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一:起源与方法 -- 懒厨

共:💬325 🌺1188 🌵3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江西省,1979-1981年

1973-1978,全省粮食征购基数不变,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征购比例逐年下降:

经国务院批准,从1973年度起,将全省征购基数由18亿公斤贸易粮调减到17亿公斤;在调整落实到各地、市、县时,省按规定增加3%机动数,全省调整落实到生产单位的征购基数为贸易粮17.51亿公斤,这一任务基数,全省各地一直执行到1978年未作变动。

8年中,全省粮食生产在年度之间,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很不平衡。。。随着粮食产量增加,国家征购粮数量占各年粮食产量比重逐步下降,1978年全省征购的粮食只占当年产量19.96°o,农民人均留粮数量稳定在稻谷330多公斤的基础上。

1979-1981年:粮食征购数量连续大幅下降,粮食及其它农产品收购价格连续大幅上调:

从1979年到1981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对农民负担的粮食征购任务基数,连续3年进行大幅度的核减,3次共调减征购任务基数67600万公斤,调减幅度达38.6%。征购任务基数减少后,农民每年能够拿出更多的粮食投入市场,自由出售,增加收入。与此同时,全省对冻结12年之久的粮食计划收购价格进行了大幅度提高,全省稻谷每50公斤购价提高21.58 %,小麦购价提高20.77%,大豆购价提高14.29%,对其他名贵品种和各类杂粮的购价都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完成征购任务基数后向国家超售的粮食,其加价幅度也由原定的按统购价加价30%,调整为按提高后的统购价加价50%。仅1979年农民出售超购加价粮所增加的收益,即达3,300多万元。

杂交水稻育成推广。1970年发现野败不育株后,1971年萍乡市农科所就转育成珍汕97,二九矮4号不育系和保持系。经全国协作攻关,1973年江西、湖南、广西等省配制成功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汕优3号,实现“三系”配套,1975年江西对杂交水稻进行优势鉴定和示范种植1179亩,获亩产450公斤,比常规品种增产20以上。此后种植面积年年扩大,1979--1981三年连续突破1000万亩大关,占全省水稻总播面20%以上。此时期,杂交水稻全属晚稻组合,除主要组合汕优2号外,江西还种植、推广过汕优4号、威优6号、汕优6185、汕优.3号等组合。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使江西晚稻单产和总产大幅度上升,改变以往晚稻低产的状况,使早、晚稻产量的比例由1976年的1.55:1提高到1984年的1.05 : 1.——这是个有说服力的案例,如果早稻产量不变的话,采用了杂交水稻的晚稻产量增加了50%,这起码说明晚稻产量相对于早稻产量的增加,完全取决于杂交水稻,因为农民的积极性对于早晚稻的影响是一样的。

杂交早稻的试验示范,江西在80年代初就已开始,由于组合优势不强,增产不显著,当时群众对杂交早稻有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的看法。随着科技进步与新组合的产生,江西1986年种植4.5万亩,平均亩获438公斤的好收成,1987年就扩大到100余万亩,1988年又飞速发展到399.61万亩,占双季早稻播面的17.1%。使用组合有威优64、协优64、协优4号、协优49、协优华联2号、汕优桂33、汕优秀2号等。杂交早稻推广应用后,实现连作稻“双杂”配套。由过去早常晚杂一种种植形式变成早杂晚常、早杂晚杂、早常晚杂三种形式。江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再次跃上新台阶,1988年突破2000万亩大关,19901992年每年面积均在2500万亩以上,占水稻总播面的52~62%。

如果去查县志,多查几个县的话情况应该差不多。

---------------------

对比一下楼主贴的调查:

第五问:上缴的粮食有没有减少

没变化 x 13

减少了一点 x 1

有减少, 数量未明 x 5

未明 x 3

有若干回答采购价的,除一个外,全部都说采购价格有提高。

-

补充一点,完全信任和支持河友的家乡调查,这样的调查和地方志的对比,可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通宝推:桥上,阴霾信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