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周昭王死后为何秘不发丧?原来是死得太难堪|二十四史探秘002

话说周武王姬发抢了商纣王的宝座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封天下诸侯,最著名的就是姜子牙的齐国和周公的鲁国,这两个国家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大的戏份,这里暂且不表。

过了些年头,武王死了,他的幼子成王继位;成王死后,康王继位。成王康王时期,据说天下好得不得了,四十年时间里没有动用过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康王死了,他的儿子姬瑕继位,史称昭王。《史记》中,对昭王的爷爷爸爸以及昭王的儿子穆天子都花了不少笔墨,对昭王却只用语焉不详的两句话一带而过: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意思是说:周康王死了,他儿子周昭王继位,这个周昭王德行有那么一些些缺点。周昭王到南方巡视没有回来,死在了江上。他死后密不发丧,不向各诸侯通报,这是为了掩饰周昭王的死因。

那么,这个周昭王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要搞得这么神秘兮兮?且听笔者为您做科学的分析。

为了弄清周昭王的死因,老衲在这里得跳出《史记》,引用一些别处的资料。首先,《左传》有记载:管仲对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这一段对话发生在齐桓公伐楚之时,齐国为了师出有名,于是将数百年前周昭王南征死于楚的事拿出来诘问楚国,打算以此作为进攻楚国的理由。管仲对楚国的谈判专家说:从前周昭王南征时死在你们楚国的范围之内,是以我受我们齐国君主的委托来向你们楚国责问这件事情。你们要是给不出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哼……楚国谈判专家回答说:周昭王的死跟楚王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你如果一定要问的话,那你就去问水边的堤岸吧。

古人说话就喜欢弯弯绕绕,特别是那些驻(学)外(者)大(专)使(家)们,所谓“外(专)交(家)辞(建)令(议)”大概就是由此而来。看了上面这段对话,我们只知道周昭王真的是死了,死在楚国的某一条江河的岸边了,这些与《史记》记载相符,但是他是怎么死的,还是弄不清楚。

关于周昭王的死因,晋代时的皇甫谧给出了一个说法,他在《帝王世纪》中称:“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

这段文言文,笔者解释如下:周昭王没德行,带着军队去征讨南方,来到了汉水边。汉水边上的船工很讨厌他,就用胶水粘了一艘船给昭王乘坐,昭王就乘着这艘船来到汉水中间,这时候粘连船板的胶遇水而溶,昭王和祭公一起都掉到水里了。这时候昭王的一个姓辛的很厉害的保镖把昭王救上了岸。这件事太丢脸了,周国的人没敢告诉别人。

很熟悉的情节是吧?没错,这就是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桥段。话说东邪黄药师造了一艘雕花大船,船板就是用胶水粘在一起的,为的是以后和他死去的夫人一起沉尸海中,进行海葬。偏偏老顽童周伯通一定要坐这艘船从桃花岛返回大陆,结果船行海上时,花船解体,几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都沉入海中,眼看就要淹死,幸得杨康等人的船只过来,将他们救起。

这里不管他们是谁抄谁了,版权问题由皇甫先生和查先生自行解决。老衲这里想说的是,皇甫先生的这种说法不太靠谱,为什么呢?湖北人对汉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也就那么一拃宽,不就是坐船过个江么,分分钟的事情,又不像从桃花岛到大陆有十来公里的水程,还有海上的风浪,昭王的船哪能这么快就解体了呢?就算解体了,抱块木板子不就行了么?再说,楚人给周昭王的大军造船,就没有人监工吗?楚人竟然敢在周军的眼皮子底下进行这么大的作弊工程?最最重要的是,如果真有此事,那周昭王还是死于楚人的算计,属于谋杀,周昭王的儿子穆天子不可能不为他爹报仇。但事实上,此后穆天子和楚国关系挺好的,穆王不仅没有任何复仇之举,反而和楚军联手,出兵攻打正在兴起的徐偃王。

否定了皇甫先生的“胶船说”,我们再来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吕氏春秋》的《音初》中记载:

“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祭公。”

这里和皇甫先生说法一致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周昭王确实带兵亲征荆楚一带;二是周昭王确实有一个姓辛的很厉害的保镖;三是周昭王和祭公确实掉到了汉水中;四是辛保镖确实把周昭王及祭公救上了岸。不同之处,是这里说的周昭王落水的原因:梁败。

“梁败”是什么意思?就是桥塌了。也就是说,周昭王带着他的军队过桥的时候,桥突然塌了,周昭王和军队都掉到了汉水里面。估计周昭王和北方来的这些军人都不习水性,淹死了很多。辛保镖仗着自己个子高身体素质好,努力地救起了周昭王,还返回来去救祭公。在此之后,因为古人不懂得科学的心肺复苏术,救到岸边的周昭王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这整个事件,和楚国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楚国的谈判专家面对管仲的诘问,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周昭王之死关我们屁事?你去问汉水的堤岸吧!

