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俄乌战争三个月的军事总结 (1) -- 关原食神

共:💬159 🌺847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俄乌战争三个月的军事总结(3)

从二月底到四月初,俄军与数倍于己的乌军在基辅附近对峙。为了避免无谓伤亡,俄军向北和向东缓步有序撤退。而乌军方面一直忌惮俄军可能的反击,只敢跟在俄军屁股后边占领被俄军放弃的城镇,在向外界宣布一个个不存在的“大捷”的同时,顺手屠杀与俄军相处融洽的民众。基辅当局自导自演的“布查屠杀”就是此类行动的典型。而就在这关键的一个月中,俄军占领了合围顿巴斯地区乌军主力的有力出发阵地,粉碎了乌克兰空军和防空系统的残余力量,摧毁了乌克兰大量的武器库存,打碎了乌克兰的重装备补给通道,消灭了乌克兰的后方维修能力。一句话,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基辅周围尺寸之地的得失,因为乌当局制造的各种假消息而震惊、悲愤、错愕、迷茫之时,俄军已经在乌克兰的领土和空中编织了一张铁网。到了四月初的时候,基辅附近俄军佯攻牵制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北乌克兰的俄军尽管有着空中优势和炮火优势,但其人力显然难以对任何一个乌军主要据点展开围攻。同样由于北线的数量劣势,以及乌军为求自保猬集成团,俄军也难以在保证本身不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合围和歼灭乌军任何一个旅级单位。长期在乌军大后方作战,基辅东面和东北面的俄军补给线也暴露在乌军炮火和小股部队的伏击之下。当然,这些损失比起实现佯攻战役目标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目标已经完成时,俄军再在基辅附近停留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在二三月份之间,被牵制在基辅附近的乌军由于长期消耗和指挥混乱已经出现了整建制投降的状况。而且这些部队无论如何也已经无法和重装备一起被调动到顿巴斯前线。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决定撤出在北乌克兰的兵力,并在短暂休整之后将其投入真正决定战局的顿巴斯歼灭战中。有意思的是,基辅当局始终对俄军夺取首都心有余悸,在基辅周边仍然部署了精锐的第1装甲旅和第10山地旅。原本基辅附近的其他守军多数尾随俄军,并随后部署在乌克兰东北边境或是后勤线路尚且通达的哈尔科夫地区。

所以,俄军撤出基辅周边是因为佯攻的任务已经完成,而不是打不下基辅、干等一个月最终逃跑。如果俄军北线三路的真正目标只有基辅,那么俄军不可能仅仅在战争开始时向基辅发动一次突击。俄军在一个月间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急躁地想要攻城或者愿意为攻城付出重大代价的孤注一掷的态度。相反,在占领基辅附近的几处战役要点之后,俄军就开始在敌人的领土上以空间换时间,迫使乌军不断地进攻这些要点。俄军在基辅附近对自己的伤亡和平民的伤亡及其敏感,宁愿让出一些不利的阵地也不愿和占有数量优势的乌军打反复争夺的消耗战。比如,在推特上被“歼灭”至少两次的俄军第228摩步团,在从容撤出基辅以东之后随即被投入到北卢甘斯克的战斗,并在一周前夺取了红利曼。如果这支部队在基辅周围遭受重大损失,那么它无论如何是不会出现在阵地攻坚战的最前沿的。如果我们抛弃西方媒体自我陶醉的神话,用现实的眼光看待俄军在基辅周围的进军和撤退,我们就不会像西方文人一样对俄军仍然能掌握战场主动权并保持不紧不慢的攻势瞠目结舌了。

基辅的“歼灭战”是演戏,顿巴斯的歼灭战是动真格的。顿巴斯的歼灭战部署是俄军的第三个重大战役决策。从扎波罗热到巴拉克列亚(哈尔科夫以南)的顿巴斯前线,乌军集中了第3、4、17装甲旅,第56、57、59摩步旅,第24、30、53、54、93机步旅,第79、81、95空中突击旅,第25伞兵旅,第128山地旅,第23国民卫队旅,以及5个乡土守备旅。这些部队构成了乌克兰正规地面部队的将近一半、准军事部队的将近三分之一,此外还有大量的安全局特务单位。这些部队是乌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如果俄罗斯成功消灭了这些单位,那么乌克兰仅凭借西乌克兰的经济基础哪怕再加上北约的援助也无法再拼凑出规模和战斗力相同的武装力量。从分析俄乌战争的第一篇“快评”开始,我们就一直认为,歼灭顿巴斯地区的乌军主力是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核心任务;这一预测也反映在俄军撤出北乌克兰之后的“第二阶段”军事行动上。

