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鸡汤杂志王永生获刑14年 -- 精报童子

共:💬10 🌺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同学的父亲从80年代初就买

同学的父亲从80年代初就买,当年还叫《读者文摘》。再到后来做了科级、处级领导就订阅,也不怕被莫名其妙的弄丢了。他家里厚厚的一摞摞估计得收藏到现在。而且,很多页面都是老头用铅笔勾勾画画的诠注和心得。我当年看到有点震撼,发现同样的东西到了不同人的手里,价值完全不一样。

当年,好看的书报并不太多。所以,《读者文摘》很容易就口口相传的红起来。印象里,还有小一半的《辽宁青年》也小红过一阵,里面经常有些标题让人有点脸红的科普内容,也算给青春期的我做了知识普及吧。里面有时候刊登国外新闻和运动摄影,对我也多少有点审美启蒙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连环画报》,现在想起来,里面很多画风真是挺见功力的。只是小时候没有审美水平,都当小人书看的。

我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的初中开始买起《读者文摘》来的。每个月固定发行的那天,报刊门市部里面排队买到手,杂志还带着新鲜的印刷味道。

我一定是先看中页后面的幽默笑话,然后再看彩页和封三封四的。龙应台这仨字好像就是在这里有点印象——看看,文字的欺骗性有多大?后来她的三观真的颠覆我对她的认知。

印象里,读遍杂志所有文章的记录,几乎没有。大都是跳跃着看。标题喜欢,或者插图喜欢,或者不太长的,大概率会看。这样就会错过很多好看的内容,这个恶习我现在也没太改。

再之后,《青年文摘》《海外文摘》《知音》等等就都上来了。

后来,更名之后的《读者》,还没等到网络抢占的拥趸,它就开始更加密集的出版了,好像每月两期?还有别的合刊。单价也在悄悄的涨。

看着越来越厚的合订本,我坚持了十数年的收藏也逐渐放弃了。但还是怀念有它陪伴的日子,那是我不知道以后的生活其实比书本里白纸黑字更复杂更斑斓更诡谲的简单日子。

老家拆迁,我没有在。所有的书都被老娘卖给收废品的了。希望这些书,没有太快的变成纸浆,被下一个喜欢的人多看几眼,也算有个价值。毕竟早前买杂志的钱也并不算便宜。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