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谈谈浮力 -- 给我打钱87405

共:💬75 🌺20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经验与道理

什么叫经验?就是一样事,做了十次、一百次,其中有多少次是成功的,有多少次是失败的。如果成功的次数占比高,我们就会认为值得信。反之,则不可信。因此,经验来自于结果,是结果的统计数据。

经验来自于结果,结果由具体事件产生,而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一些事看起来不一样,其实一样,一些看起来一样,其实不一样。还有许多事涉及到多个变量,其中某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其结果也会发生变化;某几个变量变化,其结果却有可能不变。

当人类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思考,为什么有的经验可靠,有的经验不可靠呢?这些人打算揭开谜底,于是展开更为细致的观察,做更全面的分析,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做更多的实验。这些思想和行为,我们今天统称为科学活动。

当科学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产生了对应的成果,今天我们管这些成果叫科学成果。科学成果往往更讲理,更本质,更知其所以然。

但是,科学成果并不能脱俗,这是因为人们需要科学成果。

如果一个人阅读了大量的科学发展史,不论是人文学科 还是自然学科,就不难发现,人类往往只能得到一些较之以往更靠近于真理的道理。也不难发现,正因为如此,学者往往会分两派,一派估且称之为现实派,他们认为即便当前所得的道理距离真理尚有不短的路程,但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可用,F浮=ρgV排就是如此;另一派估且称之为理想派,他们认为不是真理就得继续研究,极端的甚至反对将不够真理的道理应用于人类社会。

最后的结局,往往是,不太真理的道理暂且用着,继续研究的工作也不要停。

这些“内幕”,并不为常人所熟知。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不妨可以说,相当数量的人是迷信的,只不过迷信程度不一。何以为迷信?就是“我”不懂,但“我”却相信专家、权威、公式、名言名句……

正因为如此,每当科技有进步时,就会涌现出大量骗子。譬如“有图有真相”,就是在网络社会发达以前许多人信奉的真理,这些人并不知道,图片可以修改,可以伪造,视频可以编辑,可以换脸。

那么,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会好一些吗?恐怕不尽然,迷信的,大有人在。比如,F浮=ρgV排,其实是一个经验型公式。又因为人类无法得到精确数值,因此总可以用“公式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人类的测量方法必然会有误差,故显得这个公式不正确”来进行解释。于是,“F浮=ρgV排”在无形中成了不可质疑的真理。

迷信,就是迷糊而信。听起来很矛盾,却是非常现实的。自己迷糊,于是信专家、信权威、信公式……

接下来,就要谈一谈,何为好用。所谓好用,其实指的就是若套用某经验或某道理,成功率比较高。

这里最需要注意的是:(广义上的)考题是谁出的。

如果考题是人出的,那么是不是就有可能出现: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出对应的考题?为了证明他人错误而出对应的考题?

听起来是不是简单易懂?许多人会在无形中忘记这一点。比如一组练习题有数十道,其中多数是加式,偶然有一两道是减式,是不是就有可能得出一个结论,“证明”做练习的学生对减法掌握得不够好?并且具有普遍性?

这就是人类“自证”的秘密所在。

所以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人类没有发明数学,商品交易还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如果不是周围的人都是黄皮肤、黑眼睛,我们还会产生或者接受汉族、中国人这些概念吗?

什么今天能看到普遍的“人傻钱多”之现象呢?科技进步了,人却仍然迷信。今人比古人知识更多,但迷信程度却相差无几。

为什么会说,学习是风险很大的项目呢?这就是因为学不好,一味的“拿来”,拿得越多,迷信程度越高。而骗子,却非常明白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读的是同一本书,学的是同一科,教的是同一个老师,做的同一套练习,有的学生越学越清楚,有的学生越学越迷信。不幸的是,多数人是后者。

故古人说, “无才便是德”。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学习者,尤其是刷题拿高分型的,往往是得小利———得到了知识,失大利——更加迷信。越勤奋越失败,当然就不奇怪了。忙碌了半辈子,别人几句话就可以一锅端走,自然就不罕见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