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毛乌素沙漠治理最大功臣是采油挖煤工人? -- 张新泉

共:💬70 🌺226 🌵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毛乌素沙漠治理最大功臣是采油挖煤工人? -- 有补充

一,概述

陆上沙漠沙地的形成,除了有该地区特殊地形地理方位气候因素,与此地的地下矿物矿藏及地壳地质活动也有极大关系。

沙漠沙地降少水无植被,却大多地下富藏能源或热源。沙漠地区煤油气资源大多异常富集储量丰富,近乎已成为一种地理地质规律。

这些地区的地下地壳地质活动也相对而言较活跃。毕竟这些地区的地表动植物被埋入地下成为地下生物能源煤油气,都是地质活动年代距今相对较年轻时期(虽然年代至少还是以千万年为单位计量),其地下地壳层地质活动也就相对而言更年轻更为活跃。

沙漠地区近地表浅层空气的大气构成成份中,可燃煤油气分子含量比较周边其它正常地区而言,含量数值区间推测起来可能要高若干数量级。这个相互比较特征的推测推断若经证实,甚至可以用来直接作为陆地沙化沙漠地区煤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参考指标。

从这个角度而言,只有在沙化沙漠地区的煤油气能源矿产大量挖掘开采后,沙化沙漠地区再引水植草木,人工生态改造按这样的先后顺序或双管齐下,才有可能提高其成功机率具备可行性,避免盲目低效乃至失败。

榆林、张北等地区沙化沙漠生态改造取得成功,从根本而言,与这些地区的地下煤油气资源大量开采近枯竭其实不无关系。

地下“火气"不放足采尽,地表沙上草木难生存。

毛乌素沙地治理与张北防护林建设,其实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早就已经开始。但早期其实始终并不成功,多有反复。近现代几十年百年来,这些地区的地下煤油气采挖地差不多了,引水植绿治沙才成绩斐然引人瞩目。

正反成败两方面比较,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恐怕就是这些地区的地下煤油气资源的急剧减少。

毛乌素沙地治理,张北防护林带建设,这些生态工程的成功,可以说与当地及周边煤油气资源的大量开采乃至已近枯竭不无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塔里木油气田大量开采,断流多年的孔雀河下游重见水流,干涸了几十年百年的罗布泊部分地区也开始地表留见浅水。虽然相关新闻报道大多归因于节水\科学灌溉调水\地下水采集等等因素,但这些说法其实还有不足之处。塔里木沙漠地区的煤油气资源大量开采,对其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肯定存在。

一些能源与金属矿产富集区的地表地面,与周边地形地理相似相近地区比较,往往会突然出现植被稀少水汽蒸发过度情形。一些地表区域与周边近似地区相比,如果植被水汽突然出现异常分布情形,往往需要考虑地下是否有能源\金属矿产。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联。

当然,地下有煤油气能源是地下“火气"热力"分子的”蒸腾",能源富集区地上地表地面也就往往干旱少植被,少水少木乃至秃荒沙漠化。

而地下金属矿产富集区的表现,则可能又是另一种情形。金属分子运动与能源气体分子运动不同乃至相反,它们有富集渗透凝结趋向,金属分子与气体分子对温度传导的作用而言,更是完全不同。地下金属矿藏对地表温度的吸收传导以及地温储藏作用等等,也会使得该地区地表水气植被情形与周边地区产生差异。但这种差异与沙化沙漠地区地下能源富集区域造成的周近对比差异,两者情形可能完全不同。即便造成地表荒秃,也绝不会干旱沙化。

沙漠沙地地下能源富集区近地表沙土层、低空区域可燃气体分子含量、变动情况,及其对于地表周边环境的动态影响,这些都比较复杂。而地表开放流动的空间,也给观测研究增加了困难。

其实,除了沙漠沙地能源富集区地表可燃空气分子情况需要考察,其它能源富集区的地表可燃空气分子情形及其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可以观测分析研究。比如大庆、大港、江汉、四川盆地等等油气区。

此外,尤其是可以从海底可燃冰的形成及储量、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与海底油气区之间的关联着手,把地下能源富集区的地表可燃空气分子情形全面系统地建立起分析模型来。

从海底可燃冰的实际情形,可以大致推断沙漠沙地和其它地质地形能源富集区的地表可燃气分子状况,以及它们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动态。

