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西西河沉沦记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6 🌺327 🌵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豫东战役之我见

史书上说,豫东战役标志着解放军从战略防守变成战略进攻,这个话是对的,但N多读者极有可能听错了。

豫东战役解放军确实胜利了,但此胜利于战略高度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区寿年并不是什么老蒋的王牌,真正能打的第5军和黄百韬的25师还在。所以,怎么可能是因为豫东取胜,解放军就由防守转为战略进攻了呢?这是写史的人,在事后,选了一个【点】,作为分水岭。

要弄明白豫东战役还要追溯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什么要刘邓进军大别山?这是关键。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国共两党正式开打。战争头一年,主要是国民党进攻,共产党防守。经过一年的激战,大致情况是:共产党占领东北大部、华北大部和陕北一部,除山东外其它都是蒋管区。所以到了1947年6月,仗主要在山东打。

这个时候,共产党实际 上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危险来自于哪呢?来自于党内,人心。

不思进取,军阀割据的思想又开始抬头了,因为这会解放区有两块比较大的地方,一个是东北,一个是华北。东北就只剩几座大城市没有解放了,沈阳、长春等等;华北的情况也一样,北平和天津在蒋介石手里。东北和华北虽然没有完全联到一块,但基本上也可以说是背靠苏联,有强大的靠山。正因为如此,割据思想又抬头了。割据的意思就是,目前这样挺好的,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的事慢慢来嘛,让后辈去做吧。

所以,毛主席一定要挺进大别山,把战火烧到蒋管区去,可问题是谁来执行呢?

老将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前面讲过了,保守思想抬头,只愿意在家门口打仗。在家门口打仗多舒服,打输了就可以回去休整。千里挺进大别山,你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个任务有多艰巨,远离解放区,孤军深入。太嫩的也不行。不管这种嫩的是想通过建立奇功爬得快,还是热血上头不怕死,都是水平不够,这么重要的战略任务是不能交给这种人的。所以谁来执行就成了个大问题。XX在A地,鸡贼得很;XXX在B地,同样鸡贼。彭德怀倒是没问题,可彭德怀正统领西北野战军跟胡宗南和马步芳那几个“马家军”死磕,他的任务是保卫党中央,保卫陕北根据地(陕北根据地的政治意义很大,不能丢)。最后是刘伯承和邓小平接了这个任务。顺带说一句,邓小平就是靠这个上升的,否则他在党内只是一名小弟弟。

挺进大别山是主任务,这个定下来之后就要考虑怎么做才能保证得以完成,所以刘邓大军需要两个保镖。最后敲定,保镖之一是陈谢兵团,陈庚和谢富治; 另一个保镖就是陈粟,其实主要就是粟裕,陈毅后来主要在中原局活动。这样一共就三支部队打进蒋管区的内部,党史里的用语是“在外线作战”,这是相同的意思。进军路线是从东北方向往西南方向走,先过黄河,再过陇海(铁)路,再过平汉(铁)路。刘邓居中,陈谢、陈粟一右一左“护驾”。

跟邓小平一样,粟裕也是党内的后起之秀,虽然陈毅很好看他,然而但是,老资格很多,比如许世友(华东野战军9纵首任司令员)、叶飞(华东野战军1纵司令员)就不服他。另一方面,跟邓小平善于政经工作不同的是,粟裕在政治上是相对不成熟的,他的长处是军事。所以,华东野战军一开始打得并不好,粟裕指挥不动老资格。

豫东战役尽管在客观上有力的配合了刘邓大军,但主要是对粟裕本人有重大意义,他急需一场胜利树立他在华东野战军的威望。不光是他本人急需,党中央也急需。为啥你在党史中读到豫东战役意义非凡呢?因为其它人都在捧场,刘邓捧场,陈毅捧场,毛主席亲自捧场,所以一些读者读了之后就会产生错觉,认为豫东战役是由防守转为进攻的转折之战。

我估计是因为陈毅力荐,毛主席也才亲自点拨粟裕。毛主席给华东野战军发了好几道指示,大意都在说,打赢最重要,不要老想着去打大胜仗,就算小胜仗也是很珍贵的。粟裕也是过了很久才醒悟过来。因此,豫东战役打响之前,华野喊的口号是消灭邱疯子的第5军,实际上粟裕反复强调,在蒋管区作战,最重要的是速度,要快速取胜,如果没有把握 就不能打。大家仔细想想,这么打,怎么可以消灭第5军呢?第5军的实力是很强大的,(那会的)华东野战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吃掉第5军。可如果不能快速取胜,双方一旦粘在一块了,华东野战军还能跑得掉吗?所以说,打5军只是个障眼法,粟裕想的还是捡个软柿子捏。于是在运动中突然发现开封防守空虚,而开封又囤积了大量物资,这才决定打开封。打开封的是陈唐兵团,也就是华东野战军的3纵和8纵,1、4、6、10纵(10纵是后来赶来的)、广纵、特纵负责阻援。陈唐不久之前就干过一回这种事,打许昌,有经验。许昌跟开封很相似,防守薄弱,同时囤积了大量物资。

区寿年是自己送上门来的。蒋介石一听说开封被解放军攻占他就坐不住了,命令第5军火速向开封开进,又让区寿年配合邱清泉。这是因为开封是当时的河南首府,相当于今天的省会,开封的政治意义比较大。而区寿年认为自己就是个陪衬,所以他并不不卖力,这样一来,他跟邱清泉之间出现 了空当,两军相隔40里。粟裕捕捉到了这个机会,于是打完开封又把区寿年给消灭了。

豫东战役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开封,第二个阶段是打区寿年,这两个阶段都打得不错,因为对手软。第三个阶段是打黄百韬,这是个硬骨头,粟裕差点就失手了。为什么差点失手了呢?前面讲过,在蒋管区的腹地作战,必须快速取胜,3、5天内就得解决一场战斗,然而黄百韬并不是弱旅,所以打了几天并没有把黄百韬完全拿下,这个时候邤清泉率领他的第5军绕了圈从北面包夹过来了。这个时候如果解放军不撤出战斗就有可能被包饺子,所以最后时刻粟裕下了撤退的命令。可即便如此,还是让第5军咬着尾巴追着打了一阵,产生了损失。党史上把这个损失一笔带过,大家想想为什么会这么写?黄百韬为什么不是弱旅呢?他不是老蒋的嫡系,他要想升职,就只能靠建立 军功,所以他打仗挺狠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黄百韬的第25师原本是在山东兖州的,可是他怎么这么快就跑过来了呢?这个问题就不好深究了。因为起初的安排是让许世友在兖州拖住黄百韬,策应粟裕,可是许世友的部队离兖州比较远,黄百韬得以脱离战场 ,坐着火车过来了。可许世友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好说。我们也不能说许世友老资格不服粟裕,他是故意的。

总而言之,豫东战役对粟裕本人的意义很大,否则也没有后面的淮海战役。

捋一下:毛主席要完成战略任务,刘邓肯效命。这是一。刘邓肯效命,粟裕肯护驾。这是二。既然如此,毛主席就得“吹”刘邓,刘邓一定也会“吹”粟裕。其它党内大佬一看,也跟着吹。

豫东战役就说到这,但这事并没有说完,还有文章的,大家可以想想是什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