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上海“中润十三阳性”说起…… -- 普鲁托

共:💬25 🌺13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从上海“中润十三阳性”说起……

先来两个趣味小问答。

第一:

一个城市开展灭鼠运动。

政府提出的措施是,市民逮住一只老鼠,可获得政府100元奖金。问:半年后城市里的老鼠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

=

=

=

=

=

一种可能是,老鼠真的会减少;

另一种可能是,大家会私下养老鼠😄🤭

第二:

这个和新冠有关。

测核酸,因为要扩增等技术处理,一般需要等几个小时才会有结果。

假如现在有某个原因催得急,你不得不在真正的实验室结果出来之前拿出报告。那么,问:你会报阳性还是阴性?

=

=

最近俺外出,做了好几轮核酸检测,无论是在各高速路口还是城市社区,体验怪怪的。

查了一下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的核酸检测操作指南,咽拭子采集部位是在扁桃体、咽后壁。

这是一个会让人恶心的操作,部分人还需要用压舌板把舌头给摁住才能采集。

在这里,想问问各位(担任过志愿者的和被采集核酸过的),体验如何?

——————————————--正题分界线—————————————-

自从全球被新冠病毒暴虐后,核酸检测成了热题。

抗疫决策需要数据——真实/接近真实的数据。核酸检测成了数据来源的重中之重。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当前检测病毒核酸的主要手段。这项技术的发明者,美国诺奖获得者、化学家凯利-穆利斯已于2019年8月7日死于肺炎。

点看全图

那个年代的肺炎基本不死人,而且还是在非流感季节(这里可以有阴谋论)。

=

人类得上感染性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找病原体——寄生虫、细菌、病毒……

—寄生虫🪱很大,蛔虫……肉眼可见,太可怕了。

—细菌,看不见。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采集可能的细菌源(脓液、血液、尿液……)扔到牛肉汤里培养,培养出一大堆,然后用显微镜来观察其特点……染色分类、识别……也许有人会问,找到一个细菌就完了呗,干嘛要培养一大堆出来,多危险⚠️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医学不是物理学,更不是数学,远不是一是一、二是二的问题。病原学诊断规定,必须在培养皿上看到(此处是举例)三个菌落、在一个视野下数出20个细菌,才作数。这更像是统计学?是的,医学很大程度上就是统计学。这么做,没有别的更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么做——实践有效!!——目前还没找到更有效的办法……】

—病毒,更看不见。也可以采用类似细菌的办法。

总的来说,这些办法都比较慢、比较“笨”。

自从有了凯利-穆利斯,病原学进入了基因时代。

PCR技术是怎么查找细菌、病毒的呢?拿新冠病毒举例……

前提:已测出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不论是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找出其特征片段,作为对比的诊断标准。

咽拭子采集,如同一道彩虹🌈划过咽后壁黏膜组织。有的咽拭子很厉害,绵头上带有细微的“钢丝刷”,不无痛苦的带走一片云彩……🥱🥱

采集下来的组织中含有某种病毒的基因片段【注意,只需要基因片段,并非一定要活病毒】,接下来,拿回实验室扩增。

怎么扩增?这是PCR技术的关键。靠的是天才凯利-穆利斯在一个秋天的下午带女漂回家路上的灵光乍现🤗

DNA是双螺旋结构。打开后是两条链,并且信息互补。穆利斯发现在90摄氏度左右,双链打开,在聚合酶、“营养液”、60摄氏度等一堆“乱七八糟”的条件下,两条单链通过碱基配对,重新形成两条基因片段……如此重复操作,如同临界状态下铀原子核被中子轰击:

点看全图

当此操作一次,Ct值为1……操作40次,Ct值为40……如此类推。现在有的PCR仪的标准已经修订为Ct值=>35就可以出报告【修改的意义后面另说】。

在PCR技术下暴增的基因片段,通过胶体电泳或荧光探针等技术,可以产生肉眼可见的特征图像,类似:

点看全图

OK,出报告。

通宝推:敲门,西安笨老虎,冻雨,翼德,不远攸高,审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