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批判“李约瑟难题”》 -- Ace

共:💬97 🌺58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日耳曼人所在的西欧北欧比地中海更不合适农耕

以下内容引自—— 刘景华:近代欧洲早期农业革命考察-2006

--------------------------

中世纪欧洲的农业生产技术起点是非常低的。虽然罗马时代的耕作技术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农业也是罗马最受重视的实用科学之一,但日耳曼人的入侵严重破坏了罗马先进的农业技术文明,而使其落后原始的生产方式保留了下来。

中世纪早期,农业作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流行的是日耳曼人的粗放耕作制度,而他们只不过在公元前后才由畜牧经济向简单定居农业过渡,农业生产对于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技术。在入主西欧的最初几个世纪里,他们种植粮食作物时,播下一斤种子,收获的谷物常常只多一两倍而已。

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农业要受到自然条件的许多制约。从某种程度上说,各种自然条件规定和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规模以及水平。在生产技术水平极其低下的中世纪欧洲,气候和土壤这两个最基本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并不很有利。

欧洲地处中高纬度,从气候上可以阿尔卑斯山为线分为南北两个地区。西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比较温暖,但夏季过于凉爽,全年温差较小,降水量在一年中分布均衡。南部作为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区,夏季高温,但受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气流影响而十分干燥;冬季雨水丰沛,但在大西洋气团作用下气候十分阴冷。雨热不同期,是整个西欧气候的典型特点,不利于需要高温高湿的高产淀粉作物如水稻、薯类的生长。

就土壤而言,西欧的偏北部是混交林带的生草灰化土壤,酸性较重,肥沃程度偏低。其余大部分地区虽属阔叶林带的棕色森林土壤,酸碱度适中,肥力尚可,但由于冬季降水偏多的缘故,使土壤排水性能差,要么沼泽地遍布,要么土地粘性过强而难于翻耕。而在地中海地区,水分蒸发量大,土地过于干燥,耕作层极浅,作物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应。

这种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决定了中世纪的西欧农民主要只能种植大麦、燕麦、黑麦等低产粗劣的谷物。营养价值较高的小麦虽然也在各地普遍种植,但产量很低。所以很早就有西方学者论道,欧洲不像亚洲拥有那种可造成“丰富收获”的“肥沃的土地”。

从历史过程看,公元5世纪后,西欧农业生产一直处在极低的水平上,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几乎不值得一提。即使到查理大帝时代,许多年成的播种量与收获量之比常常为小麦1:1.7;大麦1:1.6;黑麦1:1.1。这或许是歉收之年的情况,但这种歉收在当时要占将近一半年份,丰收年成反而少见。

10世纪以后,随着新兴封建关系确立和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进步,作物产量也有很大提高。但在庄园制下,农民所占有的份地土质是比较差的,而且他们每周要为领主服劳役,在自己份地上劳动时只能是抢农时,顾不上琢磨技术上的改进。农奴为领主服劳役,不可能有很大的劳动热情,更不可能对提高生产技术产生兴趣。因此直到10世纪,西欧农业生产技术只是在低水平上缓慢地提高。

--------------------------

上文所谓“较高水平”的罗马农业,只是相比中世纪欧洲“极低的水平”高那么一点,甚至11世纪欧洲开始推广“先进”的“三圃制”以后,如果按照中国这样传统农业国的标准来衡量,水平其实也是很低的。

以下内容引自——缪启愉:一世纪至十六世纪中西农业典籍的比较研究-1998

--------------------------

在欧洲,公元前有西奥弗拉斯图的有较高水平的植物学专著,西奥弗斯拉图还知道今波斯湾的红树植物,也提到巴林岛上生长着的罗望子的感夜运动,也描述过榕树和香蕉。但只是如此而已,而且这些知识还是他从同时期亚力山大大帝的随从人员那里得到的。他未身历亚洲南部等地,不可能写出热带亚热带植物的专著。

