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共:💬140 🌺106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7:遏,迫

“遏”和“迫”的部首都是“辵”。“辵”字,《玉篇》说“走也”,所以“辵”字和“走”字的下半身长得一模一样,都是一只脚,就是“止”;只是两字上半部分稍有不同,“辵”字的上半部分“彡”,其实是“彳”的变形,是“行”字省去了半边,代表道路;“走”字的上半部分也并非“土”,而是个摆动着双手正在“走”的人。

下图中有“辵”字和“走”字的图形,“辵”在左上角,“走”在“辵”下边,您可对比。甲骨文“辵”字的图形保留了完整的“行”,还可以有两只脚。

因此,《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辵(chuò)部的字都和行走的意义有关”。不过,“辵”字在担任部首时都会谦卑的坐下,变形为“辶”,贴在声符左边和下边,让声符占据中心位置。加上“辵”字本身早早地就退隐幕后,一般人很少用到,于是,我们大多已经不知道这个坐着的“辶”是“辵”了。

注意,虽然“辶”比“辵”笔画简省了不少,但这是“老”简化字,在我们现在所说的简化字出来之前许久,简化成“辶”的“辵”就已经是正规军了。也是因为当初部首“辵”非常常用,使得古代写字的那些人有强烈意愿要简化这个偏旁的写法,这才产生出了“辶”。而这个正字偏旁“辶”,我们称之为“走之旁”,强调了“辵”字和“走”字的联系。

以“辵”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五十八个,首先是与行走有关的动作,包括“进”和“退”、“迎”和“送”、“逃”和“避”、“逼”和“迫”,以及“迈”、“逛”、“逝”、“逗”、“逮”、“造”、“逞”、“逢”、“述”、“运”、“递”、“遍”、“选”、“邀”、“迷”、“遏”等等;其次是与行走有关的事物,包括“迹”、“途”;然后是对与行走有关事物的形容,包括“远”和“近”、“迅”和“速”,以及“辽”、“遥”、“边”、“迟”。

但“走”也是个部首,前面提到过(桥上《08:赶,赴》),《王力古汉语字典》同样认为“走部的字大都与行走有关”。但至少从常用字看,以“走”为部首的字,大都与“走”意义相近,表现的是以“止”——“足”为主的动作,而以“辵”为部首的字,大都表示与“走”有关的事物而不是“走”本身。

所以,“走”和“辵”这两个部首覆盖的范围还是有所区别的。例如,同样以“召”为声符,“超”字是人的动作,“迢”字形容的其实是与行走有关的路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7

然后说“遏”。“遏”这个字,《说文》说是“从辵,曷聲”,“遏”的声符“曷”,《说文》说是“从曰,匃聲”,因此,“遏”的基本声符是“匃”。只不过“匃”这个声符单独用得很少,倒是“曷”这个复合声符更常见。

“遏”字和“曷”字,以及“曰”字和“匃(匄)”字的图形都在上图中,“曷”在“辵”右边,“遏”在“曷”下边,“曰”在“遏”下边,“匄”在“曷”右边。

在古代,“曷”这个字一度非常常用,既用作“何”,也用作“何不”,还用作“及”和“蝎”和“遏”。因为用的地方多,“曷”这个复合声符竟能发十二个音:ai、e、ga、ge、he、ji、jie、ka、ke、qie、xie、ye,但主要是he,其次有jie和xie。

发he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可”和“合”。

“可”是由“丂”产生的复合声符,“丂”能发十二个音:a、e、ge、he、ji、kao、ke、qi、qiao、xing、xiu、yi,其中“可”发的音有八个:a、e、ge、he、ji、ke、qi、yi,和“曷”发的那些音很像,但“可”的侧重点在ke。

而“合”能发十四个音:da、ge、gei、ha、he、ji、jia、kan、ke、qia、she、ta、xi、zha,也和“曷”发的那些音有些相似,不过“合”虽然发he这个音的字不少,主要的侧重点却是da。

《说文》说,“遏,微止也”。可见“遏”大体是阻止的意思,《大雅•生民之什•民劳》中有“式遏寇虐,憯不畏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21)),屈原《天問》中有“永遏在羽山”,《孙子兵法•军争第七》中有“归师勿遏”(《孙子译注》(p 053)李零(070600)),里头“遏”的意思都差不多。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中还有“穷寇勿迫”(《孙子译注》(p 053)李零(070600)),涉及本篇题目中的另一个常用形声字“迫”。

“迫”,《说文》说“近也”,但这不是一般的“近”,而是逼近,带去压力的那种“近”:

