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昆仑关之战漫记 -- 萨苏

共:💬58 🌺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昆仑关之战漫记

昆仑关战役,是桂南会战的一部分。关于这个战役,网上网下都有精彩讨论,重复战役的过程不免画蛇添足,且写就一篇漫记,谈谈战役中几个不太为人重视的侧面,顺便谈谈国民党军中独特的杜聿明系统的构成。最近比较忙碌,时间,先不给自己限定了。

对于昆仑关战役,存在一定的争议看法。按照陕西大学张宏志老师的看法,昆仑关战役打得并不精彩,因为最后昆仑关还是失守了,而且战后的检讨会上,白崇禧,徐廷瑶以下都被处分或检讨。张老师认为国民党内部都认为是败仗,何能称为大捷呢?

张老师对这场战役的理解有他的道理,不过,战后的军事检讨会议,徐廷瑶被撤职,即便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不同意见,以杜聿明为主,认为不够公平。

说起来,徐廷瑶这个人非常有特色,在国民党将领中,徐才华出众,深得军心,但蒋介石对他一直不肯重用,虽然一再让他出任重要职务,但一有风吹草动,必对徐加以贬斥。这会不会是和陈明仁一样,存在个人的偏见呢?徐相貌堂堂,按蒋的选将标准,应该相当合意才对,徐不被看好的具体原因实在不得而知。

实际上徐很会打仗,早在北伐时期,孙传芳在南京发动反击,北伐军抵挡不住,被迫后撤,但身为第一军副军长的徐廷瑶,在前线没有接到军长刘峙后撤的命令,反而指挥所部猛攻孙军。因为徐攻势凌厉,本来形势大好的孙军竟被击溃,北伐军反败为胜,是为龙潭之役。奇怪的是此战之后徐并未得到什么奖励,反而是刘峙因此称为“福将”,不免莫名其妙。

古北口抗战,徐廷瑶出任第十七军军长,北上抗日,一挽热河溃败的颓唐,南方草鞋兵打出了长城抗战的精彩篇章,第十七军的高中级将领,如关麟征,黄杰,刘勘,杜聿明等从此深受重用。但是军长徐廷瑶却被免去军权,到装甲兵学校搞教育去了。

这一次,第三十八集团军(不是解放军的万岁军,是国民党军以第五军为核心的桂南战役主力)是昆仑关大捷的主力,而且徐的部下杜聿明等纷纷受表彰,身为长官和杜的老师,徐却被撤职查办!当然理由不是没有,徐的司令部在战役后期被日军轰炸通讯中断,直接导致了前线部队的失控。可是大家都明白这不能怪徐廷瑶阿,因为他的司令部选的地方并不坏,并不是象蒋鼎文那样放在敌人眼皮底下,被轰炸是他运气不好,怎么说司令部的防空也不是总司令的责任么。

但徐还是被免职了,这件事杜曾以顶戴力争不可,或许老蒋就是因为徐太得军心才不免对他严厉些,否则难以解释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徐过不去。

至于说到失利,应该不是指的昆仑关。会议中,白崇禧的军事报告是欲扬先遏,先谈责任,续谈昆仑关的英勇,所谓失利,指的是此战未能达成收复南宁的战略目标,对昆仑关之战本身,国民党军内部持肯定态度,主攻昆仑关的戴安澜荣获青天白日勋章,杜聿明带回第五军的云摩勋章就有一大盒,此外,昆仑关最后还是落入中国军队手中,或许张老师没有通读过这个报告。

那么,此战战果究竟如何呢?中国方面纪录,此战,击毙日军中村正雄中将旅团长以下数千人,中村连尸首都落入了中国军队手中。

参战日军兵力,张老师的看法认为日军只有一万七千兵力,而中国军队至少十五万之众,这可能有点儿偏颇,日军的兵力只谈了一线兵力,而谈中国军队却是战区整个兵力的布防,这个对比不大公平。日军在此战役中出动的番号,即便不记海军陆战队,除了第五师团以外,至少还有第十八师团,近卫混成旅团,台湾旅团,而一个第五师团,其兵力就远在一万七千之上。

从日军自己的供述看,昆仑关之战阵亡人员4100余人(台儿庄之战日军也只承认阵亡两千余人),按照伤亡比例3:1的军事研究公式,日军总伤亡已经接近一万七千。当然,因为昆仑关是歼灭战,日军伤亡比例不应该这样高,可是依然可以断定,在重创之下日军能够在战役后期发动有力的反击,其兵力不可能只有不到两万。相对来说,中国军队数量较多,但由于运输水平和战略指挥问题,调动困难,远没有日军的机动能力出色,因此,从地图上常常可以感到中国军队有“一盘散沙”的感觉,兵力不容易集中有效的使用,这就不是一个战役的问题了。

如果因为以多打少就认为一次大捷不值得称道,抗战中就很少有值得称道的战斗了,由于训练,装备等问题,中国军队唯一可以压制日军的,就是人数。假如说按照技术兵器和弹药投放量,只怕很少有不是日军“以多打少”的战役。

不过,比之其他战役,昆仑关大捷的歼敌数量的确不是很多,那么,昆仑关的魅力何在呢?

让我们看看日军的说法吧。

在日本军史专家儿岛襄的《日中战争》第三卷中,是这样描述昆仑关战役的。

儿岛认为,昆仑关之战,是中国军队组织的桂南大反攻三路军队中的一路,称为北路军,当时东路,西路军的攻势,遭到日军阻击,包括国民党军引为骄傲的“高峰隘”突袭,都未能突破日军防卫圈,基本已经停滞。所以,即便占领昆仑关,中国方面也不大可能孤军深入攻占南宁。这种情况下,昆仑关战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避免日军攻占昆仑关,作为巩固南宁的支点,只要昆仑关保持在中国军队手中,就有威胁南宁的底牌。事实上日军在南宁的防卫确实也一直无法稳定,最后只好撤离了事。

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让儿岛襄自己来说吧。在周边战线逐渐凝滞的情况下。“日中两军的荣誉和意志,就凝筑在只有猫额大的昆仑关上。。。”

[待续]

元宝推荐:一直在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