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这些年中国增加了多少“体重”,会让地球失衡吗? -- 钛坪樽逾

共:💬4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这些年中国增加了多少“体重”,会让地球失衡吗? -- 有补充

这个帖子清风居士:胡扯一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这些年来因为大量进口原材料,在所占地球表面增加了多少重量?

先按照重量分析一下中国最近几年的进出口。进口方面,按重量算最大宗物资应该是铁矿石、石油、煤炭、化肥和粮食。2020 年据说铁矿石进口创纪录,11.7 亿吨,石油大约 5 亿吨,煤炭 3 亿吨。2019 年化肥净进口大约 1500 万吨,谷物净进口不到 1500 万吨,大豆和油菜籽净进口大约 9000 万吨,食用油净进口 1000 万吨。再加上其他所有进口物资,包括工业品和原材料,概算 2020 年总共进口物资重量为 30 亿吨。这个数很大概率只多不少。

出口方面,我们现在也基本上不出口大宗原材料了,按重量算的大宗物资就是水泥和钢材了。从 2018 年开始水泥进口多于出口,2019 年净进口略多于 1000 万吨。钢材出口在 2012 年达到峰值,为 1.1 亿吨,2019 年只出口了 6400 万吨,其他制成品相比原材料重量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比如 2020 年出口 99 万辆汽车的总重量大概不会超过 200 万吨,所以出口物资的总质量我们就忽略不计了。这样算下来,2020 年中国因为进口物资“增重”了大约 30 亿吨左右。

这其中,还假设所有进口的化石燃料以及粮食被消耗以后释放出的碳元素完全被固化在中国领土上的绿色植被中。

一九八一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按金额基本持平,我懒得去查那时具体的进出口货品数量了,就假设当年的进出口物资按重量算也持平,以后每年进口总重量按线性逐步增长到二零二一年的 30 亿吨。换句话说,假设这四十年每年进口物资总重量净值平均是 15 亿吨,那么四十年下来,因为进口物资,中国所占地球表面增重是 600 亿吨左右。即使四十年前的初值按照 10 亿吨算,四十年积累总量是 800 亿吨,并没有数量级上的差别。

600 亿吨的重量很多,但是和整个地球上相比,就微不足道了。根据百科:地球质量一文:

地球的质量约为5.965×10²⁴kg,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5.52g/㎝³。

根据百科:地幔介绍:

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³,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

10 亿吨等于 10¹² 公斤,600 亿吨等于 6 x 10¹³ 公斤。也就是说,中国过去四十年从进口物资增加的“体重”只占地球总质量的大约 10¹¹ 分之一。

一立方公里的水有 10 亿吨。如果这 600 亿吨物资的平均密度等于地球的平均密度,大约是水密度的 5.5 倍,那么总体积才 11 立方公里。如果按照地壳平均密度计算,大约是水密度的 2.6 倍,那么总体积是 23 立方公里左右。

根据香港世界纪录协会这篇关于泰山的文章介绍:

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海拔1.524米,总面积426平方公里。

用以上数据按照圆锥体计算,泰山的总体积是 200 立方公里左右。但泰山山体不是标准的圆锥体,再假设山体体积只有标准圆锥体的十分之一,即 20 立方公里。假设泰山山体以岩石为主,按照地壳上层的平均密度下限每立方厘米 2.6 克计算,那么泰山的重量大约是 550 亿吨左右。

所以,四十年积攒下来,我们多了一座泰山的重量。

根据百科:中国冰川,中国 2010 年前的冰川总储量是 4500 立方公里左右:

2006年科技部设立了《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在其资助下,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利用2006年至2010年间的遥感影像,对中国西部冰川分布现状进行一次系统更新。

统计表明中国西部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51840平方公里,估算冰川储量为4494立方千米。

根据这个网站的估算,青藏高原的冰雪储量每年减少 260 亿吨,见此图。图中的单位 Gt yr⁻¹ 指 10 亿吨每年。

中国现在每年从进口物资增加的体重,还不到青藏高原每年因为冰川消退减少的冰雪储量的八分之一。

关键词(Tags): #中国#进出口#重量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再补充一个数据,与三峡水库库容比较

百科:三峡水库

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形成总面积达1084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

393 亿立方米,约等于 39 立方公里。也就是说,如果这四十年进口的全是岩石,填进三峡水库,只能填满六成不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