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基辛格秘密报告: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以确保美国利益 -- CHS1

共:💬53 🌺481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答达雅兄:《毛泽东也讲节育》笔记摘要

承蒙达雅兄回应:

替换早被整理过800遍了,但架不住人选择性无视

毛泽东也讲节育:“错批一人 误增三亿”站不住

七到八亿人口明明是毛主席的设想,结果黑宋、邓的会说这是宋健被哪个哪个学者忽悠了提出来的。

人很多时候只能看到他想看的东西,哎。

达雅兄所引凤凰网的这篇文章链接为:https://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200911/1113_7183_1434487_7.shtml

我读后觉得或许我和达雅兄对这篇文章的解读颇有不同之处。本来对于历史资料的整理和解读,窃以为河里最有资格的是陈郢客和双石两位先生,可惜他们已告别西河。我自不量力,把《毛泽东也讲节育:“错批一人 误增三亿”站不住》这篇文章做个摘要评注,让围观群众看看我和达雅兄意见不同之处在哪里。

分割线

一、一个大国要有一定的合理的人口规模

1964年5月中旬,毛泽东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时,提到了他越来越关注的人口问题。他说:1970年人口将要增长到八亿,这是个大问题。1965年8月13日,周恩来指出:我们搞十五年规划,要为把人口控制在八亿以内而奋斗。

【评论:此处应是达雅兄“七到八亿人口明明是毛主席的设想”论断的根据。“这是个大问题”是毛的说法,“控制在八亿以内而奋斗”是周的说法。如果认为毛周一体,可以认同达雅兄的论断。

问题:“毛凭什么说出八亿这个数字?”。

观点:“以毛实事求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作风,应该是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问题:“如果生产力水平变了,毛是否还是会机械地坚持八亿这个数字?”】

1974年12月17日,毛泽东听取邓小平汇报起草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情况。当邓小平说到1985年恐怕就十亿人口了,他立即表态说:人口非控制不可。

可以看出,毛泽东设想中的人口规模是到二十世纪末达到十亿人口。据此认为,从六亿人口控制一个时期,到八亿人口就要大抓节育工作,人口的峰值是十亿。

【评论:毛“人口非控制不可”的说法和“毛泽东设想中的人口规模是到二十世纪末达到十亿人口”中间其实有个逻辑跳跃,算是作者的脑补。】

二、人类自身的生产也要有计划

(三)、怎么样搞好计划生育

1.从人本的视角看节育

节育要从经济上关心人民,提倡免费,实行少收费、不收费。

【评论:改开后计划生育的执行,靠牵牛拆屋、强制引产、重手罚款,这是“人本的视角”吗?这是“从经济上关心人民”吗?】

2.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争取群众支持

要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做好青年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还说:计划生育无非也是来个大鸣大放,要来个大辩论,要公开作教育。他强调指出:“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是不行的。”

1972年7月24日,毛泽东在与几个同志的谈话时主张把计划生育的内容编成小册子,挨家送。这种做法,就是把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千家万户。

【评论:好个“大鸣大放大辩论、公开教育”。这是改开后的做法吗?】

3.强调规划,分步骤进行,先城市后农村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说: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划。少数民族地区不要去推广,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推广。就是在人口多的地方,也要进行试点,逐步推广,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他认为,抓人口问题恐怕也是三年试点,三年推广,四年普遍实行。

当时,中国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就业的压力主要来自城市。农村中的农民都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无所谓就业问题。这些都促使毛泽东把节育的重点放在城市。

【评论:“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推广”,体现了毛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也可以合理猜测毛提倡计划生育,不是为了计划生育而计划生育,而是为了缓解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缓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所以回到开始的问题:“如果毛目睹了后来的生产力进步,尤其是农业产量的长足增长,他是不是还会机械地坚持五六十年代的目标数字?”

