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一 -- 包子1971

共:💬95 🌺353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民国历史剧《觉醒年代》讨论之一

民国历史剧《醒来的年代》讨论之一:“流量偶像化的爱国主义”?与蒋系民国的切割?(一组对话)

A:

2021年很火的电视剧《醒来的年代》,制作精良、台词精彩、众多主配角演技在线。剧中的仲甫、守常、适之等历史人物被演绎的生动鲜活,而共产主义领军人物陈仲甫的立体展示更是浑然天成,展现了一个头脑如利刃、情感如大海的革命者。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仲甫在论战中大声疾呼:要给中国找出路,不辩、不争,不可以!颠覆现状的气质扑面而来,浓烈的呛鼻子……

B:

在主流舆论中,最近这些年仲甫的风评已经好转了,但似乎主要是把他当作“维护本土革命独立性的先行者”。也就是说,是作为“共产国际的对立面”来塑造的……

C:

我说说吧!我所在的高校,感觉周围的一般群众对仲甫的印象还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一个为了民主科学、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先行者。就我的观察和“刻板印象”,大部分路人估计还停留在官方帽子那个阶段:盲从共产国际领导、右倾投降。因为多年以来课本就是这样写的~

就主流历史的叙述传统来说,仲甫的风评和张国焘、王明差不多,这几个名字经常并列出现:“机会主义”、“分裂主义”、“左倾关门主义”……

对了,乔年、延年之死那集,好多女生都纷纷发朋友圈和动态说“催泪”……

D:

我觉得《醒来的年代》仍然是以前讨论过的意识形态缝合怪,突出清末民初军阀和买办的卖国色彩,刻画了贫富悬殊与大众愚昧,维护了官方史观的始终如一性。我觉得这部剧算是主流秩序以市场手段运作爱国主义的一次成功尝试,即结合偶像经济来建立一套市场型爱国教育机制……

本剧的这种市场属性,可以说是它政治属性的前提,而不是倒过来。再以画家“乌合麒麟”现象来说,他也首先是市场流量经济的产物,然后才意味着立场鲜明的爱国主义、本土主义。

E:

这年头,立场鲜明的爱国主义本身就是可以变现的流量……

A:

“流量经济”的意思是说,先得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外壳或者说表面文章,然后吸引来了观众,才谈得上内容的宣传?作为市场上的一种推销模式成功了,然后它的内容跟着被消费者接受了?

D:

“流量经济”的特点是人传人,好像病毒一样…… 通过社会传播和软件的市场支持,形成一种气氛化的意识形态色彩。这种意识形态不完全是官方单一推动主导的,而是官方运用市场经济和网络流量(小偶像,话题热度等等),来塑造一种特定的政治气氛。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人看剧,很多人讨论(偶像,剧情),然后很多人追里面的偶像。确实,市场化政治文宣的重要一条,就是气氛比内容要占据更优先的位置。

以前的几部文宣影片《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确实不算成功,缺失了有战斗力的流量偶像经济色彩,但《醒来的年代》着实大放异彩,市场上的成功也让它力推的史观通过市场——这一现代传播机制,迅速的扩散开了。

至于有多少老左老右接受不了里面的剧情,呆在家里和网上骂街,官方不在乎,因为市场意义的“好看”和高传播性,已经实现了。

F:

个人感觉2009年以来的《建国》《建军》等等大业再到《醒来的年代》,就是这种市场推销模式逐步成熟的过程。2014年梁朝伟周迅主演的影片《听风者》,把解放初期的红色情报人员演绎的神乎其神,是一种“精英范儿”与革命符号相缝合的尝试方向。但《听风者》的精英范儿是有了,红色符号却只停留在空洞符号的水平上。不可不提的,是2006年柳云龙主演的电视剧《暗算》,堪称革命者偶像化的早期尝试,展现了“为理想视死如归而又算无遗策”的迷人形象,可以说是“理想主义者”与“精英范儿”的成功结合。《暗算》的不足,在于男主钱之江的理想主义并不具体,而显得供血不足,过分偏重钱之江“谈笑间处置(自己与他人)生死”的风度了。

D:

继续说文化产品的市场推销。我记得日本动漫的一个理论就是:人设必须高于剧情,这是市场成功的逻辑,这样才有人会追捧你,偶像化你,带动一批“周边产品”的兴起,滚雪球一样维持热度。电影《建军大业》就很突出人设,把八一起义的革命者描绘的跟“过江猛龙”一样,或者是背头锃亮的大少爷…… 当然,这部电影并不成功,恐怕正在于它徒有其表,欠缺吸引人的内核,很可能也没考虑内核要如何安放。此外,它是香港导演操办的,它在选角的时候,堆砌“流量明星”,而不看重真正的演技派。这些都可以说是它失败的原因。

相比之下,《醒来的年代》是一部纯粹的本土产品,它的编剧是体制内资深党史研究者,参演者几乎都是演技成熟的文艺工作者,导演也来自大陆。这一切都预示了它的脱颖而出,而它的内核,确有迷人之处……

B:

就仲甫的形象来说,他并不适合资本主义市场环境下的再演绎,因为一个革命头子实在不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框架。但《醒来的年代》还是聚焦于仲甫,把他拍的光芒四射。这个尝试确实惊人,但背后的动力到底是啥?

D:

反过来看,如果不偶像化温和化极左形象,就只能接受国民党的偶像化了嘛…… 国民党的偶像化恰好是早年间的文化潮流,其中之一就是张灵甫。显然,起码今天的主流秩序有决心与国民党的政治文化遗产及其招魂的偶像划清界限。那么,也就不奇怪流量经济选中了“革命头子”……

A:

但历史是有刺的。历史上的延年不是人畜无害的小可爱,而是危险的共产主义颠覆分子。确实,流量经济中“革命头子”粉墨登场,可背后的动力是啥?

未完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