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麻木,然后不仁? -- 给我打钱87405

共:💬143 🌺179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几个回复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你误会了我的意思

家庭与事业都是许多人的人生寄托,这是人性决定的,不论家庭如何或者事业成功与否,你在这个问题没有什么选择。我承认你所说的许多问题,比如三力思提到的有深层的社会层面的缘由,许多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

你当然可以把事业定向与改造社会,这也是许多人投身政治与革命的来源。但是仍然不是短期可以改变你需要面对的许多问题的途径。而更多的生活中的事如编号所说实际上是个视角的问题,比如那个超车的例子,其实很经典。我们从开始学车上路,实际上都经历过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圈子的过程,面对许多从没经历过的体验。面对超车是路怒还是宁愿相信对方是有急事,当然对方也不一定有急事,但这其实是一个心理选择,更是一个取舍。

我想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个打比方,面对问题时我们常常忘记问自己一句,是不是的确我的第一反应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有其他可能才有了选择的需要,才有了权衡利弊。这听起来像是生意人,可是多数社会人本质的确是经济人,但是多数人的自由意志的确处于习惯性的被剥夺中,被舆论被习惯被从小的教育所长期影响,这些是第一反应的主要来源,但做选择仍然是可以的,前提是有选项,多数人局限于在这个选项的发现上而已,如我楼上提到过的身不由己。所以那个例子中的视角就变得很重要了,而视角是可以自行后天发展的,只看你愿不愿意超越昨天的视角接受明天的视角,这个需要很大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思维的复杂性决定了即使这个主观能动性也是一个依赖于视角的问题,同样受习惯教育所影响,类似无限内循环,不小心就进入死循环出不来,对一切都无望的无助感。必须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重新建立自己的思维逻辑框架,避免重蹈覆辙。许多人往往发现换一个环境,换一个职业,甚至家庭,对自己走出困境有很大帮助,其道理也在于此,利用外界的变化倒逼自己的思维逻辑,教育背景,让既有思路习惯不能承载新的现实,于是突破口就找到了,甚至三观都颠覆了。

我说的性格缺陷不是说某个特定人,而是说在这种行为模式中,性格特征经常会起到很大作用,这关乎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多寡,这里无关道德判断,只是一个固有的关联性。还用上面那个例子,即使我们都明白也同意编号的那个道理,但是在实际执行上,性格仍然会起很大作用,而性格我们知道基本是不可控的,因此了解自己的性格,在可控的方面为自己设计一些与自己性格相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甚至人生道路都会事倍功半。

性格就好像一种武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的都不同,其功能威力是固定的,没有多少改造的空间。权看如何使用,最大发挥其长处,使其为己所用,而不是自己被性格所牵引,这一点说的容易,做到需要长期实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