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民族音乐点滴 -- 黄序

共:💬44 🌺3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6】民族管弦乐

这一篇采用广义的说法,对使用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演奏的作品不加区分。

当年有所谓的八大样板戏,很多人的印象里全都是革命现代京剧。实际上其中京剧只有五部,另有两部芭蕾舞《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还有一部交响音乐《沙家浜》。

这部交响音乐实际上还先于同名京剧被确立为样板戏之一,里面包括独唱重唱和合唱,配乐用了西洋乐队加上京剧的锣鼓家什,其实是类似于一部康塔塔。有意思的是歌唱演员都是唱美声的出身,短时间内突击学唱京剧居然也还像模像样。后来拍成了电影向全国推广,这也是我看到的版本。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急就章,影响远不如京剧。

两部芭蕾舞的音乐创作更成熟一些,作曲家包括老一代的马可、瞿维和建国后留苏的中坚力量吴祖强、杜鸣心等一批大家。两部舞剧的音乐后来都被整理成组曲的形式,是现在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

红色娘子军:快乐的女战士

找不到合适的白毛女组曲视频,这是加了对唱的版本,注意乐队的声音大致看个意思:

白毛女:红头绳

很多年前李心草带中国交响乐团来本地访问,这是加演曲目之一。板胡的声音一出来我前面的一个伙计大呼一声“卧槽”😂。

根据舞剧音乐整理改编成组曲的还有《鱼美人》、《小刀会》等,也算上演比较多的。

我以前提过刚来美国时在图书馆找到一张杜鸣心老师的作品CD,这是其中的一首:

《玛依拉》

几部京剧里面,《智取威虎山》是于会泳倾注了很多心血的一部,老于在京剧伴奏里引进了西洋乐器,效果非常好。特别是打虎上山那段,圆号的乐声宽广深邃,既体现了林海雪原的空间感,又暗含着威虎山上的风云变幻,完美体现了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戏剧主题:

打虎上山

于会泳在后来的《杜鹃山》里对唱腔和韵白的改革更进一步,还尝试引进了主导动机的歌剧概念,回头看,那差不多就是现代京剧改革的顶点了。

我原来混过一个音乐论坛,有些网友是当年音乐戏剧创作改革的参与者,或他们的家人亲友,基本上所有人都一致认同于会泳的艺术天赋和他的贡献,唯一的争论是他到底应该算中国的格鲁克还是中国的瓦格纳😄。

于会泳后来的结局真是令人惋惜🙁。

还有一部《红灯记》,被改编成钢琴伴唱,倒是由几位剧中主演加上殷承宗完成了。

当然民族管弦乐绝对不仅限于舞台剧种的伴奏改编。

现在的音乐会上,《红旗颂》大概是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曲目

《红旗颂》交响序曲

聆听此曲,抚今追昔,心潮澎湃,一股豪情油然而生。

《梁祝》应该是流传最广的华人音乐作品。它的前身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几位师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后来大伙一商量,决定把它搞成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让提琴专业的何占豪和丁芷诺牵头主创。两人毕竟不是作曲专业,觉得搞不掂,又想拉本校作曲专业的陈刚加盟,陈刚说我忙着毕业作曲呢没时间啊。陈的导师丁善德是当时上音的领导,又恰好就是丁芷诺的父亲,于是小丁通过老爸做工作,硬把陈刚拉进了团队。

结果现在大家都看到了。

顺便说一句,陈刚的父亲就是老一代的流行音乐歌王陈歌辛。

夜上海

丁善德老师本人也是重要的民族管弦乐作曲家,代表作是《长征交响曲》等,他还是中国最早录制唱片的钢琴家,唱片曲目就包括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50年代去苏联学作曲的还有一位朱践耳,是相当高产的作曲家,创作了10部交响曲和一系列组曲和交响音诗。

还有一位陈培勋,代表作是交响乐《我的祖国》和交响诗《心潮逐浪高》。陈老还作有钢琴版的平湖秋月

改开以后的音乐创作似乎经历了一些迷茫,倒是出了一批有天份的年轻人,大多出国了,而且这批人的作品跟前辈相比总觉得有些不接地气。

好在像鲍元恺、赵季平这样的前辈还一直有新作问世,年轻一代里像王丹红这样的也很值得关注。

鲍元恺原来也在我混的那个论坛实名发帖,还让网友对他当时的新作《炎黄风情》发表意见。

我们哪儿能发表什么意见啊,只能回帖说鲍老师加油!😂😜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大眼,camelry,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