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共:💬197 🌺2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四---初啼(1.分封)

刘邦和项羽火并的导火索,早在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分封诸侯的一刻起就隐伏了下来。项羽在大破秦军威振诸侯之际,实力迅速膨胀,个人的威望也到达了顶峰。各地诸侯无论是真心归附项羽还是慑于楚军的实力不得以低头称臣,至少在表面上一致认定项羽为天下的盟主和旗手,至于义帝已经成为一面虚化的旗帜,没有人在乎这个名义上的领袖了。当时摆在项羽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满足各地诸侯划分势力范围,分享胜利果实的急切心情。诸侯们需要从给自己一个法统上的明确的地位,以保护自己的地盘和利益不被其他势力所侵蚀和削弱,而一个强大而公平的领袖是达到这一平衡的最可靠保障。项羽在此刻的地位是非常有利的,他本可以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巩固自己的地盘,拉拢地方豪强,分化瓦解六国遗贵势力,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可惜,这个大好良机被项羽的草率和短视轻易的葬送了。

项羽对于分封诸侯还是下了一番苦心的。他把最不放心的刘邦贬到了巴蜀一带,并将秦三将封王镇守关中,对刘邦层层设防加以监视;其他的旧番王或被削或被贬,如赵王歇徙王代,赵相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燕将臧荼为燕王,都蓟。故燕王韩广徙王辽东等等。在这些番王的周围,立新的番王在左右,以起到相互防范和监视之功效,如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赵将司马卬为殷王,当阳君黥布为九江王,怀王柱国共敖为临江王,燕将臧荼为燕王。这些番王或为项羽部属,或为旧识,基本上是项羽比较放心的人物。而项羽本人坐拥梁、楚地九郡,周围有部属番王伺立,北上西进皆无后顾之忧,可以说项羽这番分封是动了一番心思的,可最终的效果却与项羽的设想大相径庭,何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战略思路混乱,没有明确的目标

项羽分封的的思路似乎比较混乱,似乎包涵太多的考量。项羽在此刻踌躇满志,自封“西楚霸王”,在他看来其他人都不是自己的对手,有点象冷战刚结束时美国的状态一样,放眼全球,不知道谁才是下一个苏联。当然,不听话的家伙还是不少,但碍于表面的和谐,也不能骤然撕破脸皮,于是在分封的过程中处心积虑,处处设防,尽量将潜在对手的实力削弱,这种想法当然没错,但不要忘记,你可以和一个国家为敌,但不能挑战全世界。以秦国之强大,尚且要采用连横之策分化瓦解六国联盟,各个击破,项羽的所作所为却将自己摆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在分封中被忽视的、削弱的、嫉妒的都将愤怒抛向始作俑者项羽,项羽却浑然不知,对自己的实力太过于迷信,当田荣首先站出来挑战项羽的权威时,疲于应付而让刘邦有机会从容平定三秦,进而与自己争霸天下。

2、 分封的原则和动机过于主观,缺乏可行性

项羽分封的主要有两类人,一是自己的部将或在灭秦时帮助过自己的人,二是六国的遗贵,而对于象田荣、彭越这样的地方实力派,项羽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项羽分封秉承的原则是:亲近我的,帮助过我的人优先考虑,那些对我有意见的,或者我看不上的就有意压制甚至不予分封。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意气用事。分封的目的是什么?是以一种权威性的评判将事实上的地方势力加以肯定,协调化解各种势力的矛盾,培育自己的势力打击异己。项羽的做法太偏重于关注自己的势力派系,却将本来矛盾重重的诸侯之间的裂痕表面化了。尤其象陈余和张耳这对反目为仇的冤家,项羽封张耳为王而弗予陈余,让陈余怎能咽下这口恶气呢?同样的问题发生在田荣身上,田荣是齐地的豪强,在当地有很强的实力,甚至可以左右齐王的废立,项羽却由于田荣当初不肯援助项梁,而制项梁被章邯击败,对田荣始终耿耿与怀,于是在分封的过程中有意忽略田荣,却封毫无人脉与威望的田都、田市、田安到齐地为王,惹怒了田荣,而三人在齐地却没有能抗衡田荣的力量,被田荣轻易就击破了。所以说,项羽的分封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实力过度自信的基础上的,对于所封之人也只有依附项羽的威望才能立足,而一旦有人打破对项羽的恐惧对这种分封抗拒时,这些被封的新权贵会恐惧的发现,项羽的威名不足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就会重新考虑对项羽的支持和依附关系,产生寻找新的靠山的心思。包括项羽引以屏翼的英布和臧荼,都开始犹豫和观望;对于新生的实力派,由于没有受到项羽的肯定,对项羽怨恨重重,也是项羽首要打击的目标,刘邦从容的利用项羽和众人之间的矛盾,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将所有对项羽不满的势力整合了起来,形成了第一次反项联盟。项羽在分封还未过半年,就陷于各地的争斗之中,这是他当初万万没想到的。

所以说,分封只是一种形式,是为政治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分封是一种平衡和制约之术。通过分封,能够形成稳固的同盟关系,加强各派势力对自己的信心,加强自己的实力,从而有效的打击敌对势力和不服者,这才是分封的最终目的。项羽已经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但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为他增添有实力的盟友,相反,一些毫无实力的人被封王,依靠项羽的威望才能苟且生存,有实力的几乎都成为项羽的敌人。通过分封,项羽的实力被削弱了,而反项羽的势力却联合壮大了起来,这无疑是对项羽最大的打击。楚汉相争之中,项羽所封之诸侯或观望,或反水,项羽被迫南北转战,精心设置的屏障却成了对自己的包围圈,这无意是对项羽分封最大的讽刺。

比较项羽的所作所为,可以清楚的看出他的性格并不成熟,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属于心理整合过程的失调。前面说过项羽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双亲的教诲,是在叔父的溺爱中长大的,根据何林握斯(Hollingworth)的心理性断乳学说的推论,青少年从家庭的羁袢里解放出来,成为独立而自主的人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心理性断乳,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家庭过分的关切,可能导致反抗和暴力的情绪蔓延,同时出现很多矛盾性的心态,比如反抗性和依赖性、闭锁性和开放性、理智与情感、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等等,我怀疑缺乏正确引导的项羽没有能够很好的度过这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项羽已经跟随叔父项梁在社会和战场上厮杀了,耳濡目染的是无休止的争斗和阴谋诡计,这对于项羽的自我统合是非常不利的,它加剧了项羽青年期驱力的破坏性,造成内部和外部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结合而成,本我是内心潜意识的释放,是放纵而不加约束的;自我是一般认知的思维,通过后天的学习懂得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的原则;超我是在本我与自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控制系统,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方面,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的,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的形成和完善,离不开自我的自我学习过程。一旦自我的认识被歪曲和破坏,本我的破坏性占主导地位,超我的形成同样会被扭曲,不平衡感由此形成。项羽的许多行为都很矛盾,比如韩信说的妇人之仁和残暴的屠城坑孥的行为,就是矛盾性的表现。项羽始终没有脱离心理断乳期,对于范增尊其为“亚父”,也是一种心理依恋的表现。这种心态加上范增的教唆,将项羽的自私和闭锁的性格强化,影响项羽的价值判断,过早的成功也让项羽的满足感大大削弱,降低了他的动力追求,导致在以后的人生中缺乏动力和目标,这在他分封的短视行为中都有所体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