本文第一部分曾分析道,顿巴斯乌军遵循的是堡垒化防御作战方针。乌军在顿巴斯地区构建以城市为核心、相互支援的纵深防御体系,试图以此拖慢俄联军的进攻并增加其伤亡。面对这种防御体系,还要顾及平民的伤亡,因此进攻急不得。战争初期,俄军可以日行一百公里,但是在堡垒群中,每天能保证前进五百米并且顶住敌人的反攻就已经是相当出色的战绩了。一些人非常蔑视俄军集中兵力进攻顿巴斯的计划,他们认为放弃基辅、敖德萨、哈尔科夫不打而去打一个偏僻的小地方,是俄军自知无能,打不了大仗只能打小仗的表现。有人甚至将俄军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变类比为蒋介石从“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而且重点进攻还磨磨蹭蹭。这种看法是傲慢且愚蠢的。其愚蠢在于他们完全不知道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堡垒攻坚意味着什么,其傲慢在于他们认为俄军和他们一样愚蠢。形象地说,在进攻方凑齐了三倍兵力和越多越好的火力之后,对手的筑垒地域会给他们呈现一个低伤亡、短时间与占领三个目标之间的“不可能三角”。进攻方最多只能达成其中两个目标,而不可能同时达成三个目标。要是想要迅速占领筑垒地域(达成短时间和占领两目标),那么伤亡必然小不了;要是想以较小损失占领筑垒地域(达成低伤亡和占领两目标),那么就需要长时间的火力准备,摧毁敌军的有生力量、士气和物资;要是既要迅速解决问题又不想付出重大伤亡代价(达成短时间和低伤亡两目标),那么就别想着攻占筑垒地域,只能迂回并承担补给线被破袭的后果。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曾经因为想要迅速突入占领敌人重兵把守又有群众基础的格罗兹尼而遭受过重大伤亡。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改弦更张,使用重火力开路和小股步兵在装甲力量引导下进攻,就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我们在早先的“快评”中,曾经受到过西方军事评论家的误导,低估了俄军打持久战的能力。现在看来,凭借俄罗斯的经济自持力、军事装备的国产化程度、俄罗斯国内和解放区人民的支持,俄军完全有能力在战争长期化之后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俄罗斯可以完全不在乎西方评论家设置的期限,按照自己的步骤,以极大的火力和极小的伤亡占领顿巴斯的筑垒地域。

从俄军的动向看,他们并不急于把整个顿巴斯地区“包个大饺子”。理由有二。第一,乌军的机动能力已经不复存在,顿巴斯地区的重装备和弹药是撤不出去的,除非乌军都是武装越野马拉松健将,否则人也别想撤出去。乌军一旦脱离了堡垒化的城镇,就会遭到俄军毫无顾忌的炮火打击。因此敌人不会走。第二,俄军在顿巴斯地区集中的兵力,加上车臣和两共和国的兵力可能不会超过当地乌军的两倍。这些兵力维持内层包围圈(防范顿巴斯乌军突围)都显勉强,维持外层包围圈(阻止乌军救援)就更不可能了。俄军可能采取的是将顿巴斯乌军分割包围的策略,将敌军分割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包围圈。目前,以北顿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为中心的第一个包围圈已经接近完成,预计会包围乌军第17装甲旅、第79空中突击旅、第4、111、118乡土守备旅全部,以及第24机步旅,第95空中突击旅一部。第二个包围圈可能会以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为中心,包围乌军5到6个旅。上述两个包围圈完成之后,如果乌克兰政局不发生激变,乌军势必要去填补一个250公里的战线缺口。接下来,俄军有可能向南包围扎波罗热以东的乌军,也有可能向北包围哈尔科夫附近的乌军。主动权掌握在俄军手中。

图2:北顿巴斯局势。其中一号蓝圈是已经几乎形成的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包围圈。二号蓝圈可能是俄军的下一个目标,即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包围圈。消灭这两个包围圈之后,乌军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将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俄军的第一个战役决策——基辅大佯攻——为俄军孤立乌军主力创造了条件,第二个战役决策——北乌大折返——为歼灭乌军主力提供了足够的兵力,第三个战役决策——东线大围歼——正在以可控的节奏和极低的代价进行。俄军没有丢掉自苏联时代以来的以机动作战为主要手段,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的的宝贵传统。俄军的三个主要决策不是随意伸缩的试探,而是服务于歼灭战主要目标的明确行动。

俄军的上述三个战役决策是由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有限性、俄军对敌我优缺点的正确认识以及俄罗斯要与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脱钩这一长远政治目标共同决定的。认识不到第一点,就要么会陷入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如斯特列科夫)对俄战争动员力度的迷惑和不满,要么会陷入对俄军从“全面进攻”退缩为“重点进攻”的荒唐判断。认识不到第二点,就会蔑视乃至嘲笑俄罗斯在进攻东乌克兰城市时的过度谨慎。认识不到第三点,就总会想着俄罗斯要和乌克兰一样,把打仗当成作秀,来向西方讨求条件。西方文人和他们在中国左、右两道的附庸们,要么因为立场问题,要么因为认知缺陷,是无法取得正确认识的。

当然,这次特别军事行动不是完美的,俄军也犯过错误,也因为错误遭受过损失。比如俄军低估了乌克兰军队被法西斯渗透的程度,在战争一开始时放松了警惕,导致一些俄军官兵被俘并被虐杀;俄海军的战备水平堪忧,导致莫斯科号巡洋舰因为事故沉没;俄军没能在别尔江斯克上空及时展开防空系统,导致缺乏防空能力的坦克登陆舰被击伤;俄军在战争初期沿着主要道路推进时麻痹大意,被乌军炮兵伏击等等。不过这些错误基本是战术上的和技术上的。这种掉链子现象的发生是现代战争复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且这些错误往往发生在战争初期,在战争进入顿巴斯地区的决定性阶段之后就基本没有发生过。这一切说明,俄军不是一只技术落后、战术呆板、战略迷茫、人员麻木的腐朽军队。俄军在本次战争中的三次重大战役决策是二十一世纪有限战争的优秀样板。俄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韧性和灵活性是绍伊古军事改革成果的体现。

通宝推:杨微粒,破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