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横跳没有出路 -- 给我打钱87405

共:💬162 🌺457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什么叫会思考?

思考这个词,我们用得太熟了,可是你知道如何定义它吗?经这么一提,你是不是突然间意识到,你是不知道何为思考的?

我打算尝试着给出思考的定义,但这里只说一条:当你听到一个自洽的逻辑时,你能不能意识到,你有义务 提出另一个自洽的逻辑?如果你能意识到,且能提出来,大概就可以说,有一定的思考力。

达尔文的进化论如今已是广为人知,但大家往往记住了“适者生存”,而忽略了进化论的提出是建立在“所有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祖先”之猜想上的。所以进化论的核心并非是“适者生存”,而是遗传。如果适应环境的性状不能遗传,那么这种适应性还有什么意义呢?

另一方面,我们后来找到了遗传的证据(实际上,这证据早就为人熟知了,儿女像父母)。

性状可以遗传,和适者生存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什么呢?要知道,这是两码事。

现在我要提出的问题,跟遗传有关。

在达尔文之后,孟德尔做了一个著名的遗传实验:豌豆实验。实验结果之一是纯种的圆皮豌豆与纯种的皱皮豌豆杂交,其(第一代)子代将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纯种圆皮,一种是纯种皱皮,一种是杂种圆皮。所以我们自然 就会问:性状是什么的表达?今天主流的观点是,性状是基因的表达。

那么,性状是基因的表达,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遗传信息如同一个皮球,从父代传到了子代。所以,它是物质遗传。

这个逻辑是自洽的。然而,还存在另一个同样高度自洽的逻辑:遗传并非是物质的,而是意识。

具体来说,就是豌豆的皮是圆还是皱,由两个因子决定,如果是AA,那么它将是纯种圆皮;如果都是aa,那么它将是纯种皱皮;如果是Aa,那么它将是杂种圆皮。这两个因子,只有两种可能,A或a。

然而,在“遗传是意识的”这一假说之下,遗传信息并非是物质,而是一种“想法”。父代中纯种圆皮之所以是AA,是因为它的“想法”决定了三种可能性中,AA的权重为100%,Aa和aa的权重为0;纯种皱皮也是如此,“想法”决定了aa的权重为100%,AA和Aa的权重为0%。那么子代为什么会出现杂种呢?两种“想法”各让一步。

这意味着呢?这意味着纯种圆皮豌豆不需要通过杂交,子代就可以通过改变“想法”的方式直接变成纯种皱皮豌豆或者杂种圆皮豌豆。

这里要注意,意识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生命体在孕育之初,就已经有了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某性状的全部组合方式它已经具备了,最后“定型”成什么,由意识决定。所以,这并不是“凭空想象”。

依此,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推论:对于所有生物而言,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所有性状的全部组合方式。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这个共同的祖先如同一个巨大的格子架,每个格子都对应着某个性状的某个组合方式,而鱼之所以是鱼,是因为其中的某个性状的某个组合方式权重为10%,而另一个性状的某个组合方式权重为9.5%……人之所以跟鱼不同且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对于鱼而言权重为10%的那个格子,对人而言为0%(注意,0并非是无),对于鱼而言权重为9.5%的那个格子,人的权重为10.7%……

简而言之,所有性状的全部组合方式,这一整套,对于所有生物而言,机会均等。不同生物的“自主性”在于那个“想法”决定了这个权重多少,那个权重多少。

这是一个自洽 的逻辑,并不容易想到。

因为提到遗传,人们更能接受的是“遗传是物质的”,父代传给子代的是如皮球般的物质。这情况类似于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更能接受“太阳围 着地球转”——眼见为实。

并不容易想到,首先并非是构建出这样一个自洽的逻辑,而是【完全】不会发生。

在我提出的定义中,【完全】不会发生,就可以称为缺少思考力。

这是因为一个正确的做法,难道不是首先提出两套自洽 的逻辑,然后再来求证吗?

然而,在主流生物学教材中,从小学到大学,从未出现过“遗传是意识的”这一猜想。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多少人沿着这个猜想去寻找证据,那么相关的证据自然就会被忽视或者 被忽略。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这造 成的影响,就很可能是“不到实在走不动,绝不停止”,换言之,会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直到毁灭。

对于我们整个人类,乃至全体生命而言,我们不大认为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便出现了,哪怕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了1000年,仍然是局部的错误,“到时候”总会有人及时的发现,掉转方向,并且即便是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所得,毕竟车子会造得很好,只要转头向南走,还是能走到“楚国”的。

然而,我们的这种看法,与其是说客观事实,不如是说我们根本就不敢想象人类始终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等待我们的命运是毁灭,这是人类无法承受的结果。

但我要讨论的,并非是全人类的问题,而是个体问题。

我们小时候就开始观察大人,他们中的一些看起来要快乐一些,另一些看起来则苦闷一些。在我们欠缺思考力时,我们便认为,“将来我要成为快乐一些的人”,于是我们开始去模仿那些看起来快乐一些的人,或者在心里有了一个向往。

瞧,这就是欠缺思考力造成的影响。我们没有学会,提出另一种甚至好几种自洽的逻辑:那些看起来快乐一些的人,有可能是强作欢颜,那些看起来苦闷一些的人,有可能是乐在其中。

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而言,至少要提出两套自洽的逻辑这一思考的过程,【完全】不会发生,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思考的结果了,更不会去求证了。

直到哪一天,我们中的很多人才会停下来呢?【实在走不下去了】。

问题在于,如果真的是完全的实在走不下去了,倒也罢了,实际上,一般而言,是不完全形态:还在喘气。

麻烦在于,不光是还在喘气,并且还能喘气很久。

所以你看,原来别人说的“醒得越早,越有利”指的是那个意思啊。

尽管还不能确认,但大致上我们认为孩子们是不具备这样的思考力的,我们只能去“骗”他们,让他们看到某种生活方式是快乐一些的,鼓励他们去效仿,等到他们成长到一定程度,经过学习之后,认识到这种当初看起来快乐一些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积极的、有前途的。

若事情倒过来,孩子们从小看到的是快乐一些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是病态的、消极的、毁灭的,孩子们会怎么样呢?

尽管还不能确认,但大致上我们认为孩子们是不具备这样的思考力的,我们只能去“骗”他们,让他们看到某种生活方式是快乐一些的,鼓励他们去效仿,等到他们成长到一定程度,经过学习之后,认识到这种当初看起来快乐一些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积极的、有前途的。

若事情倒过来,孩子们从小看到的是快乐一些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是病态的、消极的、毁灭的,孩子们会怎么样呢?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之普遍现象的原因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