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苛求陈寅恪,很好笑的。怎么不质疑华罗庚呢? -- 老演员

共:💬108 🌺1236 🌵2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泪尽血垂到青鸟玉笺,恰恰体现了陈的心迹与眼光局限

一并与四十千兄台商榷。

历史的急剧发展,才是陈氏认识变化的根因。

时局能发展到1949年的“别了,司徒雷登”,八个月前与胡适携手南飞,临登机而作“泪尽血垂”的陈寅恪,是始料不及的。陈氏对时局的眼光,并不异于常人。否则,留平与去台,择其一可也,何必半渡岭南?脱了裤子放屁嘛。

1948年12月,不仅普通党国人士,包括美帝、甚至苏修,莫不以“划江而治”为历史正途,美帝与苏修,甚至联手逼迫毛主席认命,重复“中国三百年之南北朝”故事(司徒雷登语)。

由此可见,陈氏对故国划江,是有所期待的。毕竟,从其国民党员的思维,胡马固然可以占据燕云(无非重复十余年前宛平故事),但坐拥长江之险、背持美帝核蛋,偏安江南还是可以指望的。所以,陈氏去平而不去台,半渡岭南矣,无他,但苟安观望耳

(这里还有点小担心:兄台引“胡马”,不惧引起河里泛起陈氏以中共比日寇之无益口水乎?)

纵然陈氏博古,却未必通今,更不懂主席之气魄。所以陈先生绝然想不到,仅仅百日,“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陈先生至此才彻底明白:国军之糜烂,美帝之不可持。从此,对“故国”偏安一隅(无论是江南还是台湾),再不抱任何指望,才彻底断绝去台之心。此外,还有二因:

其一,陈氏有渠道甚至身边榜样,可详尽了解彼时台湾并非避难之所,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前的那种风雨飘摇。毕竟,蒋公不也托人在日本准备寓所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期已将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迁台的所长姜立夫,居然能在陈氏作“青鸟”诗之前一月,以“接眷”为籍,逃离台湾,返回大陆,就任中山大学。陈氏对一校之内的姜所长之反转,能无动于衷乎?身边的榜样才是最真实的。

其二,陈先生对亡明历史的熟悉,尤其他深谙郑成功放弃大陆盘踞台湾的结局:“寅恪案,郑氏之取台湾,乃失当日复明运动诸遗民之心”,由此可见,陈氏至此才彻底明白---亡明之国不可光复,遗民之心不可久持。

从泪尽血垂,至青鸟玉笺,Why?”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气魄与迅速结果,才是真正的原因,并非陈氏有先见之明

而四十千兄台所引“论唐高祖称臣突厥事”,作于1951年。彼时朝鲜战争出乎绝大多数文人意料的局面,恐怕才是陈氏对中共尤其是对再次力排众议坚持出兵的主席之天可汗气魄赞许的原因。当然,那已经是事后诸葛亮了。我不知主席生前曾读陈氏此文否?如果有主席的评语,那就有意思了。

由此可见,陈氏固然博古,并非定然通今。史学家,如何”做到师古而不泥古“?大概只能靠主席期待的,陈氏及以他为代表的旧时代的史学者们能最终学习唯物主义历史史观吧。当然,那也只是主席的一厢情愿,陈氏不愿接受,主席也是尊重其不接受的学术自由的,并不影响1962年特别困难时期,每天3支鲜奶之特供。

陈氏对新中国的贡献,肯定有。别的不说,至少培养出一批学生嘛。而他的学生,也不全然是河里批判的公知史观嘛。

以陈氏之眼光局限,大概临终也不会明白主席对旧时代史学家能自觉学习”唯物历史史观“的热切期待,果如是,则以陈氏之渊博学识,当为国为史,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间正道,才是沧桑。

通宝推:心远地自偏,gasarak,伏波将军,朴石,ziyun2015,不会游泳的鲨鱼,mezhan,审度,一着,桥上,唐家山,梓童,积吉,起于青萍之末,心有戚戚,白玉老虎,四十千,潇潇夜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