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西西河沉沦记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6 🌺327 🌵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说说电影《十二公民》

中国版《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版《12 angry men》,但由于我们中国并没有陪审团制度,所以在电影一开始做了一个交待,怎么怎么就有了接下来的一场关于案情的讨论。

案情大致如下:北京市某旧居民楼内一位中年人被刺死,行凶者杀人后慌忙逃离。经过警方调查,犯罪嫌疑人身份为“富二代”,死者为其亲生父亲,一位遗弃过孩子的河南农民。

12名“陪审团”成员的情况也简单介绍一下:1号是学生,同时也是“陪审团”团长人;2号是海归数学教授,长得跟弥勒佛似的,人还没开口就先笑;3号是出租车司机;4号是房地板老板,俗称有钱人;5号比较模糊,可能是曾经蹲过监狱的人,不爱说话;6号是医生;7号是小卖铺老板,是被拉进来凑数的;8号是检察官;9号是文革中挨过批斗的老头;10号是北京人,动不动就说外地人素质低;11号是河南来的小伙,一名保安,立志考进政法大学;12号是卖保险的,见人就发名片。

起初,除8号外,在场11人都认为没啥可讨论的(在这之前此案就引发了社会关注),“富二代”就是杀了人。8号并没有在事前仔仔细细的研究过这个案子,他只是简单的认为,天下没有100%的事,而如今多数人都认为这个案子没啥可说的,“富二代”100%有罪,这不合理。8号很是坚持自己这个简单的认为。后来,8号又指出,虽然是模拟陪审团,但每个人的投票都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每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投票也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显然,这番话对在场其它人是有影响的。

随着剧情的展开,作为观众,我们慢慢就看出来了,除了出租车司机、小卖铺老板和北京人,不算8号,其它8个人比较好说话,这8个人显然具备可说服性,换言之,这8个人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我”有可能是错的。

所以,“难啃的骨头”就是出租车司机、小卖铺老板和北京人这三个人。接下来,我挨个分析,怎么就能“拿下”这三个人。

先说小卖铺老板,他的想法很简单,“我没功夫操别人的心,我这天天都在为生计奔波着呐”,是一个社会参与度很低的人。所以很难说服小卖铺老板,能说服他的方式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后来,小卖铺老板改变立场投无罪票,就是因为支持无罪的这一方“后来居上”,从极少数变成了多数。

再来说北京人。北京人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在一开始表现得那么亢奋呢?我们后来才看明白,北京人是心里惦着他的孩子,他真正关心的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民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位北京人其实并不是歧视外地人歧视民工,他最真实的看法还是“人不学不知义”,只不过他的表达是很问题,很容易让别人产生误解,让人不快。所以,北京人之所以咬死了“富二代”杀了人,是因为在他看来是这一个非常有力的案例,他可以用这个案例来劝说他的孩子好好学习。显而易见,北京人所犯的错误就是把两件事混淆到了一起。你想说服你的孩子好好学习,这是一码事,“富二代”有没有杀人,这是另一码事,而现在讨论的是案情本身。此外,即便你想用这个案子来说服你的孩子,难道你不应该更为谨慎些吗?如果你不谨慎,很快被“打脸”,岂不是更是让你的孩子有了反击的机会?事实表明,一个月后警察抓到了真凶,那名“富二代”并没有弑父。我认为,要说服这位北京人,就得点中他的这个穴位,你要教育你的孩子这没错,但你不能因此把一个人命关天的案子“锁死”,变成你说服孩子的工具。

最难缠的是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是坚定的有罪派,也是最后一个“投降”的,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是因为出租车司机对社会非常不满,父不父、子不子,全乱了套,礼乐崩坏了。同时,他还认为之所以发展成世风日下,就是因为有些“有学问的人”只认钱不认理,替贪官替罪犯替剥削者洗脱罪名,这也是出租车司机始终看8号不顺眼的原因。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出租车司机的错误就是“以大盖小”,用世风日下这个大来“盖”凶杀案这个小,即大概率。那么,他真的不明白这么做是不对的吗?真的不明白一码归一码吗?他明白,但他就是要这样做,所以,出租车司机才是剧中唯一一个angry men,一个被愤怒所支配的男人。在我们中国,这种人其实是不多见的,因为我们中国人似乎有一种自觉性,不让自己轻易走向极端。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能理解为什么《十二公民》虽然是翻拍自美版《12 angry men》但实际上两部电影区别很大了。既然出租车司机是一名愤怒的男人,怎么才能搞定他呢?电影给出了答案,给他一个出口,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

小卖铺老板冷漠,北京人焦虑,出租车司机愤怒,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穴位。

最后,我想说一下8号。我认为8号说服他人的能力并不强,如果不是电影这么安排,我敢打赌,在现实中8号什么事也干不成。8号有好心,但欠缺必要的能力。

说完了点穴再来看整体。我个人所见,《十二公民》相当荒诞,荒诞就荒诞在没有集中的民主注定就是一场闹剧,而更为荒诞的是银幕上所发生的一切并不会在现实中重现,现实中的中国如果真的有一个陪审团肯定不是这样的,不说别的,1号就没有能力当团长。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把现实中常见的争执不休搬到银幕上来,这是要搞审判吗?我相信有观众看完之后会厌恶里面的一些角色,而当这样的观众把故事跟现实联系到一起之后,就难免会形成一种厌世感。如果不是审判,那么是什么呢?是嘲讽吗?电影中的设定是陪审团讨论的结果必须是12:0,不能全票通过就得一直讨论下去。而观众一定会自动的把讨论两个字换成争吵,这是不是就是导演的真实用意呢?我不知道。不管怎么样,我看完之后并没有陷入所谓的反思,事情很简单,必须得是民主集中制。

通宝推:燕人,林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