《襄十四年传》中有“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p 1005)(09140103))(086),《哀十五年传》中有“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p 1694)(12150502))(134),《礼记•儒行第四一》中有“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越語》中有“宜為人主,安徐而重固;陰節不盡,柔而不可迫”,《燕策一•苏秦将为秦北说燕文侯》中有“寡人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屈原《離騷經》中有“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中有“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里头的“迫”都有压上去的意思。

“迫”字还有个异体字“廹”,是以“廴”为部首,“廴”《说文》说“长行也,从彳引之”,“廴”还是“引”的异体字。

以“廴”为部首的字不多,但有两个以“辶”为部首的常用字“巡”和“迪”,都有以“廴”为部首的异体字:“廵”和“廸”。而虽然以“廴”为部首的唯三常用字“建”、“延”和“廷”似乎没有以“辶”为部首的异体字,但这只是我们见不到、计算机打不出来而已,在《中华字海》里头,那三个字中的两个,都有以“辶”为部首的相应异体字,就是“”和“”。这样说来,“辶”和“廴”字形和含义都相似,作为部首覆盖的范围更是大多重合,“廴”大有被“辶”吞并的趋势。

上图中有“廴”的图形,在“走”下边,您可以和“辶”——“辵”的图形比较,图中还有“延”字的图形,在“匃”下边,其甲骨文字形亦可与“辵”字的甲骨文字形对比。

《说文》还说“迫”是“从辵,白聲”,所以,“迫”的声符是“白”。“白”这个声符能发十一个音:ba、bai、bi、bo、mo、pa、pai、po、shi、ti,tuo;其中主要的是bai和bo,两个音非常接近,是因各地口音不同产生的迁移,以“白”为声符的常用字里,“百”、“伯”、“柏”都兼发这两个音;相对次要的是po和pai,与以上两个音相应同位,只有送气与否的区别,常用字里“泊”和“魄”就既读bo也读po;而我们的“迫”,却是兼发po和pai这两个音;至于其他几个音,涉及的字都比较少。

“白”字的图形在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中分为两组,列在不同地方,样子也大不相同。

有一组“白”字的图形,商承祚先生在《金文中的古文考》里的提到过,认为“白”字“(甲骨文、金文皆)从日锐顶,象日始出地面,光闪耀如尖锐,天色已白,故曰白也”;那意思是这个图形代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露出个头,光芒四射,于是天色已白,所以才和“白”字有了联系。但这个“白”字的字形和“自”字的图形长得有点像,“日始出地面,光闪耀如尖锐”和“天色已白”似乎也不同步。关于这一组“白”的字形,《汉语大字典》就指出:又为古“自”字,楷化后与“白(白色)”字形同。

另一组“白”字的图形,郭沫若先生在《金文丛考》中提到过,认为“此实拇指之象形……拇为将指,在手足俱居首位,故白引申为伯仲之伯,又引申为王伯之伯,其用为白色字者乃叚借也”,那意思是这个图形代表大拇指,和白色没关系,用作白色的“白”只是“叚借”,也就是假借。

如上,这是两个不同的“白”字,但作为“迫”字声符的字应是那个大拇指。照郭沫若先生的解释,“白”之被占用成为白色之“白”,是这一类意义抽象的字产生的一个常见模式:即用已有音近字假借,而且借了就不还,把原有的字挤兑成另外的形声字。这里是“白”被挤兑成了“伯”,类似的例子还有“朱”和“株”、“帝”和“蒂”、“其”和“箕”、“不”和“柎”、“氏”和“柢”、“然”和“燃”等等。

上图中有两个“白”字的图形以及“自”字的图形,还有“迫”字的图形,“迫”在右上角,“自”在右下角,一个大拇指“白”在“匄”右边,另一个与“自”相似的“白”在大拇指“白”下边,您可对比。

————————————————————

下面是“匃”和“曷”和12个以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匃”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2种不同的声音:

匃gài曷hé-hè

谒yè蔼ǎi揭jiē葛gé-ɡě喝hē-hè渴kě遏è歇xiē竭jié褐hè

蝎xiē丐gài

ai、e、ga、ge、he、ji、jie、ka、ke、qie,

xie、ye。

下面是14个以“白”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白”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1种不同的声音:

白bái百bǎi-bó陌mò伯bǎi-bó拍pāi帕pà怕pà泊bó-pō迫pǎi-pò柏bǎi-bó-bò

舶bó碧bì魄bó-pò-tuò替tì

ba、bai、bi、bo、mo、pa、pai、po、shi、ti,

tuo。

下面是59个以“辶(辵)”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匃”和“白”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7个常用字:

辽边迂过达迈迁迄迅进远违巡运还近返迎迟述

迫选适追逃迹送迷逆退逊逝速逗逐逞造透途逛

逢递通逻逼遇遏遗逾遂遍遥遭遮遵邀避逮

歇白百帕舶魄替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