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 -- 孟词宗

共:💬166 🌺756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 -- 有补充

外国人对中国人姓名的翻译一般都是音译为主。例如蒋介石,英文音译是“Chiang Kai-shek”。基本没有见过翻译为“The Melon Between Stones” 的。

中国人翻译外国的地名、姓名可就有意思了,直到解放后才终于确立以音译为主。解放前则是有音译,有意译,有混合,还有不少是干脆重新取个名字。

解放前的音译往往掐头去尾。例如下面几个常见的译名都是音译,你能看出原文是啥么?

原译名 原文 现代译名
方济各 Francisco 佛朗西斯科
沙勿略 Xavier 泽维尔
斯德望 Stephen 史蒂芬
本笃 Benedict 本尼迪克特
若望 John 约翰

有人说这些名字都是最初翻译者的方言。问题是如“方济各”、“本笃”连音节都对不上。“沙勿略”更是不知道那个犄角轧栏里的方言才会弄出这种“音译”。

当然,解放后的音译也不保险,例如上面那个“Chiang Kai-shek”,对历史过于熟悉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把这个名字翻译回来的时候,译为了更加顺口的“常凯申”。

意译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外号上。例如“狮心王”、“无地王”、“美男子”(the fair) 等等。当然地名也不少。有名的如“牛津” (Oxford)。

重新取名字的就多了去了。例如“贞德”。英文是 “Joan of Arc”,法文是“Jeanne d’Arc”。不论那个发音都和“贞德”相去甚远。地名里像旧金山、檀香山都是。另一种情况是外国人给自己取了中国名。例如,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最讨厌的是半音半意的混合。例如剑桥、新泽西、新西兰。而且还没有规律。例如新泽西是半音半意,一水之隔的纽约却是音译,但纽约的前身“新阿姆斯特丹”又是半音半意。

最神的是对印度人名的翻译,例如把“dra”翻译成“陀罗”,也不知道那个方言里“ra”对应了“罗”。如果真的一一对应也就算了,偏偏神王“因陀罗”(Indra)是音译,但他的别号“帝释天”(Śakra)却是意译。难道不应该把 Śakra 翻译为“沙卡罗”吗?

又例如印度著名的雄主“阿育王”(Aśoka Maurya),怎么都看不出“阿育”二字从何而来。估计翻译者把“A”和“rya”连接起来,然后把中间给省略了。

当然,Gupta 翻译成笈多才是神翻译。

俺原来一直以为 Gupta 在印度是第三或第四种姓的。直到读了英文史书才发现中国史书里大名鼎鼎的 笈多王朝 的国姓原来是 Gupta。中国的和尚翻译的时候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或者口音把 Shri-gupta (Shri 又写作 Sri, Sree, Si, Seri 等等,意为 神圣的,吉祥的)翻译成室利笈多。前半是音译,后半即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Gupta 的意思是保护者或主宰。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神圣的主人之意。

当然,什么也比不上把“孙逸仙”(Sun Yat-sen)翻译成“双鸭山”。

通宝推:渔人出海,楚庄王,尚儒,真理,唐家山,老老狐狸,方平,青青的蓝,铁手,尚儒,审度,瓷航惊涛,普鲁托,大眼,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5)
家园 同一个名字的不同音译 -- 补充帖

按说,解放之后对外国人名、地名的译法进行了统一,尽量使用音译。但是有些译法约定俗成,或者过于著名,也就只能沿用过去的音译。

例如前面列举的“方济各”、“本笃”等等,作为一般人名时,用现代音译,但涉及到教皇的称号之类,还是延用以前的译法。

解放前往往把外国人名的名前姓后按中国人的习惯改为姓前名后。例如《乱世佳人》的女主 Scalett O'Hara 被翻译为“郝思嘉”, 两个男主一个叫“白瑞德”(Rhett Butler),另一个叫“卫希礼”(Ashley Wilkes)。但有意思的是饰演“郝思嘉”的女星名字却被译为费雯丽。以至于很多人当时都以为女演员姓“费”。其实人家姓“李”(Leigh),名字叫做 Vivien。

最让人迷惑的,其实是同一人名却有不同的译法。例如前面说过的 Stephen,过去经常翻译为 “斯德望”, 现在则是史蒂芬。但轮到罗马尼亚了,就变成斯特凡了。

这还可以推脱到不同国家语言发音不同。例如英国的“查理”或“查尔斯”,在法国就得叫做“夏尔”。但明明发音相同的名字,却还会有不同的音译。例如 “Philip” 就被译为“菲利普”、“腓力”、“费利佩”。费利佩是西班牙语(Felipe)。但其实就是不同的拼写方式罢了。

