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流浪地球1才花了2亿,会不会认真搞产业升级根本不用那么花钱 -- 亮子

共:💬74 🌺286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

但是不全面。

1. 社科领域绝大多数服从的都是统计规律,因此

反驳你加粗的这两段观点很容易,逻辑上,各自举出一个反面的例证就够了。

在我看来是不成立的,简单地说,如果在社科领域追求100%的有效,那可能我们一个可靠的结论甚至句子都说不出来。

比如如果我说:“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下面还没说有人就可以反驳我:“中国有那么多私有制企业,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科方面用全称判断,本来就包含概率性的条件预设,我本来以为这样的认识会成为共识,但你显然不是这样想的,让我有点意外。

2. 进一步,你说到了:

但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各有利弊,其实都是工具而已,看操盘的人如何应用。

这就让我明白了,你反对的并不是全称判断,而是“东西方视角”。

怎么说呢,自鸦片战争以来,将东西方作为对立参照系的思考和理论总结已经很多了,这方面固然有一些成果,但总是摆脱不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此起彼伏。

比如百年前就有张君劢和丁文江的“科玄论战”,到八十年代的西风东渐,再到九十年代民族主义崛起,2000年以来的新左派与自由主义论战,再到2012年以来的新民族主义思潮。

其中,新民族主义获得的声浪以及官方支持可以说是历次最多的,哪怕是当年的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也主要弥漫在学术思想界,而官方则保持了“我静静的看着你们吃瓜”的实用主义、“不争论、不折腾”的态度,该入世入世,该发财发财,该救美国救美国。

而新民族主义即便在过去十年如此堂皇,我依然要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在理论深度、现实问题的剖析力度,以及在理想社会的理论建构上均无大的成就,比起之前的老派民族主义者,只有在网络传播力度上是远远胜出的。

而这,也大多不是新民族主义者自身的功劳,而是官方的“姑且用之”的暧昧态度,以及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上。

所以,即便如此,我也不认为河里的新民族主义立场的所谓“拒绝批评”,“拒绝反思”是来自于内心的文化自信,而仍然是外部硬实力的支撑。因此,一旦其受到外部波动和挫折的打击,正如去年的三连杀一样,就会立刻陷入茫然无措以及悲观绝望的情绪中去。

3. 所以,你以及很多人反感的“东西方对照”视角,表面是因为我的下结论过于武断以至于似乎论据不足,实质上仍是“拒绝批评”,“拒绝反思”的“说不得”民族自信的结果。但毛早就教育我们,一切解决问题的基础都来自于实事求是,所以在没有努力去认识现实、认识当下基础上的“拒绝批评”,“拒绝反思”并不是真正维护民族自信,反而是一再重复早已破产的新民族主义神话或童话而已。

4. 再回到你说的,

这个问题可能你自己都没有觉察,河里有很多人看你不爽,对你多有批判,我认为有一部分原因也在此。

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我在河里遭到众多批判的主要原因,并非你所说的“武断”、“分寸”或者论述态度,而是我一再戳破河里的“认知溢价”

简单地说,现在河里其实是个保守主义的大本营。具体说就是,能在西西河里长期驻扎,参与讨论的,至少大多数物质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虽然达不到人均副国级,但小康以上还是有的。

而在面临四十年超长期发展进入尾声、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受阻,甚至阶级固化的大形势下,大部分人的本能反应是维护已有的物质生活条件、意识形态和未来憧憬。一旦有任何现实问题或思想意识触犯了他们的领域,就会遭到抨击甚至群起而攻之。关于这一点是不能用自我审视的自觉性和思想观念的超前性去斧正的,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于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但同时,这种保守主义又只有表面的相似性,因为各自保守的价值是不同的。就像大家挤在一条船上同舟共济,此时风大浪大,船长说要抛下一些东西,大家立刻就会陷入争执之中——凭什么抛下我的行李,不是你的?

所以现在河里的相关争论,越来越难以用以往的派别视角去一概而论,原因就在此。

5. 因此,我能做的不是循循善诱,或者顺着某些人的毛去捋,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你所说的百分比论调,第一我们没法做到那么精确,因为完整专业的数据大部分情况下难以获得,第二数据在不断变化。第三更重要的是,这样更没有人听。

河里有人公开承认,他爱发暴论,故作惊人之语就是为了抢夺话语权,扩大声量,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才有人听他说话。我也直接指出他这样是造成剧场效应,抬高了所有人的沟通成本。

但我也不认为他这么做什么错,他不这样也有其他人这样,网络流量时代的必然法则而已。

所以对我来说,我也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到精确,比如如果我能找到具体数据的,我一般都会把相关的数据列出来。至于别人看不看或者是不是像我这样做,这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而至于产业升级这个话题,首先这是我长期思考的结果,并非信口开河。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想提出一些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想法,采用这种说法其实是自然而然的。

比如,现实领域中存在着A,B,C,D,E……等等这些要素,其中A占70%。

如果我出来说,“A是主要的,”或者“世界是属于A的”,这属于无效信息。

如果我通过分析推演得出C将在未来成为主导者,那么直接说出来是效率最高的方法。否则,我等到C占70%甚至100%的时候去说话,岂不又是没话找话,无效信息?

至于这些说法可能让人觉得武断或者态度突兀,那也是没办法,简单地说还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如果说一切结论都是靠时间和实践去检验的话,那么更重要的问题显然是在答案到来之前,我们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