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鸡娃与鸡妈 -- 孟词宗

共:💬20 🌺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鸡娃与鸡妈 -- 有补充

最近“鸡娃”或者“作题家”这个话题挺流行的。

“作题家”解释很多,这里不再复述。“鸡娃”一般是指“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

这种教育当然会引起反噬。这不有为叫 王食欲 的第一代“鸡娃”就发了篇名为《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 》的网文,回顾了她和她母亲母女两代如何“鸡娃”的过程。

她母亲出身于山西晋中小城,是她那个年代的“小镇做题家”。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后被分配到北京,成为了中产上层。她的母亲根据自己的经验“鸡娃”自己的女儿,各种补习班上了无数。女儿后来进了北京四中实验班,最终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看上去貌似很成功对吧?但根据女儿的说法,“目前的职业是编剧、作者。你也可以理解为:自由职业或者……无业。年收入比北上广深的普通小白领稍强一些。我买得起车;但只靠自己的话,依旧无法买得起北京的房。”

上网搜了下“王食欲”,貌似这个名字下面有不少小说和网文,当然不知是不是同一个人。姑且这么认为吧。

在经历了这么多“残酷”的“鸡娃”训练后,“王食欲”同学对现状的认知是

“我的朋友们和我的情况差不太多。确实,鸡娃教育让我们比大部分同龄人赚得多一些,工作得轻松一些。但大家都是90后,都一样买不起房。

所以,这么卷,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的爹妈鸡了我们二十年,可却万万没想到,我们没有机会刀耕火种、开疆拓土,还是只能在他们原先开辟的那一块小小的土壤上精耕细作。

我们这种90后鸡娃,就算早已在能力上超越了父母,但我们还是无法从财富和成就上超越我们的60后爹妈。

我的鸡娃朋友们很多已经想开了:有的副业搞起了烘焙,有的辞职当酒保,有的在B站做UP主,还有的竟然去做了健身教练、外卖派送员。

当初创业的,厌倦了用PPT骗投资;当初下定决心搞学术的,已经对学术圈彻底除魅;当初热爱艺术的,差点跳了泰晤士河;当初追求财富自由的,现在纷纷背上了贷款。

我们去了那么多国家,学了那么多知识,拿着硕士博士的文凭,专利著作等身……最后还不是一样搬砖996,或者连工作都不要地混混日子?

什么北大清华常春藤,高盛中金麦肯锡,GUCCI、PRADA阿玛尼的。

鸡娃们已经看透了:世事如浮云,想开就出家吧。”

对比妈妈能靠个人奋斗回到北京,女儿仍然平头百姓一个,浅薄一点的说法是阶层固化封闭了上升通道。其实呐,就是金字塔越往上越窄,容量越小。妈妈从小地方奋斗进京,是从中下层上升到了中层甚至中上层。女儿出身中层或中上,要再向上爬可就不仅仅是个人能力出众就够了。

而从女儿的经历看,其实各种对教育的高投入保证了其成年后保持中层的地位,没有跌回下层去。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也算是很大的成就了。

中国知识分子们是有劣根性的。很多知识分子们的理想无非是通过“个人努力”进入“上流社会”。如果不能进入,那么最好即不劳心也不劳力,混吃等死,啥付出都不用,享受生活。

这种人,也就是所谓的“臭老九”。这位“王食欲”今年也才25岁多一点,对现状不满意,认为配不上她的付出。那么又有什么成就是配得上她的付出呢?世界上有几个是25岁就出人头地的呢?就算世界首富钱门是哈佛辍学生,可人家的家庭背景是母亲和IBM高管说句话就能拿到合同的。谁又是真正白手起家挤入上流社会的呢?

哦,例子也是有的。例如邓文迪。但人家嫁给默多克的时候也30岁了。王同学现在就妄自菲薄是不是太早了一点?

就算邓文迪也是很拼的。人家1996年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拿到MBA学位毕业,然后到电视台工作,可并没有“看穿一切”,“放弃一切”。也是非常给自己打鸡血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不是就成为名媛了吗?

不论是否内卷,一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金字塔型是社会结构的常态。越往上,需要的投入越多,通道也就越封闭。一头猪在风口里也能飞起来,但要保持高度不掉下来,就需要投资翅膀了。

通宝推:普鲁托,审度,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王同学的哀叹其实不新鲜

王同学的哀叹其实不新鲜。归根到底就是传统文人的“怀才不遇”。各类变种在建国后出现多次。例如:

“读书无用论”

“学非所用论”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