国家,国家按一定比例拨给他们相应的外汇留成。”

“外汇留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现汇(在企业和地方、国家间直接分配外汇数量),一种是额度;且以后者为主。所谓外汇额度,是指按照官方汇率获取外汇的一种权利。其目的是政府直接控制外汇,其办法是,外贸企业必须将包括留成外汇在内的全部收汇,按官方价格售给政府指定的银行,同时按照留成比例拿到一个凭证,即外汇额度。当该企业想使用外汇时,再持外汇额度凭证到银行按照政府规定的汇率用人民币购买外汇”。[2]

杨帆将1981年至1984年间划分为转轨时期第一阶段——“人民币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时期”。此一时期,贸易内部结算价基本不变,“贸易内部结算价按照1978年全国平均换汇成本2.53人民币/美元加上10%的出口利润计算出来,为2.8人民币/美元……我国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明显增加。1984年外汇储备年末累计余额170.42亿元特别提款权,为历史上和20世纪80年代最高水平”。

有外汇额度的企业暂时不用,而没有外汇额度的企业却急需用汇,外汇额度交易(合法和非法)及其交易场所就应运而生。[2]

1980年到1983年中国银行先后在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开办了外汇调剂业务。张曙光指出,调剂柜台外汇交易价格为贸易内部结算价2.8人民币/美元基础上上浮10%,(蛋蛋注:即3.08人民币/美元),但这仍然低于市场影子价格。

随着外汇留成的增加和官方控制的放松,私下的场外交易发展起来……一美元可以兑付4–5元人民币1。这样,外汇额度的价值已经由市场来评价了。一般的交易方式是,(蛋蛋注:有外汇额度凭证的企业)先在银行按照官价提取外汇,出门后再按黑市价格补齐(蛋蛋注:按黑市价格卖给需求外汇的企业)。[2]

杨帆提及“(第一阶段)影响了非贸易部门的积极性……外贸亏损增大,在对外经济中陷入被动,造成了外汇管理的混乱,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因此实行内部结算价注定成为一个过渡时期的应急措施。”

杨帆将1985–1993年间划分为转轨时期的第二阶段:

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 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官方汇率应用于贸易结算和非贸易外汇兑付。

为鼓励出口,在人民币汇率下调的同时,1985年国家又一次提高外汇留成比例,采取按出口商品收汇金额比例留成的办法。

这一阶段官价实行以美元为基准的有限弹性汇率制。综合来看汇率恰逢其时的步入了实质性和典型的价格“双轨制”时期。

1988年上海首创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实行公开竞价制度,其它城市也纷纷效仿。这样一来,外汇现汇交易和额度交易就合法化了。[2]

1988年后,国家放开了外汇调剂价格,调剂价格根据外汇供求自由浮动。同年,在北京设立了全国外汇调剂中心,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外汇调剂市场。[3]

1988年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外贸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并对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行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1年外贸由补贴机制转向自负盈亏机制,取消财政补贴。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人民币汇率成为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

1988年至1993年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进口需求猛增(蛋蛋注:据管涛,1993年,中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后一次年度贸易逆差,外汇求大于供,市场汇率不断下跌,由5.70/美元贬值为1993年2月的8.20人民币/美元。为了限制汇率投机性上涨,一度实行限价,造成外汇流向场外交易。1993年5月取消限价,市场汇率骤升至11.20人民币/美元。1993年7月以后,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市场进行干预下,到1993年底市场汇率回落到8.72人民币/美元。[1]

从1994年1月1日起,国家决定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现了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的并轨。特别要强调的是,1994年汇率并轨时,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这个“单一”不是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是相对于1994年并轨以前的双重汇率制度来说的。双重汇率制度时期,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差价很大,并轨以后,所有的交易都使用了市场形成的汇率,因此,强调了“单一”。[4]

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汇率双轨思路是一贯的,国家抛财政包袱,解决原来企业出口亏损问题,通过汇率双轨、特别是持续增加市场一轨的权重刺激出口,做大市场。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简明的,同农业、企业方面的双轨制一样,计划轨外市场一轨的融入所实行的双轨制,增大了黑市的操作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黑市主体不是民间个人,而是权力拥有或相关的个人或企业。双轨制似乎是势在必行的,权力寻租似乎也是无法避免的。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历史的趋势吧,不以个人或组织甚至国家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趋势。但笔者也认为,不管负面影响是不是大势所趋,在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能因为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就忽视

负面程度上的大小。忽视负面影响的程度大小,只谈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从而放心大胆指定和施行政策已经成为太多学者、政治家的通病。

参考文献

[1] 杨帆. 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研究[J].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5(04): 59–64.

[2] 张曙光. 中国经济学风云史: 经济研究所60年(上卷(II))[M]. 新加坡: 八方文化创作室, 2017.

[3] 汪强. 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中共中央党校, 2012.

[4] 管涛. 四次人民币汇改的经验与启示[J]. 金融论坛, 2017(03): 3–8+18.

关键词(Tags): #汇率#汇率并轨#汇率双轨#中国历史#中国经济通宝推:光年,辣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