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任何害怕在全民选举中落败的社会主义政党都不是真正代表人民 -- 很好很好啊

共:💬111 🌺567 🌵5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黄山不是黄的山,民主可是民在主?

小时候听『黄山黄河,长江长城……』,雄壮之情顿生。但这四个名字里,黄河明显是来凑数的,长城长江的长都是真的长,黄河也是真的黄,而黄山并不是黄的山,不过,这个凑数在歌曲中,不但无伤大雅,还有种意料之外的文学趣味。

但在政治讨论的领域就不一样了,把同一个东西叫成不同的名字,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人们对它的观感,从而影响人们的好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一代一代的政客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的命名来操纵舆论,影响群体,简而言之就是洗脑。

比如,我们的政治课本上都有一对概念叫『公有』VS『私有』,那时候的说法是要『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为有益补充』。可是过了几年,逐渐替换成了另外一组概念『国有』VS『民营』,政策的主轴就成了『搞活国有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仅仅是公有变成国有,私有变民营,就足以影响大多数的观感 。而『民营企业家』的叫法也显然比『私有企业主』有魅力的多。

这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方面,为了避免对他人产生这样的影响,应该在讨论中尽量选用中性的词汇;而另一方面,我们要对日常习惯的一些叫法保持警惕,避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比如说『民主』。

这个词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其本来的意义都是『民在做主』,这个说法当然是个极富吸引力的政策主张,可以说是占尽了道德高地,以至于『反民主』的帽子基本上可以直接判一个政治势力的死刑。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民主』的『民』指的是谁?正如『民营』企业本质上仍然是『私有』企业,所以对这些企业有『营』的权力的仍然是『私有企业主』们,他们其实只是民这个字的字面意义所对应的人群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当有些同学被『民』字吸引,热情的支持『民营企业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那些『民』到底是否真是自己人?一边支持『民营企业家』一边控诉996是怎样一种奇妙的扭曲?

那么同样的,『民主』会不会是也是同样一套推广话术?

————————

关于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我们有必要去看看它的起源地——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中世纪史。不知道别的同学是什么看法,反正我在看欧洲中世纪的战争时,总感觉哪里怪怪的,与我理解中的战争很不一样,后来逐渐想明白了,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所熟悉的战争模式中大多数会有一方是官军(或曰政府军),无论是官民战争(镇压起义)或是对外战争,军响与兵源都来自一国,可以称为国民兵,军力的强弱与国力的强弱存在共振关系;但西欧中世纪的战争多半都是各个贵族之间的战争,大量使用雇佣兵,也就是兵源地与税源地无关,军队的强弱与所在地的居民也没有直接关系,在欧洲历史上一个小地方敢与一个大帝国正面刚的例子比比皆是,威尼斯、马耳他、荷兰等都是如此。

在中世纪,西欧的贵族们之间有了矛盾,会首先开会,会如果谈不出个结果,下面就去各自掏钱找个雇佣军头子,招募士兵购买武器,然后战争就爆发,雇佣军们的任务除了打败对方的军队,也包括了蹂躏对方的领地,袭扰对方的百姓,当一方在财力上支持不住时就会开始停战谈判。

这好像跟民主没有什么关系,我对欧洲史只是浅尝辄止也不足以支撑真正的观点,所以以下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瞎想。首先,这种雇佣军的作战模式,在很多其他领域也存在。比如说商战——职业经理人其实就是商业领域的雇佣军头子;职业联赛也在很多方面类似于中世纪战争,以至于体育被称为和平时期的战争,曼彻斯特或米兰职业队的成功,显然并不是因为本地人更擅长于踢球。

那么,在政治领域,这种模式又转化成了什么呢?也许,在欧洲历史上有那么一天——也许是三十年战争之后,也许是1848年革命的前后的某一天——欧洲的一位或几位贵族厌倦了战争,既然战争本质上是钱在争斗,那么可不可以换个方式斗钱?比如说,找个能言善辩的政治领袖(雇佣军头子),雇上一帮子推广人手(士兵)做宣传,提出一系列吸引人的政见(武器),在舆论上攻击对方,蹂躏对方的声望,最后,让一群观众们投票决定谁更应该主导国家。比起费钱费力,造成实际破坏,偶尔还有生命危险的武装争斗,这样的游戏似乎要更有趣一些。然后,他(们)给这个游戏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就叫民主。

换而言之就是,早期的民主中的『民』,就像『民』营的『民』一样,都是一种掩人耳目的话术,『民』营并不是作为民的你在营,『民』主也不是作为民的你在主,而实际上是贵族们用以替代战争、解决争端的游戏。对照一下,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民主制?因为中国从2000年前开始就进入皇权一家独大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中国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贵族之间的争斗,而是皇权稳固,只要皇权是稳的,皇帝就可以充当任何贵族争斗的仲裁,也就无需战争自然也无需战争的替代品民主。中国人用两千年功夫,解决了皇权稳固的问题,自宋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皇权被贵族拱翻的情况,除了汉化程度不够的元,大王朝都能持续近三百年,这使得中国的政治逻辑与西方走在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上。

由于西方的那条道路被他们称为『民』主,那么相应的中国人也就将自己的这条路说成是独裁,这看上去没什么问题,皇权之下确实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这里的问题是,早期民主本质上是协调贵族关系的一个游戏,与皇权相比无非是核心圈子略大了一些,从一个家族治天下变成多个家族治天下,对普通百姓又有多大区别?这至少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实际上,皇帝是强化版的王,而王本质也是贵族,只是比较强大的一个贵族,从西欧的历史来看,王很难完全压倒其他贵族,王的强弱依赖于王本身的个人能力,就算比其他贵族稍强也强的有限。中国的皇帝又是靠什么最终压倒了其他贵族的呢?是人才选拔机制,从九品中正,到后来的科举,逐渐找到了一条不完全依赖于血缘和战功的人才吸收渠道,成了皇家独占的人才资源,自然远远压倒其他贵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是皇帝与平民联盟压制贵族——自然,这里的『平民』也是需要警惕的术语,实际上很可能指的是小地主,但比之早期民主中只包括了贵族的『民』,范围毫不逊色。

————

贵族制发展到今天,就成了今天的现代民主制,形成了制度化的党争,定期地开展不流血的内战,对于每个政客来说,为自己的选(jin)民(zhu)服务的优先级是要高于为国家服务的,但是理论上,没有哪个贵族能够长期稳定地压制其他贵族,所以各个贵族的代理人从长远来看都有机会获胜,即使不能胜选,也会有机会在特定的政治格局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样整个贵族作为一个阶层的利益就得到了平衡。这是西方的政治逻辑。

而中国的传统政治伦理其实不太能接受这种坦然地对私利的输送和维护,党争不是一个能够光明正大地进行的行为,皇帝贵有天下,也因此而被要求必需心怀苍生,作为其代理人的各级官吏也被要求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做的到做不到是一回事,这就是中国在长期博弈中形成的社会契约。自满清倒台,皇权告终,但从西方引入的政党机制在大陆上最终变成了TG一党独大,通过发展党员的方式又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着中国式的政治逻辑。

我认为,各个民族、各个文明对政权组织方式的探索,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而且都是各地统治者与百姓之间上千年相互磨合博弈的产物,只能顺势而为,很难硬性嫁接。中国的政治逻辑中『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是自己独有的政治资源,当代中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在现有的资源上,找出符合自己的路来。

通宝推:北庄,南门桥,秦波仁者,一着,strain2,陈王奋起,加东,jhjdylj,落木千山,迷惑不解,暗夜行路,唐家山,审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