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纪念】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30年祭 -- 大卫

共:💬5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纪念】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30年祭

与“文化秃鹫”互藐的苦行僧——俄国作曲家Shostakovitch(肖斯塔科维奇)30年祭

外链出处

作者:杨圣捷

1975年8月9日,苏联最具影响力的当代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病逝。其好友在他的葬礼上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躺在棺材里面的这个人脸上带有微笑,我也曾经多次见到他笑,有时他的笑声洪亮,有时他讽刺轻笑。但我还不曾见到他如此超然安详的微笑!安静,极乐,仿佛回到了童年。他终于得到了解脱。”

而说到俄国作曲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确,老柴对于全世界的爱乐人来说,是一座俄国音乐的里程碑。而进入19世纪后半叶,俄国音乐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瞩目和风格相对独立的乐派,出现了以“俄罗斯强力五人团”以及20世纪的“苏联三巨头”。

由于斯大林政府的介入,“苏联三巨头”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的象征。他们分别是留有《彼得与狼》并受到戈尔巴乔夫和克林顿青睐的普罗科菲耶夫,留有《马刀舞曲》的哈恰图良,和肖斯塔科维奇(以下简称肖氏)。其中肖氏以创作领域极其广泛和与无知的斯大林政府决不妥协而著称,并且他又是一位少有的演奏自己作品的名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苏联三巨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晚年的肖斯塔科维奇

人间惨剧倾现作品中

1917年,11岁的肖氏开始创作。一些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等早已在他心里埋下伏笔。在十月革命的日子里,还是少年的肖斯塔科维奇经常喜欢在彼得堡街头徘徊,他亲眼看到沙皇警察打死儿童的悲惨情景,后来作曲家把它反映在标题为“十月献礼”的《第二交响曲》中。

西方资产阶级音乐的现代派、形式主义与1920年代开始正在形成的苏维埃音乐文化展开了激战。肖氏的某些作品也受到了影响,表现了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舆论界的争议。肖氏一生的经历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一样是离奇曲折的,忽被抛上云天,忽又被掷入谷底,在激烈的跌宕起落中,精神和肉体都受尽了严峻的考验。他的歌剧《姆青斯克的麦克白夫人》在1936年被《真理报》斥为充满“刺耳的噪音”,“否定了歌剧的原则”,“彻头彻尾的非政治倾向的虚构”;《第四交响曲》(1936)甚至在排练时就被撤下。对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来说,他既有令人喜悦的初步成就,也遭受到最初的挫折。他用音乐之笔去写着自己的时代和心灵。

与“文化秃鹫”互藐

卫国战争时期,肖氏不仅留下了著名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在自己的回忆录《见证》中他还口述了为国歌作曲的趣事儿。当时,斯大林政府决定《国际歌》不再作为苏联国歌,因为考虑到《国际歌》是外国作品——法国的,因此他们匆忙地拼凑了新歌词交给作曲家。对音乐充满好奇却又一知半解,被民间喻为“文化秃鹫”斯大林命令由哈恰图良和肖氏合写一首国歌。肖氏回忆道,“这个主意愚蠢之至,哈恰图良和我风格不同,工作方法也不同,气质也不同。何况有谁愿意在作曲家集体农庄里干活?但是我们不得不服从。”

当时的评判专家显然认为哈恰图良和肖氏合写的这首最好,但副歌需要作少许修改。斯大林问肖氏需要多少时间,他说5个小时。肖氏回忆道:“其实,我们5分钟就能弄好,不过如果我说我们当时就能在斯大林的桌子上改好,似乎不妥。斯大林当时一定想:国歌是国家大事,肖氏居然说他只要5小时就能改好,这不严肃。”这再一次证明“文化秃鹫”斯大林对作曲一无所知,最后这首作品落选了。从此斯大林与肖氏便结上了不解之怨。

斯大林的欢喜忧愁

斯大林喜欢看由肖氏配乐的《难忘的1919》,在这部电影里,斯大林手持军刀站在装甲列车的脚踏板上疾驶而过。斯大林一面看一面感叹:“当年的斯大林多么年轻漂亮啊,斯大林当年多么漂亮。”肖氏回想起这件事情就大笑不已。

