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现有对印策略的利弊分析(1) -- 种植园土

共:💬138 🌺1746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现有对印策略的利弊分析(6)

当贸易渐渐停止的时候,战争的风险就逐步增大了。印中2020年第二季度贸易额从2019年同期约214.2亿美元下降至约165.5亿美元,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也降至约54.8亿美元,而2019年约为131亿美元。双方投资的下降其实自2018年就开始了。宣布中国APP禁令之后到了冰点。例如马云宣布旗下基金暂时停止任何对印度的投资。

印度其实也承认中国在军事装备方面对印有现实的优势。但在另外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印军在边境有4:1的人数优势,有美国,欧洲和俄国的军火支援,另外印度海军有能力威胁中国的海上贸易通道。而且印度人口很年轻,平均年龄27岁,而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危机非常严重。他们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士兵根本没有战斗力。所以,印度认为印度的整体战略优势足以抵消中国的战术装备优势。

由于中国具有超强的综合军事实力,而且通过一带一路、转移部分产能,已经和日本韩国和东盟形成了极为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事实上中国周边除了急于独立的台湾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敢于或愿意挑战中国,包括越南和菲律宾在内。美帝急于寻找一个出头鸟。印度此时只要展示敢于打击中国的意愿和决心,中国就像1969年的苏联,而印度的角色是当时的中国,美国肯定会给与印度不亚于当年中国的战略回报。所以,即使边境战争,印度多死一些人,也是绝对值得冒险的。

中国高层对全球战略形势的预判是极为严峻的。中国提出了“内循环”的概念。什么叫做内循环?一种是广义的内循环,外需不足,那么用拉动内需保持经济运行。一种是狭义的内循环,也就是我们和世界的贸易急剧萎缩,到几乎完全孤立的程度。不仅东西卖不出去,而且芯片得不到,铁矿石、石油、粮食进口也断绝。这暗示着欧洲和俄罗斯可能也在我们最虚弱的时候加入围堵中国的阵营。

这种极端的情况有没有可能出现呢?有的,但只会短期出现,维持不久。毕竟西方需要廉价高质工业品满足西方选民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而东盟+印度满足不了也替代不了中国的工业产能。十年之内都是如此。如果印度的产能发展到可以替代中国的程度,那么这种极端情况就可能长期化。

印度是俄罗斯的战略盟友,现在力图成为美国的打手,中欧之间贸易的互补性越来越少,替代性越来越强。极端的地缘政治事件,如中印大规模冲突,可能诱发美国切断中国石油供应,并封锁中国海上贸易,在此情况下有可能在一个短期内让形形色色的敌人--虽然他们内部矛盾重重--包括欧盟和俄罗斯在内撕下伪装,聚集在美国周围。有可能俄罗斯要价太高,美国答应不了,但对于俄罗斯而言,只要价格够高,没有不可以出卖的“朋友”。何况如果中国彻底垮了,印度替代中国,对俄罗斯长期来讲并非坏事。

中国既然能提出“内循环”这种概念,显然不会低估极端情况下的危险性。中国认为和美国的竞争是长期的,不可能毕全功于一疫,所以宁愿推迟各种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只要中国还在和美国对峙,欧盟就会坐山观虎斗,俄罗斯也会因为美帝蚕食前苏联的地缘控制范围和美帝关系不好。然而,这些欧盟、俄罗斯与美国的摩擦与冲突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假如美国真的可能彻底搞垮中国,那么欧盟和俄罗斯都会象豺狗一样扑上来,分食中国的尸体。

所以中国对印度表现出极大的忍让。2017年洞朗事件的处理方式就是明证。这种忍让又让印度自信的认为,可以用低成本的方式进一步讹诈中国,然后从美国、中国双重获利。中国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表现出极大的克制。

中国的崛起之路是踩着大国的尸体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何等艰辛。难道中国意识不到印度在仿效中国的策略,铁心成为中国的长期竞争对手吗?难道中国不对印度的死皮赖脸,撒泼耍赖,索求无厌感到气愤吗?为什么中国还要帮助印度建设基础设施,犹如售人绞索,绞死自己呢?

我想当国者主要还是不愿和美帝提前决战,宁肯以绥靖获取暂时的平安。毕竟,从印度还有每年数百亿美元的顺差。资本家如马云,张一鸣还指着印度的人口为他们的财富后面添个零呢。如果不是新冠疫情,这种绥靖还要继续下去呢。

但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完全打乱了现有节奏。疫情彻底暴露了中国之外所有国家的脆弱性。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越南的产业链表现出了面对动荡局势的韧性。越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韧性,一是因为组织结构抄袭中国,能够动员社会积极抗疫,二是产业链靠近中国,仍能获取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以便中国产能绕开关税,进入美国市场。但越南纵然有8000万人口,和中国相比依然太狭小,土地和人口价格已经涨上天了,后续前景一般。

