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道说道佛教 -- 铁骑边塞

共:💬36 🌺9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 大乘教义

大乘教义

“空观”是佛教教义的根本思想.小乘佛教主张”众生空”,又名”人空”,人只不过是”五蕴”的集合体,而五蕴色.受.想.行.识本身不具有独立的自性,本身属于”无实”,不过是”生.灭.异.住”这”有为四相””因缘”作用的产物.因此,人不具有实体,本性空.小乘佛教通过从”人身”事多种因素集合上着眼,把人还原为各种器官和肢体的综合,再论证这些因素不具有真实性,不过是一些独立”法体”的运动所显现,色.受.想.行.识诸多因素不过是”色.相”,是”名”,本质上是”幻相”,是”心”.”识”这些纯精神化的作用结果,通过纯精神化作用显现的东西不就是”空””无”吗,这就是”人身性空”.从而导出人身不是”实有””本性空”的结论.认识到了这个层面就”觉悟”了,可以断尽”漏失”,根绝烦恼,获得解脱.

大乘佛教的基本特征是力图参于社会,并进一步干预世俗生活,把”权宜””方便”提到与教义并重.甚至更重的地位.所以大乘传播范围广,受众信徒多,整个汉传(包括藏传)佛教全都是大乘佛教,是有道理的.

大乘佛教认为小乘佛教对”空”的认识还不够彻底,不但要看到”众生空”,还要看到”法空”.”法”.音译”达摩”,是佛教中概括性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一个范畴.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能引生一定事物和现象者,都可称为”法”,当然”法”在不同特殊场合具有不同含义.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何则?一切诸法,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则无灭.依次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自常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宗本义>这段话概括了般若空观的认识论,般若,意智慧或圣智,是佛教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智慧.智慧探讨的是真理问题,佛教称作”真如”.”实相””真谛”等,指事物的本来面貌.

般若空观认为现实世界之所以是虚假的,是由于”因缘会合””因缘所生”.世上没有什么可以离开内外条件而独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多种因素的组合,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一切具体存在物都不会存在本身固有的”自性”,而”无自性”就是”空”.世人之所以把现实事物看成是有”自性”的,是实在的,那是相(通”想”),”名字.”言话”的结果.自性和实在性全是”名相””概念”强加给现实事物的.据此,凡属名相概念所指谓和思虑的对象,全是虚妄不实的.在这里”因缘合会”名相概念不能说是非存在(非非有),只能称为”假有”.名相概念强加给”因缘合会”法的”自性”,本质是”无”,名曰”性空”.”假有””性空”就是般若认识的两个内在统一的基本命题.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是<中论>开篇的”八不”颂.”八不”中包含四对范畴:”生灭”指世界的产生于灭亡,”常断”指世界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一异”指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来去”指世界的转化.”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论>驳斥小乘及外道关于世界起源的诸种”戏论”,认为世界不是”自在天”所生,不是”四大”所生,也不是”因缘和合”所生.在中观眼中,整个世界既不生也不灭,是不可言说的空寂.小乘以生灭为常义,大乘以不生不灭为常义.这就叫做”毕竟空”,是一种绝对.彻底的空观,超越生灭有无,”言有而不有,言无而不无”.”本言空以遣有,非去有而存空,若有去而存空,非空之谓也”.”空观”不是引导人们弃有而存空,而是教人们一种观法,即扫除一切名相,在有无之际不着两边,亦不舍两边.这种”无定相”的观法是告诉人们,不存在一个超然世外的神秘实体”真如”.如果把现实世界看成”有”,把”真如”看成派生万物的”无”,那么便是”无相为有相”,仍然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彻底解脱.

般若说在论述”性空””假有”的同时,提出”方便””善巧”作为般若智慧的一翼.般若是空观的抽象理论,方便是般若的实际运用.在此基础上,中观派又提出”二谛”的说法.”二谛”,一是”世俗谛”,简称”世谛”:二是”第一义谛”.亦称”真谛”.”俗谛”是指随顺语言所表达的,世人认为是真实的真理.”真谛”表明,世人认定的真实,都是颠倒虚妄,本来空无所有,对于佛教圣贤,这才是最高真理.”俗谛”是世人的普遍认识,”真谛”则是般若性空的特殊观点.这两者都有宜于众生,所以都是真理.”真谛”固然可以全部否定”世谛”所肯定的一切东西,但”俗谛”也可以把”真谛”否定的一切再肯定回来.这样”方便”’善巧”的”二谛”就步入相对主义,不论干什么都有理.这就从教义上为佛教徒的所谓看破红尘.玩世不恭.纵情极欲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享乐主义的”方便”之门.

瑜伽行派把唯识学说和法相学说组织起来加以弘扬和发展.瑜伽,意译相应,指按一定道理去切身实践.体验的意思,这里特指唯识道理的禅定,此派认为”心造诸法”.”唯识无境”.不同的人对同一境界(对象)的认识往往差异很大,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前后也有差异.这说明”识”并不受”境”的制约,倒是”境”依”识”而变化.这就说明假如实境客观存在,所有人的认识都应该是同一的,但事实上一般人的认识往往是差异多变的.甚而谬误颠倒.由此得出论断”唯识无境””心造诸法”.唯识学勾画了造”境”和识”境”的具体过程.传统佛教把认识机能和认识活动分为”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唯识学派又增造了”阿赖耶识”和”末那识”,扩充为”八识”.

阿赖耶识被定义为”所知依”,指一切认识对象所”依持”的本体.就是说”阿赖耶识”是三界六道,凡圣众生及一切万物赖以存在和变化的根本依据,是人生和世界的最高本体.具有”因相”.”果相””自相”三种相.”因相”,是指现实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得以发生的起永恒作用的原因.”果相”,表示它是无始以来诸种经验习惯积累的结果;”自相”,是指人生历劫经验沉积的高度统一,也是人生和世界的本原,亦即其本质规定.作为经验沉淀积累的存在叫作”习气”,习气被储存起来,成为派生同类事物的原因时,就叫作”种子”.”习气”和”种子”主要有三种,即”言说”(概念),”我见”(关于自性不变的观念)和”有分”(决定继续生死的善恶行为).”习气”来自”熏习”,即思想行为对认识主体的熏陶;”种子”萌发事物名曰”现行”,即沿袭既有的观念和习惯,去把握和创造与之相应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其实这些东西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人的意识之流的连续性要靠阿赖耶识保持.眼.耳.鼻.舌.身.意这些独立”识体”的精神反映功能要依靠阿赖耶识去统一整合,阿赖耶识就是控制系统.

“末那识”的内涵是”恒审思量”,其主要职能是执持”阿赖耶识.”为”我”,有自我意识的含义和给现象以”自性”的功能.而肯定有”我”和有”自性”就是”无明”的根源.所以,一切颠倒认识,大多发源于此”识”,被称为”污染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