《列宁格勒交响曲》曾被誉为歌颂苏联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保卫列宁格勒的伟大作品。但《见证》里却这样说:“《第七交响曲》是战前设计的,所以,完全不能视为在希特勒进攻下有感而发。‘侵犯的主题’与希特勒的进攻无关……我为被希特勒杀害的人们悲痛,但是我同样对在斯大林命令下被杀害的人感到悲痛。我毫不反对把《第七交响曲》题为‘列宁格勒’,但它描写的不是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而是描写被斯大林所破坏、希特勒只是把它最后毁掉的列宁格勒。”斯大林在世期间,肖氏在1948年接受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对他的批判,当时肖氏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艺术观改造”不彻底,并保证今后要向“民间艺术”靠拢。

但是当1953年斯大林终于与世长辞之后,肖氏立即推出沉思冥想和热情激动交相辉映的《第十交响曲》,以表示和之前的妥协完全划清界限。同时由于普罗科菲耶夫的去世,他一跃成为俄罗斯音乐无可争议的领袖。在之后的20多年间他创作了几十部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证明自己是一位能伸能屈、经得起考验的作曲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肖斯塔科维奇口述实录《见证》

罗斯福救了肖氏的命?

肖氏终其一生,也不愿与来苏联访问的各界社会名流会面,他虽然厌恶斯大林政府对人民的强权和对艺术的彻底无知,但是却极其的“苏维埃”。他痛恨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人,他对西方从没多少好感,甚至连罗曼·罗兰访苏他也拒而不见。他认为斯大林没有立即把他逮捕杀害而留着自己的原因是他曾为前苏联所有的重要电影配过乐。另外,肖氏的那幅戴着钢盔消防帽的侧面像全球闻名,甚至登上了1942年7月的美国《时代》周刊,这几乎成了前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象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的肖斯塔科维奇

肖氏最终没有被捕,活了下来,而不像他的一些音乐家朋友,诸如日拉耶夫、波波夫、维戈茨基、加舍夫等。作曲家在回忆录中说:“我在回忆朋友的时候看到的只有尸体,堆积如山的尸体……我的交响曲多数是墓碑,我国人民死在、葬在不知何处的人太多了,因此我把我的音乐献给他们全体。”

有人说是罗斯福总统救了他,传说斯大林与罗斯福的特使谈建立第二战场问题,特使却说:“罗斯福总统认为肖氏是最伟大的音乐家!”这种说法不是毫无根据的,二战即将结束时,肖氏的《第八交响曲》在美国初演,当时曾有134家美国电台和99家拉丁美洲电台以及加拿大、夏威夷群岛、意大利、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美国舆论界对这部新交响曲评价很高。1945年美国为罗斯福总统逝世致哀时又演奏了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

俄国有人说:“有了肖氏的音乐,后人自会判断俄国今天的历史。”肖氏是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然而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选择安宁平和甚至是平庸,也不要当“伟大音乐家”。做“伟大音乐家”的代价是一生见太多的生离死别,流太多的泪,失去太多的挚友。事实上越接近老年,肖斯塔科维奇就越觉得自己的作品毫无“伟大意义”,他劝导年轻一代远离它们。这也正是“伟大音乐家”的大彻大悟。

附: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事件

●中国抗战电影中“鬼子进村”的那段旋律,几乎无人不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段旋律是改编自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最初是描写德国鬼子入侵俄国大地的。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演绎肖氏的名指挥家,一位是1953年因为现场聆听了肖氏新作《第十交响曲》而焕发精神的老一辈指挥家李德伦(1917~2001),另一位就是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张国勇。1992年,已经75岁高龄的李德伦依然矍铄,他来到清华大学义务普及古典音乐,其间向清华学生们讲述了这一典故,并亲自指挥演出了肖氏的《第十交响曲》。

●2005年5月7日联合国大会会议厅内响起了《列宁格勒交响曲》悲壮激昂的乐曲声。这是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为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而主办的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音乐会。坐在最前面几排的听众许多是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苏联红军老战士神情凝重,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仿佛被熟悉的旋律带回到那血与火的岁月。有的老战士禁不住热泪盈眶,不时掏出纸巾擦眼睛。演出结束时,全场听众起立长时间地热烈鼓掌。

●2005年8月24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将演出根据肖氏《列宁格勒交响曲》创作的同名交响舞蹈《列宁格勒交响曲》——重现“战火中诞生的乐章”。这是世界上首次将《列宁格勒交响曲》编成舞蹈,由俄罗斯著名艺术家、克林姆林宫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安德烈·彼得洛夫前来执导。由张国勇执棒,他曾师从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试听: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MP=600,400]http://219.137.13.105/media/upload/media/2005727150340.wmv[/MP]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关键词(Tags): #肖斯塔科维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