公元前的卡图是罗马监察官,所写《论农业》很简略,写作差,编次也没有程序。他和瓦罗都是中小农场主式的奴隶主,所写农书都以经营管理为主,强调怎样管好农奴,怎样榨取最大的利益。一世纪罗马农学家科路美拉著有《农业论》十二篇,主要依据前人瓦罗的《论农业》等书加以本人资料写成,篇幅虽然比瓦罗的书大,但价值要低些。他说土壤有六类,即肥土、瘦土、松土、紧土、湿土、干土,仍囿于直观的形容词,在土壤技术用词方面没有进步。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指出:即使受希腊人推崇的西奥弗拉斯图,也难以在土壤学等方面发现很多东西,对土壤类型问题毫无贡献。

古罗马人甚至连一个土壤名词也没有发明出来。瓦罗的《论农业》列举了不同土壤可能有的各种石、土,注意各种土壤颜色,但同样仍满足于许多模棱两可的形容词,如壤质的,贫的,富的,薄的,再没有找到比这更好的名词了。以后便没有一本农书对这类原始的直观用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科路美拉又按照公元前一世纪维吉尔的方法,做了三项土壤试验,即土质粘度试验、碱土过滤试验和土质紧密度试验,不过重复而已,没有提出怎样加以改良。二世纪的伽伦也写有农书,多抄录前人的材料,不如科路美拉的书。

公元六、七世纪之间,欧洲有P.克雷森厄斯的《农产品薄记》,是参照较早的C.巴苏斯的《农业全书》写成的。此外虽然有些农业文献,主要是大量存留的采地的公文、管理人员的报告,以及收支账目等,根本不是农书。

直到十三世纪,才有英国亨利的《亨利农书》,讨论了当时封建庄园的管理问题和一些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再后到十六世纪初,有费兹哈柏的《农业全书》,着重讨论了三圃制农业的一些技术措施和经验,透露出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的信息。

欧洲的二世纪的伽伦农书之后,直到十六世纪以前,农书发展踏步不前,极为贫乏,中间出现了若干世纪的“空白”,断了档,无以为继。欧洲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涌现有著名的诗歌、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的突出专家,弗兹哈柏和凯撒尔平纳斯二人适当其会,他们的两种农书似乎也“复兴”一下,但陈旧平泛,谈不上是有突出贡献的农学专家,比之诗歌文学等差得很远。出现这种现象,和中世纪欧洲社会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分不开。

欧洲中世纪农业,在封建领主统治下以采地为单位,长期施行“二圃制”和“三圃制”的耕作制,长达十几个世纪之久不变,有的地区延续到十九世纪,耕作经营非常机械、粗放,农作物固定单调,农具粗劣,技术保守。古罗马时期某些奴隶主还采用施肥措施,但在中世纪除耕翻地里的残茬杂草外,很少施肥,只靠休闲的消极方式来恢复地力。

为了使放牧的牲畜所排出的粪尿能积存在自己的牧地里,领主强迫农奴把他们的牲畜驱赶来放牧。十一世纪之后,施肥在部分领地得到恢复,但家畜少,粪肥不足。这样,实际是土地的自然肥力逐渐被掠夺耗竭。作物一般不中耕,没有条播器(条播器、耧车是十八世纪由中国传进去的),播种方法多采用撒播。作物单调呆板,没有多熟种植,没有轮作复种和间混套作以尽地力,不知道开辟肥源和用地养地结合以保持和提高地力。

总之,它没有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发展形成的集约经营、精耕细作一整套的优良技术措施。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生产背景下,农学专著当然难以出现,即或有,科学水平也很低。

--------------------------

另外一个能够体现欧洲农业水平的指标,是铁器的使用:

“直到1050年,大部分西欧的农民还不曾拥有一把锄头或类似的工具。流传至今的加洛林时代(752-843年)富有庄园的农具清单中,金属工具极为稀少,甚至木制工具亦极为难得,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父母赐予的一双徒手来与自然格斗。”——引自网络

相比中国,铁制农具最迟汉代就已经普及了,差了将近一千年。

11世纪以后,通过使用铁制农具大规模拓荒、三圃制、灌溉排涝技术、引进美洲作物等措施,欧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但是直到工业革命,欧洲农业也没有达到中国的技术水平。

当然,欧洲的繁荣富强靠的是海洋扩张,以及由此催生的科技进步,对于一个“海上游牧民族”,用农业作比较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通宝推:ziyun2015,桥上,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