此外,诸如大兴安岭等林区的一些地区之所以容易发生火灾,恐怕不仅仅是季节气候、雷击、人为或枯草木自燃等等因素,也有该地地下能源热力分子释放、特定情形下富集异常等因素需要加以考量。

换句话说,对于那些易发生火灾频发火灾的林区,除了其它起火因素,可能还需要考量其地下能源、热源、矿藏情况。

二,意义

补全了完善了以往沙地沙漠的成因理论。沙化沙漠地区普遍地下富集煤油气,是能源密集区。这虽然未必百分之百,但把地下富集煤油气作为大多数沙漠形成的重要因素来考虑,确实可以成立。

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只是其中具体的形成机理与客观细节。

比如不同埋藏深度的地下能源富集区对地表层土地物质成分\结构\地温\地表空气成分|水气丰度的细节影响,对地表植被生长的具体影响等。

对沙化沙漠地区能源富集区以及金属矿产富集区的勘探工作,提供了一点新的思路。

以前的地质勘探工作,即便有一些近似的传统经验操作,也都尚未全面科学系统周密考虑这一方面的因素。

对于降水\地理地形条件较适宜开展人工生态改造工程的那些沙化地沙漠地区而言,这些地区的生态恢复改造工程要具体展开,上述观点也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即,先挖煤油气能源,把地下"火气"热力尽量采空放足,这一步骤必不可少。再在地表人工引水植绿,这样的先后次序步骤或双管齐下,人工治沙工程才有可能避免盲目低效反复乃至失败,取得成效。

对海底可燃冰成因分布以及它们与海域油气资源之间关系,提供了一点思路。对林区的能源资源勘探与防火工作,也有一些细节思路上的完善补充。

三、结语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沙漠沙化地区地表浅层空气中可燃气体分子含量,由于是开放流动空气环境,需考虑变量太多,可能难以准确测量。但可参考海底油气资源区地壳上面海底可燃冰储量情况。

其它非沙漠沙化陆地煤油气生物能源区,如大庆、大港、江汉、川中等油气区,为何没有形成沙漠沙化情况?当然与这些地区的能源矿藏埋深、土质土层结构、地表土层堆积形成原因、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地表水分布情况等大不相同有关。

总之,以生物能源储量分布为主体因素,把上述各种要素因子作为变量,重建生物能源矿区的系统模型。而非过去把生物能源矿区作为一个诸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把生物能源矿作为沙漠沙化区的一个配属因子来建构地理系统模型。这两种模型是有区别的,对比参照研究,才能构建出更完善的生物能源矿藏区、沙漠沙地区等等区域地理系统模型。

这个思路,在地理学科建设上甚至还具有一般意义、普遍性,而并非只有典型、特殊、个别意义。现代地理学不止要考虑地表浅层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陆、大气层气候,还要分析地下物质元素分子运动等等的长期持续影响。

人类已经挖了几百年,挖了数十百万平方公里,挖进几百几千米了,甚至把地壳层里可挖的东西挖岀一小半了也说不定,也该要全面系统总结地一下地下世界了。

把现代地理学科由建构于地下地表及大气层太阳系的常见可见物质层面,推进到建构于地下、地表、大气层、太阳系的元素分子层面,地球地理的立体系统由静态模型推进为动态发展模型,是地理学科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把数学物理化学最新研究成果,全面应用于地理学科,再造诸于"分子元素地理学"等专业方向,是地理学科未来的大方向。

几百年来,人类开采地下能源矿产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地面环境变化乃至区域内生态破坏。越来越多的批评乃至批判也月积年累,乃至形成浪潮。然而,这些地下能源矿产不开采,地表环境生态就不会被自然力量日积月累的"破坏""恶化"么?

先开发后治理,近百年来一直被视为不科学不合理的恶性循环,但它真地是毫无科学合理成分的恶性循环么?

不考虑经济开发因素,单纯就更宜人的生态环境改造而论,至少在沙化沙漠地区的人工治理这一领域,先有金山银山,再有绿水青山;挖了金山银山,才有绿水青山,并非完全不成立。

通宝推:达雅,freesong,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原创】过程才是意义之所在 -- 补充帖

从"青山绿水枉自多"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中间是有过程地。无论是先开发,还是后治理,它们都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