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再谈动物性和社会性——兼谈人性和神性 -- 崂山一道士

共:💬17 🌺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再谈动物性和社会性——兼谈人性和神性

因为新冠的缘故,最近一个人待着想事情的时候比较多。一边想一边读着林容小号的关于马克思主义ABC的介绍,有些感想,胡乱说几句。

长这么大,一直在“人性”这个问题上犯迷糊。比如说,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没有人性,往往是指这个人做了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虐待儿童,比如杀人甚至大规模屠杀。这个时候,“人性”似乎指的是人的与人为善的属性。但另一方面,又有人说,人性是自私的。这个时候,“人性”似乎指的是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以及繁衍后代的欲望而循着这些需求做事情的属性。这两种“人性”是互相矛盾的,困扰了我很久。

那么,所谓的“人性”究竟是什么?

看了林容小号的文章,我突然明白了过来,后一种人性,其实是人的动物性,而前一种人性,是人的社会性啊。我们其实是把两种属性混在一起说了。

说起动物性,我觉得除了孔老夫子说的“食色性也”,其实还要包括人的整个对外界的反应反馈机制,都是建立在感官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的本身,是对外界刺激做出趋利避害的反应。生物界均是如此。一头在草地上吃草的鹿,在吃草的时候得到了进食的愉悦,这是正反馈;当鹿看到同伴被狮子捕食时四散奔逃,这是得到了负反馈;而吃饱了喝足了又没有狮子威胁的时候,鹿优哉游哉,整个反应系统处于相对放松的状况。我想说的是,这套反应系统,并不是一直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这是大自然在打造这套生命系统的时候的基本设置啊!

而作为捕食者的狮子,也是同样如此。但作为捕食者,如果能更轻松地获得食物——比如说如果能从豹子口中夺食——它一定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既然用更低的能量消耗能获得同样的食物,何乐而不为呢!符合能量最低原理么!这样的事情,在动物界还有很多,但放在人类社会里是要被谴责甚至会坐牢的。

上面是两种极端情况。一种食草动物,一种食肉动物。而灵长类动物是杂食性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有了发达的大脑。我突然觉得人的杂食性很关键,因为这使得人类有了多种获得食物的渠道,也使得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可能。要是人的远祖只是食草或只是食肉,恐怕都将失去进化成人的可能。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就一个:人的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得人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是可以采取任何极端手段的。如果种植有效,那就种植;如果捕猎有效,那就捕猎;如果能用抢夺的手段从别的部落获得食物而己方损失很小,那就抢夺。如果我们不深刻地了解这种动物性的话,我们其实很难真正理解人的社会性。

但我们也要说,在这个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社会性萌芽了。当然我们已经很难复原社会性形成的真实过程,虽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对一些原始部落或接近原始部落的观察中发现,在一个部落内部,并没有现代意义的家庭,部落内部的人员关系可能更为亲密:一批男人为一批孩子的父亲,而一批女人同时为这一批孩子的母亲。他们建立了更为信任的关系,使得他们可以共同去面对部落所将要面对的各种挑战。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动物性退后了。最具代表性的事情是社会长期发展后对老人的赡养。在动物界,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老弱病残只能被自然界无情地淘汰。所以,当我们如果要谈人性,要把人同动物区分开来,那么,人性,应该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啊!

那么,人的社会性是什么呢?它不再是“食色性也”,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能让社会这种形态——不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维持下去的人的属性。友爱、互助、信任,这样的特性能使得社会更好地发展;仇恨、猜忌、冷漠,这样的特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当然,这些在人与人相互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品格,和人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其它社会活动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种位置带给人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息息相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父母对孩子疼爱且教育得当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他/她对社会的反应往往是阳光的;反之,则对社会的反应往往是不信任的,猜忌的。

社会性对动物性反动的另一方面,是对“惰性”的克服。动物们普遍是吃饱了喝足了就优哉游哉的,是惰性的,大脑的容量限制了它们去更好地了解和改造大自然。诚然,有些动物能制作和利用简单的工具,但这并没有成为经常性和普遍性的行为。但人与之不同的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斗争中,在一个部落里,总会有产生一些智商更高、情商也更高的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和思考比常人更深刻,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飞跃式的进步。就像我们今天赞美和欣赏牛顿、爱因斯坦、毛泽东,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远古时期,也存在一批这样的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只不过他们的名字已无法为人所知罢了。这些人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传说中,比如神农氏,比如仓颉,比如炎黄二帝......

但这样的人,我以为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动物性中普遍存在的惰性的人。因为深入地思考不是动物的本性。本来大脑的活动是最消耗能量的,如果能minimum地使用大脑就能活下去是符合能量最低原理的。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在成年后,在掌握了一两项生存的基本技能后,就不愿意再深入学习的很重要的原因。而所谓“圣人”,往往都是学而不厌的。在中国,远的如孔子,近的如毛泽东、周恩来;在国外,爱因斯坦、牛顿,都是对个人生活的追求相当简朴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比我们更好地克服了动物性。

所以,在我现在的理解看来,美好的人性,是在动物性基础上的发展起来对原始的动物性进行了一定的抑制,从而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社会性。而如果把人的这些美好的品格集中起来,去塑造一个完美的人,他无私、仁爱、慈悲、怜悯、又因为善于学习而法力无边——那他就是神了。所以,神性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Tags): #唯物主义;哲学思考通宝推:唐家山,山景城,大眼,pendagu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