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纪事】【原创】闲聊 正在形成的大逆转大家没有注意到? -- 新华声

共:💬69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医改基本不成功是怎么发生的――泼掉金娃娃的必然结果

[扁鹊说齐桓] 于 2005-08-09 17:33:40上贴

--------------------------------------------------------------------------------

医改基本不成功是怎么发生的――泼掉金娃娃的必然结果

20多年来人们曾不断呼吁:改革过程中不要在泼洗澡水时把澡盆里洗澡的娃娃泼掉了。意思是说改革中不能否定抹煞新中国建立后前30年的历史成就,否则将自食苦果。我这篇帖文的主题就是讲改革不成功与泼掉洗澡娃娃的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的发表在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个研究报告的最大看点是20多年来在国家权威研究机构的文件中第一次白纸黑字地称赞计划经济时期在一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第一次批评改革在同一领域的基本不成功。多年来,在主流精英们的语境中,对计划经济只能泼脏水,对市场经济只能唱赞歌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铁律,稍有越轨便会招来精英们的口诛笔伐,便会遭遇“保守僵化、反对改革开放”等刀子棍子的杀戮。而今由国家的权威研究机构拿出成果报告,系统地论证一个重要领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显著成就和经验、改革开放时期改革的基本不成功(实际就是失败)和教训,并公之于媒体,确实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虽然“两个估计”未必完全到位,总算是对新“凡是”思维(凡是计划经济都要泼脏水,凡是改革都要唱赞歌)的一次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研究报告远远超出了医疗领域的范围。

从支持上述研究报告中“两个估计”的网帖中我有一个感觉,网友们对改革不成功谈得较多,而对计划经济时期的显著成就和经验特别是对显著成就与基本不成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泼掉金娃娃与改革不成功的关系谈得较少。其实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

首先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本身看,其主要篇幅就是讲的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领域的显著成就和经验与改革时期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基本不成功和教训这样两个方面,而且是将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来谈的;对今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方向的 建议也是直接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经验相衔接。如 “明确医疗卫生事业的目标定位”的建议与“计划经济时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的经验相衔接;“合理选择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的建议与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的经验相衔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的建议与“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 ”的经验相衔接等等。这表明课题组是把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领域的显著成就和重要经验作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和今后建议的依据和蓝本来对待的。也就是说这份研究报告昭示人们:医疗改革之所以基本不成功,是由于没有充分肯定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造成的;要想今后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取得成功,就必须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就和经验中吸取养分。虽然课题组由于还残存着新“凡是”思维的影响不敢这样明确地表述,但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能否充分肯定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就和经验与改革能否成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其实这种因果关系我们还可以从其它领域的改革中看到。

教育领域肯定了建国后前30年中的成就吗?没有。那时把教育当成全民福利事业,坚持教育平等,教育之门向工农大众洞开,国家承担教育成本,家庭教育成本仅承担低廉的书簿费等经验总结、继承了吗?没有。否定计划经济时期教育成就和经验的教育改革就是大搞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教育成了某些人的摇钱树、聚宝盆,成了平民百姓难以承受之痛。现在不仅大学中有贫困学生因不堪重负而自杀,甚至10几岁的小学生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择校费而走向绝路。正如有人指出,这样的教育发展下去必将是培养新贵族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掘墓人的教育。

再看经济领域,建国后前30年里,国有企业在解放前现代工业几乎等于零的情况下,依靠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迅速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和能够制造原子弹氢弹火箭卫星等尖端武器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有效保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转,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国有企业的这些巨大成就肯定了吗?基本经验总结了吗?不仅没有,而且被主流们批得一无是处。否定国企历史成就的国企改革、改制照样走上斜路,在“产权改革”、“国退民进”的口号下,大刮贱卖、白送国企之凤,大刮管理层收购国企之风,大刮国企私有化之风,全国人民长期勒紧裤带积累的大量财富成为暴富者们的狂欢盛宴。这样的改革改制,必将从根本上动摇瓦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坍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给社会主义制度带来难以逆转的生存危机。

再看文化艺术领域,新中国建立后,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一扫几千年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文艺舞台的状况,工农兵英雄形象占领文艺阵地,谱写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音。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濒临没落的地方民间文艺焕发青春,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生机勃勃,民族歌剧、舞剧竞相发展,红色经典佳作迭出,充分发挥了文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这些成就肯定了吗?经验总结了吗?没有。统统被精英们斥之为“概念化、公式化”、“政治教条”,“文艺荒漠”。在这种情况下的文艺改革改出了什么呢?帝王将相重新取代工农大众,灰色形象取代英雄形象,民族歌剧舞剧偃旗息鼓,地方戏曲无法生存。弥漫于文艺舞台的又是古人风、洋人风,加上靡靡之音的港台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侵入文艺队伍的骨髓,“灵魂工程师”成了“精神污染师”,甚至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也发出了“腐朽落后文化……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的惊呼。

无数事实证明,否定新中国的历史成就必然导致改革的失败。因为所谓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成就,就是指人们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某些领域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能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因而取得很大的业绩和成功。否定遵循事物基本规律的历史成就的改革必然是违背事物基本规律的改革,即不成功的改革,这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逻辑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在指出医疗改革不成功的问题时用了一句画龙点睛的话: “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也正好印证了这个逻辑结论。人们关于倒洗澡水时不要把洗澡盆里的娃娃倒掉了的呼吁,针对的就是那股否认新中国建立后历史成就的思潮,现在看来这个呼吁不幸而言中。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计划经济时期一切都好,但其中确有不少金娃娃也是不可否定的。

本来,政府高官们、主流精英们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成就应该是感同身受的,他们本应是研究历史成就的高手,本应在改革中继承前人创造的历史成就和经验,使改革沿着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目标前进。为何却在新中国建立后前30年的成就问题上显得如此弱智和低能,硬是要一口否定、一笔抹杀,生生地把改革引向基本不成功的境地?直到脑袋在南墙上撞得皮破血流才又把泼出去的娃娃抱了回来,去掉变色眼睛详加察看,才发现泼出去的竞是一个光辉闪烁的金娃娃,然而改革不成功的损失却难以挽回了。

这种否定抹杀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成就,硬要泼掉金娃娃的病根究竟在那里?人们也许可以用一句“都是新‘凡是’思维惹的祸”来回答,这并不错,但还需深入剖析,以求彻底挖掉这个祸根。不过这个帖子已经写得很长,挖祸根的事就留待下回分解吧!

*****************************************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