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陈永贵,应该为这种探索自豪吧 -- 真离

共:💬197 🌺964 🌵5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市场经济一直就在

市场经济一直就在,只是在你非黑即白的概念框架里,以为啥啥都是指令性计划而已。

我在这个回复你的帖子里,

因为主席为新中国设计的道路是独一无二的

已经写到了

主席在人民公社化时一大二公的风潮中,始终坚持人民公社一定要生产商品,要有价值交换;

不仅发展省市级地方经济,中国从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县级企业,乃至社队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在政府计划外生存,基本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发展,成为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前身;

既然是生产商品,既然是价值交换,当然就会有市场。

比如一位河友的家乡,温州,在70年代初就有社队企业的推销员跑遍全国,推销他们生产的低压电器,改开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温州的低压电器很出名。

市场竞争的规则一样起作用,70年代初各县办为农业服务的小工业,很多县都办了农机厂,有的县这几种农机做的好,有的那几种做的好,最后做的好的就会发展起来,周围的县甚至省内的农村都会去哪里买,做的不好的就会自己放弃。

在一些新兴的技术领域,也是市场化运作的。

比如清华大学精仪系研制第一代光刻机,就不是被指令的,而是他们去半导体厂参观看到进口设备后,觉得自己也能做而向上级申请的。

他们做的光刻机也是因为效果和质量好,能替代甚至超过了进口设备,才被各半导体厂接受,没有指令要求清华生产多少,也没有指令要求那些半导体厂必须接收。他们生产也是看着供需关系来定的。

集成电路南北两霸,北京878厂和上无19厂,也是因为产品质量好,订货会上供不应求,才成为两霸的。既然是订货会,那当然是市场化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没人订货,生产了也没人要。

回到社队企业,其实在人民公社化的时候就开始创办了,但到了1970年前后才得到了第一次较大的发展。说起来还是跟主席和文革有关。我一直说

主席一直坚持改革苏联式的强中央控制的经济体制,削弱条条的权力和资源,而将更多发展经济的权利和资源放给地方,让各个地方自主地发展经济

文革极大地冲击了之前向苏联学习的强中央控制的机制(事实描述,不含好坏判断),这给了农村里的社队企业一定的发展契机。还是以萍乡为例,1966年初,中央提出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求农机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公社,小修不出队,市委、市人委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各社镇都办起了农机厂、修配厂。文革开始后,一部份农机厂转产,为城市大工业提供加工服务或拾遗补缺,生产一些日用品。许多公社、镇办起汽车修配、机械加工、瓷业、化工、食品等企业,在“文革间,公社(场)镇企业平均每年增长产值551万元,平均递增26%。

文革带来的另一个效应就是大量城市人员下到农村,极大地加大了城乡信息交流,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周围的农村,比如上海与浙江省,这也促进了农村社队企业的发展。

不过,说到社队企业的发展,就一定要谈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这个话题展开讲,就是另一个帖子了。

通宝推:ccceee,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