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胶东传统面食 -- 大花饽饽 -- MacArthur

共:💬76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胶东传统面食 -- 大花饽饽

holmers提起了胶东的“彩色馒头”-- 哈哈,可能这里还就数俺最有发言权,俺老娘当年可是面食方面数一数二的高手咧...

首先,在胶东“馒头”这个词不能乱用。馒头馒头,原是“蛮头”,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大军发动原要斩人头祭旗。猪哥慈悲为怀,不愿多杀结怨,遂令士兵用面粉蒸成“蛮头”形状代替人头祭旗。所以啊,馒头平时吃吃可以,过年过节时祭奠老祖宗,是不可以上“蛮头”的,不吉利。

那用啥?得蒸“饽饽”。馒头做法简单,发一盆面,发起来后揉一揉,揉成长条,用刀切成一块快,摆锅里蒸就是了。饽饽可就不能这么简单糊弄事儿。蒸饽饽要用最精的白面,加油(猪大油最好)、糖、鸡蛋(去蛋黄,否则面发黄),用最好的引子(酵母),发起一大盆面后,要整个倒扣在大面板上 -- 胶东的大面板足一米宽,一米五长,俺小时候根本搬不动 -- 然后要使劲揉面。这揉面有讲究,必须整体一个大面团一起揉,不能分成小块分别揉;不能揉得太慢,慢慢吞吞半天揉一下不起任何作用。有时候偷偷耍懒,老娘过来一摸就发现了 -- 面团必须从冰冷揉到温热,不使劲根本揉不热。那一大盆面足有一二十斤,小孩子根本玩不转,直到后来个头过了一米,才有资格上面板操作。大面团又韧又硬,单靠胳膊和手的力量根本弄不动,揉的时候必须用腰劲,力发膝盖(跪在炕上),自腰使臂,反复搓揉。这么二十斤面揉下来,回头要腰酸背疼好几天。蒸出来的饽饽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揉面的质量,揉得越用力,时间越长,饽饽越是白而蓬松。

面揉好了就要用模子印。把面揉成条,切成拳头大的一块块,叫“际子”,然后下一步呢,就把这一块块际子揉一揉,直到揉出一块光滑平整的表面,团成球状。下面,还要给它“上粉”-- 哈哈,没想到吧,就跟打扮小姑娘一样,饽饽也要上粉呢。饽饽粉其实就是观音土。这东西饥荒年代里吃多了会死人的 -- 反过来说少吃点也没事,起码没毒。面粉本来很白,但是加了蛋清和酵母后,就会稍微变点颜色。可是供祖宗的东西,必须尽善尽美呀。怎么办呢?观音土很白,所以就在白面饽饽表面给它扑上一层观音土,让它显得格外漂亮。给饽饽上粉必须在卡模子前上。用手抹点白粉,给饽饽薄薄地摸上一层就好。

模子是用木头雕刻的,各种花纹都有,有的是莲子花,有的是圆团花,形状也不尽相同。家境好的模子就作得非常精致漂亮,也有雕刻得比较粗旷的。俺家的那一套模子全村看着都眼馋,经常被借去,有一次还被一家人借口找不着了,差点儿给窝去。把上好粉的圆面团光面冲里,卡进模子里去,用力压实。外面的面团如果过多还要揪去少许。然后反过来一扣,就是一个漂亮的大饽饽。

蒸饽饽的讲究也很多。大锅烧水,水上架箅子,箅子上铺满干净的玉米苞 -- 玉米苞是挑选大张的玉米苞叶洗净修剪齐晾干成黄色的才能用。然后把饽饽一个个摆锅里,不能距离太近,否则发起来一个挨一个,互相粘连着,可就前功尽弃了。也不能贴锅边,锅边温度高,容易被烤焦。火不能烧得太猛,慢火起锅,水烧开后大火十分钟即可。熄火后稍等片刻必须马上掀盖起锅,否则里面水蒸气冷凝,滴到饽饽上就破相了 -- 小姑娘脸上搽好粉再哭一个试试,就是那个样子 。锅盖一掀,满锅热气腾腾,这时,要用菜刀在锅口上方横竖砍两刀 -- 据说破鬼去邪。这时还有最后一道工序 -- 点红点。老娘用筷子蘸着红染料,在每个饽饽上点个红点 -- 一锅饽饽点完了筷子头上剩余的红色多半就要点到俺的脑门子上了...

饽饽起锅后要坐在高梁秸编的盖子上冷却。凉了之后挑最圆最白最漂亮的摆出了上供,余下的就送给各家亲戚好友。俺家的大饽饽又白又圆还带漂亮花纹,村里人见人爱;吃起来也是又香又甜,用老娘的话说:“我那又是油又是糖又是鸡蛋,外国面包有这么多好东西么?”到现在法国面包也吃了不少,论起来终究不如老娘做的大白面馒头香。

胶东风俗大年初三小媳妇回娘家,多半要带上篓子白面大饽饽,漂亮又实惠。前两年回国,去丈母娘家时老娘给塞了一包大饽饽带上。带到他们那里人人传看,啧讶不已,称为神奇。只不过众口一词称之为“白馒头”,矫也矫不过来,随他们去吧...

**************

讲了半天还没讲到彩饽饽呢... 且待下会分解...

关键词(Tags): #食谱(容易)#馒头(容易)元宝推荐:紫色风信子,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