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门夜归河友调研的情况来看,柴门的家乡是江西萍乡市。
下面看一下萍乡从1970-1985年的粮食生产和国家征购情况。
1970-1978年,萍乡粮食总产量从25843万公斤提升到30130万公斤,总计增长了42869万公斤,平均每年增长536万公斤,年均增长1.94%,
1978-1985年共7年,粮食总产量增长到33713万公斤,总计增长3583万公斤,平均每年增长512万公斤,年均增长1.58%。
从这里,看不出包产到户改变了粮食增长的趋势。
再看看这几年萍乡的粮食征购数量:
1971-1978年,萍乡粮食征购基数一直是3068万公斤,
1978年,粮食征购基数调为2697万公斤,比1978年减少371万公斤,
1979---1981年继续调减征购基数到2329万公斤,比包产到户前的1978年减少了739万公斤,
也就是说,仅仅是调减征购基数,就相当于萍乡市粮食每年增长739万公斤,这已经超过了这几年每年实际的增产量。
这说明(且不说粮食增产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国家减少粮食征购任务给农民增加的粮食,比粮食实际增产还多。
此后直到1985年,粮食定购数量仍然在继续减少。
这还没完,跟包产到户政策配套的,还有提高粮食收购价格。1978年萍乡市开始恢复议购粮食,1978-1985年共计议购粮食2466万公斤,油脂169万公斤。比如1985年,粮食定购入库是新中国以来最少的,但粮食议购入库497.5万公斤,确实历史上最多的,而议购价格是平价收购的1.5倍。油脂议购入库51万公斤,是平价收购的3倍。
所以,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在实施包产到户这几年里,国家减少粮食征购和提高粮食征购价格,是让农民快速吃饱的主要原因。
农村集体储备
农村集体每年的年终分配,在完成国家征购,安排好社员生活的同时,还要落实生产队集体储备,生产队可委托国家代储。这个政策从六十年代到包产到户前一直在执行,到1980年,萍乡市集体储备粮食已发展到1248万公斤。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储备粮全部分给村民。1984年,国家清理代储粮,停办代储业务,人民公社解散。
当然,这也是一次性的,分完就没了。
而且以后农民再也不用再交集体储备了,所以看上去分到自己家里的又更多了。
代价就是农村集体没有了,过往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和建设主体——农村集体和集体积累,没有了,所以以后的兴修水利,要么不修,要么由国家投资。
有时候想,毛时代为后代修的水利真的太TMD多了,以至于后代可以躺在前人留下的树荫下逍遥十几年,还不知道感恩。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就是资改派强推,分田就是好就是好,念经玩 3 真离 字131 2022-06-07 06:56:46
🙂我给您的图补充点说明 16 猫右 字3325 2022-06-07 08:44:09
🙂摸石头过河的底气?进口的底气?你也真是够意思。 真离 字0 2022-06-07 04:36:38
🙂江西萍乡的情况
🙂还有个立竿见影吃饱喝好的,分农村集体储备 40 qq97 字993 2022-05-17 01:46:56
🙂他们故意混淆时间而已,基本的一些投放粮食政策,化肥正相关 1 真离 字0 2022-05-16 20:00:55
🙂常理推断 懒厨 字340 2022-05-16 10:21:41
🙂【原创】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六:农民的迁徙与剪刀差 11 懒厨 字8864 2022-05-15 0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