但是,要使《吕氏春秋》的说法成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是,那个时候的人有能力有技术在汉江之上建造让军队通过的桥梁吗?另一个问题是,桥为什么会突然塌了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前面说过,汉江并不宽,在汇入长江的地方,也就那么一拃宽,那在周昭王行军之地的随州一带,估计也就一篾片宽了。在岸边随便砍点竹子木头,就可以搭一座可供行军的桥。笔者认为,在青铜冶炼术已经炉火纯青的西周,这点搭桥技能,对于那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工程兵来说,已不是什么问题。

还有一个史实可以佐证。《竹书纪年》载:

“(周穆王)三十七年,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黿鼉以为梁,遂伐越,至于紆。”

昭王的儿子穆天子都可以在长江的九江江面上架桥了,何况小小汉江呢?

第二个问题,桥为什么会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共振。下面笔者引用一段物理课本中的故事:

1849年,在法国西部昂热市的曼恩河上,当列队的士兵通过河上大桥时,桥身突然发生断裂,结果266人落水死于非命。事后调查,这座102米长的桥梁,所承受的载荷远未超过许可的范畴,毁前也无任何损伤。绝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豆腐渣”工程。这个谜当时谁也没有揭开。其实,这是由于军队齐步过桥时使桥共振致塌的事故。事隔150余年后的1906年的一天,一支沙皇俄国的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彼得堡封塔河上的爱纪毕特桥时,桥身亦突然断裂……事后调查表明,桥本身相当坚固,军队的总重量也不会把桥压垮,这个事故是由于骑兵连通过该桥时,受过优良训练的马队的整齐步伐使桥发生共振而引起的。此外,183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附近也发生过军队齐步过桥时使桥共振致塌的事故。鉴于此,为了避免发生破坏性的共振,世界各国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队人马要便步过桥,不许齐步走。

所以,聪明的您,肯定猜到后面笔者想说什么了吧。没错,周昭王死于共振。

事情大抵是这样:周昭王第二次伐楚,抢了当地一个大铜矿里的好多好多铜,士兵们揣在兜里,得意洋洋意气风发地凯旋。在大军过汉水之时,周昭王命令敲起得胜鼓,让士兵们迈起整齐的步伐过桥,以壮声威,震慑那些不听话的荆楚南蛮。而那种十分简陋的桥梁,是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上千人的整齐步伐的,所以,突然之间就塌了下来,导致周昭王和他的大部分军队落入水中。

本来,汉水不太宽,稍微有一点点水性的人扑腾两下,也许还有救。但别忘了,士兵们怀里都揣着抢来的沉甸甸的铜……周昭王夹在乱军之中,即使辛保镖把他救了上来,由于呛水过多,最终也不免一死。

这个辛保镖,历史上也确有其人。据有关史料记载,由于救周昭王有功,周穆王封辛保镖为诸侯。如今的山西长治市,古时一直称“长子县”,之所以叫“长子”,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曾经是辛保镖的封地,而辛保镖个子高,有个绰号叫“辛长子”,就像我们称呼别人“刘胖子”、“王矮子”一样,所以封地就用了他的绰号来命名了(本文颇多戏言,尤其此段,请读者不要当真)。

所以,劝告某些人,做人还是低调一点好,不要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瞎得瑟。比如周昭王,你得胜归来,干嘛一定要士兵们齐步走呢?悄悄地回来就是了,这样人畜无害,你也可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了。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可能出自《公输》,作为对周昭王死因的一个补充。说是长江汉江一带盛产鳄鱼,周昭王和士兵一起因为桥塌落水之后,惊动了水中的鳄鱼,可怜的周昭王和士兵们还没有来得及淹死,就变成了鳄鱼的美餐。这种死法,也太难堪了一点,因此周国人才对周昭王的死因语焉不详,为之讳。这种说法难以考证,笔者就此打住,不再啰嗦了。

通宝推:王郎,南宫长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