“就是在人口多的地方,也要进行试点,逐步推广,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他认为,抓人口问题恐怕也是三年试点,三年推广,四年普遍实行。”——改开后的计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这样循序渐进的吗?】

4.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节育工作

195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一次插话说:到赶上英国时,人民有文化了,就会控制了。毛泽东希望人民有文化了就会自觉控制生育。他的这种人口素质提高反过来有助于控制人口数量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较易克服传统观念,这样又会反过来促进节育工作的开展。

5.设立专门机构,为落实计划生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关于这个问题,政府可能要设一个部门,或者设一个节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机关。人民团体也可以组织一个。因为要解决技术问题,设一个部门,要有经费,要想办法,要宣传 。

【评论:这或许是计生委的最早来源。】

6.少数民族要发展人口

节育要分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这是符合计划生育精神的。所谓计划生育,不是一味地增加,也不是一味地减少,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增减。这体现了人口总体控制过程中的辩证法。

【评论:“所谓计划生育,不是一味地增加,也不是一味地减少,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增减。这体现了人口总体控制过程中的辩证法。” 毛和其他中外领导人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哲学水平的高低,辩证-vs-机械。】

毛泽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1952年10月8日,毛泽东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说:“西藏地方大、人口少,人口需要发展,从现在二三百万发展到五六百万,然后再增至千几百万就好。还有经济和文化也需要发展。” “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剥削你们,而是要帮助你们,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

【评论:为什么要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一是资源开发(“西藏地方大、人口少,人口需要发展”),二是民族平等。南疆地区人口无节制增长,导致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极其突出,这算不算违反了第一条初衷?】

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行计划生育的光辉实践与历史启示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行计划生育的光辉实践

1957年8月20日,陈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有关经济建设的大问题。现在粮食、布匹、学校等紧张,都与人口多而且增长快有关系。” 这次会议决定,由陈云兼中央节育委员会主任。一个月后,陈云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的发言中指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除了农业增产外,“还要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娃娃要少生一点。”1957年10月国家公布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提出:“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

【评论:“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有关经济建设的大问题。现在粮食、布匹、学校等紧张,都与人口多而且增长快有关系。”这句话佐证了计划生育与生产力水平的紧密关系。不顾生产力的发展,而坚持一开始的做法不做调整,是刻舟求剑式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体现。】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由来。“如果在50年代中期就像70年代那样注意控制人口增长,那么中国人口就不会增加3亿”,这是“误增三亿”的基本根据。对马寅初的批判始于1957年底,批判高潮是在1959年底。对马寅初以及他的《新人口论》的公开平反是在1979年6月,“错批一人,多增三亿”观点的出笼是在1979年8月。1957年,我国的人口总数为6.46亿,而到1979年年中,我国的人口总数为9.69亿。22年间,总共增加3.1亿。稍有人口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使我国在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的当时就采取最为严厉的措施,把全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立即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人口增长的巨大惯性,也不可能使这段时期的人口就达到“零”增长。

【评注:这个“光辉实践”的提法体现了文章作者的小心思,不提也罢。对于熟读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的海华们来说,领悟其中的微言大义不是难事。】

(二)历史启示

1.必须把实行计划生育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早在1955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时指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 第一次把节制生育上升到党的重大政策。

1962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正如陈云指出:“人口问题解决不好,将来不可收拾。”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行计划生育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把计划生育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此后,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继续重申这一基本国策。

【评论:从55年的“重大政策性的问题”到62年的“既定的政策”,再到十二大的“基本国策”,这个演变过程说明了“基本国策”的说法来自于改开后。文章作者在这里用了点心思,隐去了十二大的召开时间:1982年9月。】

2.必须使计划生育走上法制化轨道

1979年3月23日,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人口增长要控制。争取到1985年把人口增长率降到10‰以下,降不到这个水平不行,国家负担不起。在这方面,应该立些法,限制人口增长。陈云和李先念也都主张法制。

1978年3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计划生育纳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使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实行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980年9月10日,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宪法、婚姻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有关计划生育的规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计划生育法规,对于稳定计划生育政策,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逐步建立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新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了强迫命令的做法。这就说明了在强调依法抓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评论:顶层设计的法律和“大鸣大放大辩论”之后通过的法律,不可同日而语。从计划生育的顶层立法,到底层粗暴野蛮的执法,很多人间惨剧的板子要打到什么地方,很值得讨论。不过这都是改开之后的事情了。清朝的剑还是不要斩明朝的官吧。】