又比如 Elliot, 鸦片战争的挑动者就叫 Charles Elliot “义律”,但他的堂兄英军侵华指挥官 George Elliot 就给翻译成“懿律”。真不知道清廷当时为啥不翻译成“一律渣”和“一律跷”。非得把同姓的两兄弟搞成好像两个姓氏。而到了诗人 Thomas Eliot 就成了“艾略特”。

最莫名其妙的翻译就是徐志摩把佛罗伦萨翻译成“翡冷翠”。佛罗伦萨即不红,也不冷(地中海气候)更不翠。佛罗伦萨的本义是鲜花盛开。如果意译为“百花城”到也是贴切的。

顺便再说一句,《射雕英雄传》里的“华筝公主”实有其人。但原来的汉文译名是“火臣别吉“、又译“火阿真伯姬”、“豁真别乞”。“别吉”、“伯姬”、“别乞” 是汉文“公主”的意思。金庸把名字改译为“华筝”,立马就高大上起来了。

通宝推:楚庄王,真理,老老狐狸,尚儒,铁手,光头佬,大眼,瓷航惊涛,
家园 查理三世还是查尔斯三世? -- 补充帖

英国女王去世,当了70年老太子的威尔士亲王继位。那么这位英王的名字该怎么翻译呢?

对于 Charles 这个西方常见名字,如果是英语国家的人物,传统上一般翻译为 查理 。 但是到了这位老太子,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大陆当初的正式官方翻译是 查尔斯 。由于这位的超长“待机”, 大家几十年下来听惯了“查尔斯王子”。虽然其他国家叫 Charles 的王子不少,但一说“查尔斯王子”都知道是特指英国的老太子。

现在 Charles 继位,由于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三位当上国王的 Charles, 所以英语称号为 Charles III 。 按照中国翻译惯例,应当翻译为 查理三世。他前面的两位,一是被英国革命砍了脑袋的查理一世,另一位是复辟成功的 查理二世。

但是,由于“查尔斯王子”当初没有翻译为“查理王子”,结果现在官方翻译只能延续为“查尔斯三世”。设想过几百年,英语消亡,中文一统天下,恐怕会有人怀疑这个莫名其妙的“查尔斯三世”是哪里来的。😅

通宝推:燕人,
家园 奇葩的香港人名翻译 -- 补充帖

中文翻译最莫名其妙的大概是香港翻译了。

香港的人名翻译继承了解放前把外国人名的名前姓后按中国人的习惯改为姓前名后。但解放前的翻译好歹还照顾音节和谐音。例如前文说过的《乱世佳人》的女主 Scalett O'Hara 被翻译为“郝思嘉”, 两个男主一个叫“白瑞德”(Rhett Butler),另一个叫“卫希礼”(Ashley Wilkes)。

香港现在翻译外国人名完全就是给人家取个中国名了。例如英国刚刚给开掉的财政大臣 Kwasi Alfred Addo Kwarteng 翻成 关浩霆。人家貌似是黑脸包公的亲戚而不是红脸关公的后代。

继任的 Jeremy Richard Streynsham Hunt,译为 侯俊伟 除了 Hunt 勉强和 侯 能搭上声母的关系,俊伟 两字又从何而来?

至于“气死”女王的首相 Mary Elizabeth "Liz" Truss 译为 卓慧思, 这算是高级黑?

家园 翻译Either my way or the highway -- 补充帖

“Either my way or the highway” 是英语的一句俗语。不论是谷歌还是百度都无法精准的翻译这个俗语。

谷歌翻译:

点看全图

百度翻译:

点看全图

这里挑战一下大家,如何信达雅得翻译这个俗语。标准为:

中文用词准确,短小精悍。音译、意译、混合都行。

家园 【挑战】翻译什么叫做 TOSH -- 补充帖

蚂蚁龙自从买了推特后天天上新闻。今天又出妖蛾子了。

起因是英国北爱尔兰事务部长 克里斯 西顿-哈里斯(Chris Heaton-Harris)发了个推文说他被假新闻困扰,有人传假新闻说他已经辞职了。他进一步要求蚂蚁龙在推特上消灭假新闻。

点看全图

上图可见,克里斯 西顿-哈里斯的原文是:

"I hope one of @elonmusk first moves is to eliminate fake news on Twitter ... Very exciting I know, but complete and utter tosh."

而蚂蚁龙回了一句

"What does a tosh look like?"

这下子捅了蚂蜂窝,大批人狠批蚂蚁龙。当然也有不少人支持他。双方打成了混战。

英国有位主播幽了一默,跟蚂蚁龙解释说:

"It's a slightly grittier form of piffle. Not dissimilar to hogwash."

现在挑战一下大家,如何翻译部长的原话,蚂蚁龙的回复和主播的幽默。注意 Tosh 是个俗语。要求翻译贴近原文的语气和语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