印度的强项在于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主要原因在于内部,问题太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抢夺中国移出产能的争夺战中,印度连孟加拉国都抢不过,何况印尼与越南?偏偏此次疫情中,全球制造业受的影响略小,服务业受冲击极大。在疫情之前,印度还有一种念想,也就是中美贸易战,大量产能转移出中国,印度纵容赶不上第一波,还可能赶上第二波。但在疫情之后,中国的产业链稳定性和可靠性展现了无与伦比的优势。把订单给苏州,苏州肯定能交货,而给印度,则谁也不知会发生什么。疫情之后,中国贸易顺差激增,产能转移的趋势即便不是迁回中国,也至少不会再从中国迁出了。

印度疫情极为严重。目前(9月20日)官方数据为531万人感染,8.5万人死亡,每天新增病例10万,感染人数仅次于美国。但实际上,早在6月末,印度真实感染人数不少于640万,官方数字只是实际数字的一个零头。印度初期采用仿效中国,采用封城手段控制疫情,导致大量城市打工族把疫情带到全国各个角落。后来又采取美国式的自由放任政策。印度经济受疫情打击至为惨痛。不仅制造业的移入基本成了幻想,服务业和侨汇损失,以及资本市场的惨淡使得印度二季度经济规模比上年同期萎缩了将近1/4,是世界各个主要经济体中最惨烈的(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年化为-32.9%,但这是年化率,同比萎缩率远低于印度)。

继续从中国承接迁出的产能几乎不再可能。于是孤独一掷,采取激进的挑衅政策,把自己绑在了美帝的战车上,寄希望于协助美国一次性地打垮中国,从中国的尸体是割一大块肉,弥补因为印度对疫情拙劣应对造成的损失。

印度人的天性是(1)永不感恩‘;(2)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这是印度的历史与地理造成的,和中国截然不同。

中国文明是典型的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农业文明。各个宗族聚居在各个村落,彼此通婚,长期为邻。村落内部,只有经济的不平等,而没有血统的优劣。即便封建时代,只要读得起书,最穷的人家也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中国在历史大部分时间都是统一的,强大且经济文化均先进的国家,外来民族即使入侵,要么融入中国的体系,被彻底同化,要么被消灭或逐出。所以,这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既然子子孙孙都要彼此为邻,那么礼义廉耻是最好的相处之道。人是感恩的,而施恩惠者则希望自己的子孙能从自己的善行中长远获益。

但印度是一个松散的社会,印度次大陆在英国之前从未统一。由于缺乏组织力,数千年来一波波异族入侵从未失手。其中从波斯来的入侵者,即所谓的雅利安人最为狡诈。这些波斯人的特点,按照特朗普总统的总结,是“从未赢得一场战争,也从未输过一场谈判”(我个人认为特朗普总统这番话是他此生发表的最靠谱的历史观察)。雅利安人自知自己武力不足(当然对于印度人依然是碾压级的存在。波斯人入侵希腊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雅利安人也曾入侵商朝,被武丁的老婆妇好大量俘虏,割了脑袋做祭品,甚至不排除商代武丁中兴可能是因为雅利安人入侵等同于主动送来了大量俘虏充当奴隶,致使商朝因为喜欢人祭而杀奴隶过多而萎缩的经济大为好转),就发明了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等,以及等级之外的不可接触者。假如此生是低种姓,那么等着来生做高种姓好了。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职责,假如越过这个界限,来生要受惩罚的。也就是,此生你要做个安安饿殍,来生还有机会。佛教诞生于印度,讲究众生平等。但雅利安人忽悠得印度人放弃众生平等得概念,奉行印度教的种姓制度。

所以,从宗教的角度,印度人是不可以感恩的。根据印度教,你对人有恩惠,是你想在来生谋个好位置,而接受你恩惠,反而可能使受惠者下辈子丢了好位置。从现实的角度的,不感恩更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现实中,印度人和人之间天生就是不平等的。你假如施恩于我,那么大概是因为你低贱,服务于我是你份内之事。即使你是种姓制度之外的人(比如外国人),虽然一时无法按照种姓制度判断你的等级高低,但你既然自愿施惠于我,那么是因为你自认低贱。你既然是低贱者或者自认低贱者,你就有义务把恩惠持续下去,否则就是你违背自己的义务,你就是大大的坏人。按照这种逻辑,曾经发生过海外的印度人(马来西亚妇女)给娘家寄钱,结果回印度探亲时被亲戚拘禁并言行拷打,逼迫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的事。这样的行为在其他民族看来无异于衣冠禽兽,但根据印度的文化,非常合理。

内部一百多政党,政党内部也派系林立,反对党永远在指责执政党对外不够强硬,而选民只支持最强硬的对外政策。所有,一旦涉及对外关系,印度的执政党不可能采取任何理性的政策。

有人说,莫迪的政府是希特勒式的法西斯主义。是的,从莫迪纵火焚烧穆斯林车厢的事件,可以看出此人是具有法西斯兽性的。但印度的整体不允许出现希特勒式的理性。

当年,希特勒之所以合法上台,得益于德国人痛恨凡尔赛条约。而凡尔赛条约所有的条款中,最令德国人痛恨的是波兰从德国传统领土中割占但泽走廊,把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一分为二。波兰人也明知德国人的仇恨,所以对德政策极不友好,双方不仅大打关税战,而且波兰在西部屯兵近百万,多次试图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入侵德国。

通宝推:浣花岛主,夜雨行歌,独草,拿不准,woohoww,用心荐华,梓童,报以琼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