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莲花清瘟的分析(二) -- 夜如何其

共:💬28 🌺173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医是更高级的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只有矛盾论,没有协同论,而中医里面的关键之一就是阴阳协同。

我在知乎写了一篇论述这个问题,应该说还需要论证的还有很多

从唯物辩证法出发看中医 (2017-12-28 13:45:43)转载▼

很多人说中医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这个说法被很多人说来说去,但是没有多少人考究怎么个朴素法,怎么个改进法等等。

中医确实含有辩证法,辩证法和中医在某些方面是想通的,但是在某些领域是中医独有的,而辩证法所缺乏的。

从辩证法看中医

一,量变引起质变

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诸如各种外邪,例如寒邪,风邪等等,很多人因为西方医学没有这种说法就进行否定

但从辩证法来看,寒邪风邪等等外邪的影响是很容易理解的

即量变引发质变

一个人短期受到一定程度的寒冷的侵袭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你遭到的寒冷的侵袭达到一定时间呢?

辩证法告诉人们,量变会引发质变

身体受到寒冷的侵袭,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会动员起来,但是这个动员机制的效用不是无限大的,当遭遇寒冷的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导致了量变引发的质变,即引发了人体的机能的各种不调,即疾病

同样,被吹风也是一样

很多人对于吹风于健康的影响没有体会,对于我来说体会很深,因为我当年缺乏生活经验,曾经有两三年在寒冷的福州只睡一床棉被,没有垫被,然后到了春天夏天各种吹风,所以导致我对吹风非常敏感,就是热风都不行。

个人理解,风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于风吹过人体皮肤的时候,导致气压的轻微改变(流体速度越大,流体压力越小,这是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定理所解释得)从而引发人体为了调整内外压强差,而频繁的进行自我调节,而这个自我调节机制也是有一个限度的,当量变导致量超出了限度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体就陷入了机能不调了。

为什么西方医学没有发现这一点,主要还是他们更缺乏系统观,在系统观里面,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子,而东方人对环境的变化是更热衷于观察的(参见某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实验中,西方人更重视观察中心物品,东方人则更注重于观察环境),中国人对环境变化的关注导致了国人对环境变化影响的研究,应用于人体科学,就是中医所云的各种外邪。

二内因和外因

参见中医的实邪,虚邪论证

辩证法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主要矛盾等等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确定的,但是一定是内因是主要矛盾吗?

这一点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一个人身体很弱,吃了某种微弱毒性的食物而死亡,这里内因是主要矛盾

但是一个人身体很好,但是吃了某种剧烈毒性的物品而死亡,这里的起作用的主要是什么呢,显然是外因----即剧毒物品是导致他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中医的实邪虚邪辩证实际上是什么?

就是辩证,是外因为主要矛盾还是内因为主要矛盾

外因为主要矛盾,就是实邪,即你接触的邪非常强,以至于你的身体再好也不可能承受住,这就不可能靠提高你自己的免疫力来达成,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把外邪给驱除

应该可以认为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对付实邪的办法之一

内因为主要矛盾,即中医所谓的虚邪

即你所承受得外界的压力并不大,但是你的身体本身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只要让你自己的免疫力,抵抗力提高,你就可以恢复健康。

相对的来说,西方医学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而中医出于各种辩证,往往更能够对机体免疫力不足等等虚症给出更好的治疗方法

三矛盾论和阴阳

万物皆有矛盾,但是与此同时万物皆有相合之理。

辩证法只强调了矛盾而对相合,协作等等缺乏进一步的探究,这又是辩证法的一个不足之处。

中国传统追求和合之道,因而对于和合有着更深入的研究

和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阴与阳的和合

阴阳辩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也因此具备了相当的哲学高度,使得中医辩证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小结以及进一步的讨论

一,量变引起质变,外邪的发展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体现,从而从动物实验的角度看,必须对于实验动物以相对长的时间让其在寒冷,大风等等环境中生存,才能进一步的观察到其机体的反应,以及中药所产生的影响。

例如有人研究过温热类中药对于老鼠痛经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研究模型是通过某种化学药物引发老鼠的阴道痉挛

从中医理论我们知道,温热类中药仅仅对寒邪起作用,而老鼠的痉挛并不是因为寒冷引发的,因而这样的试验得不到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 内因为主要矛盾对应于中医的虚症,外因为主要矛盾对应于中医的实证,对于实证,古代中医所能够采取的办法不多,现代随着手术以及其他手段的发展,能够尽快清除人体实邪,就尽可能的采取手术等等办法

三 阴阳辩证涉及到和合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未被开发的理论处女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