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帮识数的漂泊网友回忆一下七十年代物价并和当今比较一下 -- flyingcatgm

共:💬151 🌺710 🌵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主席一贯主张"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

上山下乡不是68年临时想出来的。

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发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四点: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的问题。知识分子既然要为工农群众服务,那就首先必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如果一辈子都不同工人农民见面,这就很不好。我们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文学家、艺术家、教员和科学研究人员,都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去接近工人农民。有些人可以到工厂农村去看一看,转一转,这叫“走马观花”,总比不走不看好。另外一些人可以在工厂农村里住几个月,在那里作调查,交朋友,这叫“下马看花”。还有些人可以长期住下去,比如两年、三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就在那里生活,叫做“安家落户”。有一些知识分子本来就是生活在工人农民里面的,例如工业技术人员本来就在工厂,农业技术人员本来就在农村。他们应该把工作做好,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我们要把接近工农群众这件事,造成一种风气,就是说要有很多知识分子这样做。当然不能是百分之百,有些人有各种原因不能去,但是我们希望尽可能有比较多的人去。也不能大家一下子都去,可以逐步地分批地去。

PS:说说本狐对上山下乡动因看法的变化。

家母是高六八的,68年底下乡77年底高考离开农村,整整九年。本狐生在乡下,也当了好几年的“小知青”。

对于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本狐最初也认为这是为了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权谋,从66年中开始,乱了两年多,学生未升学累积起来,工厂也没怎么招工,一竿子去农村,缓解了城镇压力。

后来看的资料,才知道文革前就有“上山下乡”了,看了主席55年题词、57年讲话、68年谈话,认识发生了变化,觉得主席是理想主义者,但68年具体决策执行的干部队伍更多是出于“就业压力”雷厉风行地执行,当时有个感觉:主席的想法与干部队伍需要一致时,执行就快,否则,就会被拖着。

再后来,看了《统计年鉴》中十年尤其是70年代后的城镇农村新增人口、中学毕业生数据、招工数据,比对之后,再次确认:68年上山下乡的决定,主要动因与就业压力关系不大。

通宝推:心有戚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