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正说唐之梦 -- 给我打钱87405

共:💬242 🌺713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在学习西式知识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东西文化的差异颇大,这种文化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易出现“概念不清”、“概念混淆”的情况。

还是以地理为例加以说明。

在汉语中,就地理这方面来说,势就有三种意思,一是地势平缓中的势,描述的是倾斜度,一是地势险要中的势,描述的是地形,一是地势较高中的势,描述的是(接近于)海拔。

就地理教材来看,地势取的意思是“倾斜度”,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是一个相对高低概念。但也会混用。学生往往因此弄不明白。

这跟汉语有极大的关系。汉语大体上可以说一种“语境式”语言,有时候我们查阅新华字典,翻看某字的意思,往往看不明白,但若要读一段文字,这字夹在这段文字当中,反而容易弄懂。

汉语的这种特征,显然跟英语有较大的差异。英语是一种自然且机械的语言,它里面既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还有颇多公式化的语法,后者令英语则为了一种近乎于“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语言——机械的特征在这里表露得很是充分。

简言之,就单个的汉字或词来说,它词性富于变化,具体是什么意思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而英语,就相对的机械。故用汉语来学习西式知识,必然会遇到困难,概念不清、概念混淆是非常普遍的。

更要命的是,在中国当下的这种考试制度中,出题人往往“如获至宝”般的抓住了学生的死穴,总爱在这样的问题上做文章,乃至于可以夸张的说,能把所有科目都当成语文来考。

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两个字:品味。

只有通过反复的品味,才能在东西文化的差异中找到融合点。不过,这对学生来说,难度颇大,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懂得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但是,光有品味两个字,恐怕是毫无意义的,总得想点办法来缓解。我以为,抓住两个要害,大抵上就可以部分的减轻语言差异所造成的困难:广义和狭义之别,相对和绝对之别。仍然以地理中的“势”为例。

若按西方人的知识体系来看,一切之根在于高低二字,这样,就分出相对高低,即地势,绝对高低,即海拔。地势又可具体两分为平、斜,斜可以组合成凹凸,斜本身亦可分为缓、急,这样,就有了四样地势:平、斜、凹、凸。平所对应的,若海拔高则为高原,若海拔低则为平原,这是地势与海拔的组合物。凸,若落差大,则为山,凹,若落差不是太大,则为盆地。有凸有凹,且落差都不大,是为丘陵。

若将平、斜、凹、凸全部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说:中国地势的特征为西高东低,且可以分为三阶梯。

这样,通过或广或狭、或相对或绝对,就将富于变化的汉字汉词,如上了夹板似的,固定成了接近于英语的表达。

一旦我们回归汉语的语境,就将这副夹板抽掉,让它变得活灵活现。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我以为,终有一天,这是会改变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