3.必须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执行力

1965年8月13日,周恩来要求上海市在五年内应把人口纯增率降到1%。11月1日,他在接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代表时说:要使全社会都能够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在二十世纪以内把人口年纯增率控制在1%。

在六十年代,提出人口自然增长率1%的目标,是有现实意义的。

1971年国务院51号文件提出了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人口控制指标,要求在“四五”期间,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力争到1975年,一般城市降到10‰左右,农村降到15‰以下。上述指标,在1973年6月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第一次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此后,历次国家计划均包括有人口指标,使计划生育真正做到名实相符。

【评论:首先,改开前计划生育要解决的是生育率“过高”的问题。其次,此节标题里的“执行力”,改开前的历史只字未提。】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仍然注意人口自然增长率。1981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尼日利亚民族党代表团时说:我们把计划生育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试图在较短的时期内使人口年增长率不超过千分之五至六。我们必须定这个目标,否则,经济的增长就被人口的增长抵消了。

【评论:按照邓的说法,计划生育的目标仍然是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估算。】

2008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邓小平的设想终于实现了。要真正控制住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必须为零,甚至一段时间为负数。

【评论:“一段时间为负数”之后呢?土地撂荒之后还能复耕,可是如果土地已经铺了水泥修了高楼呢?所以人口增长率不会一直为负的前提是社会条件允许多生。很显然,三座大山996福报已经改变了这个假设。所以恢复人口均衡是要解决改开之后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是毛时代无法预计到的。】

在人口统计中有一个关键指标叫做人口总和生育率,即全社会平均每个妇女一生所生子女数。从控制论关于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容易证明,对每一个国家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存在一个极限值,即“双向生育率极限”。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临界生育率是2.16。

一般维持人口不增不减平均生育率在2.1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如果以后一直保持1975年的妇女平均生育数(3胎),100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42.64亿;如果保持1978年的妇女平均生育数(2.3胎),100年后我国人口将约为21.19亿。

当时我们选择的是,全国育龄妇女尽快实现“一胎化”,那么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便可降低到零左右,总人口又不超过11亿,随后由于人口的惯性发展将出现人口减少的趋向。这可能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理想的一个方案。

早在20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就提倡过生育两个孩子就够了。

到了80年代,根据人口压力增大的状况,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1978年的2.3下降到了1997年的1.8,已低于临界值。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下降到了10‰以下。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较好的人口环境。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下降到2008年的5.2‰;总人口由1978年末的96259万人增加到2007年末的132129万人,年均增长1.1%,比改革开放前的年均增速下降0.9个百分点,进入平稳增长期。

分割线

总结陈词:读完达雅兄推荐的这篇文章,我有如下看法:

1. 事实:计划生育是以毛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倡导实施的。

2. 事实:计划生育的出发点是缓解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缓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3. 观点:这是根本出发点,这一基本假设发生变化时,计划生育政策理应发生变化。尤其在对中国社会能够容纳的人口上限的定量分析上,结论一定会变。

4. 事实:毛时代的计划生育强调循序渐进、说服教育,并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为己任。

5. 观点:毛时代不可能预见到今天中国社会年轻人的沉重负担,如果当时有“生育率可以随时调整”的想法,这一想法的实现在“时移世易”的今天,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话,也会是非常困难的。当年预案的失效,板子不应该打到当年的人身上。

6. 观点:根据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计划生育政策应该是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尤其是会根据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因此,笔者认为达雅兄“七到八亿人口明明是毛主席的设想”的论断既对也不对。“对”是因为毛当年或许的确有此估计,但这是根据当年的生产力水平。“不对”则是很难想象毛这样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会死守一个量化目标30年不变。

达雅兄的所谓“毛主席的设想”,是需要elaborate,详细释义的:“你说的设想,具体是在什么样的假设和限制之下的?”

达雅兄出身科大,当明白科学研究的范式之一,就是澄清一个论断的内涵和外延。

最后一个观点:以主席一生的实践,他是绝不会允许计划生育政策以法西斯一样的残暴行径贯彻实施的。这个锅,他不该背!

通宝推:赤之忤逆,青青的蓝,TKwang,唐家山,牧云郎,侧翼,桥上,冬天到了,西安笨老虎,阴霾信仰,红尘无极,潇潇夜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