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278-Bart Ehrman:《达芬奇密码》有几句实话? -- 万年看客

共:💬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278-Bart Ehrman:《达芬奇密码》有几句实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5H7CET-LM&list=PL4i9YSoIJiPfAq5TCk7xdVrJlxRAMbay-&index=33

有多少人读过《达芬奇密码》?又有多少人通读过新约?行吧,跟我那边的情况差不多。我在教堂山大学开了一门新约课。大约有350到400名学生报名。去年我打算尝试点新玩意,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合法,不过我还是做了,因为我横竖拿到了终身教职,想开除我没那么容易。我问学生们:“你们有多少人同意以下主张圣经是上帝的言词?”全体学生一致举手。然后我接着问:“那你们有多少人读过《达芬奇密码》?”有七八成学生举起了手。“那你们有多少人通读过新约?”这次只有零星学生举手示意。我说:“那好吧,你们一方面相信圣经是上帝写的,另一方面读完了丹.布朗的书却不读上帝写的书,是这意思吗?假设上帝真的写了圣经这本书,难道你就不想看看上帝究竟打算说什么吗?”

还有一件我在课堂上会做但是在这里不打算做的事情。每学期开课时我都会进行一次新约小测试。之所以有人来修我这门课,是因为这门课满足了课程当中的哲学学分。学生们可以自己决定究竟研究伊曼努尔.康德还是耶稣的寓言——哪门课更容易一点?我反正上过主日学校,耶稣的预言能有多困难?每学期一开始我都会对他们进行一次测验,看看他们对新约究竟有多少了解。测验一共有十一道题,我告诉他们:“只要你们能够答对九道题,今天晚上我就请你们去犰狳烧烤店搓一顿。”这门课我开了十一二年,每年都要向三四百名学生抛出同一套问题,迄今为止我一共请了四顿饭。我自认为这些问题并不算刁钻。比方说第一题:“新约一共有几部书?”有谁知道?没错,一共二十七部。这个数字很好记,就是三的三次方或者说是三位一体的三位一体的三位一体。我不知道这个数字背后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反正就是二十七部书。下一个问题,创作这些书使用的语言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希伯来语,还有少数几个学生认为是英语,但实际上是希腊语。

接下来的讲座会介绍一部分新约内容,但主要还是讲《达芬奇密码》。讲座内容基于我的新书《《达芬奇密码》当中的事实与虚构》。我们先来谈一谈《达芬奇密码》的流行程度。根据刚才举手的结果,你们大多数人都读过《达芬奇密码》,我觉得绝大多数当前的活人们也都读过这本书。我不知道这本书最近的销售数字怎么样,我在2004年6月14日撰写我的书的第一章时,《达芬奇密码》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并且已经霸占榜首63周之久。我没检查上个礼拜的销售数据,但我相信过了这好几个月之后,这本书的排名依然没有掉出前十。今年2月份,《出版商周刊》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目前《达芬奇密码》。每周销量达到十万本。而且我提醒大家一下,目前这本书还没出平装本。简而言之,丹.布朗这次赚大了。

正式开始讲座之前,我想先概述一下《达芬奇密码》的情景。万一大家忘了书里写的是什么,我来提醒大家一下;万一有人真没读过这本书,我给你们简要介绍一下。接下来我直接读一段我的新书里的内容,因为《达芬奇密码》的情节过于复杂,我不希望遗漏什么重要细节

《达芬奇密码》一书的情节错综复杂,这里我简要概括一下:“在巴黎发生了一起神秘的谋杀案,被害人是饱受尊敬的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害人本人临死之际在谋杀现场留下了神秘的宗教符号。一位宗教符号学大师罗伯特.兰登当时正在巴黎进行讲座,并被警方传唤过去协助调查。与他对接的是警方的密码破译员苏菲,碰巧也是索尼埃的孙女。兰登与尼维逐渐意识到。索尼埃是一个神秘宗教社团的领导人,在历史上这个社团被称作郇山隐修会。这个团体在历史上一直守卫着圣杯的本质与所在地”——简而言之,这本书的主线情节就是寻找圣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促使兰登与尼维尔踏上了解谜之旅,一路寻找索尼爱留下的线索,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千百年来神秘莫测、无数人寻之不得的圣杯。但是杀害索尼埃的凶手同样也踏上了寻宝之旅。他正是为了逼问圣杯的下落才杀死了索尼。这位身份神秘的凶手利用了狂热派天主教团体主业会作为棋子,驱使兰登将他们引向圣杯的藏匿地点。”

“在历险之旅当中,兰登与雷.提彬爵士汇合。这是一位富有的贵族以及圣杯研究专家。他与主角一行人讨论了圣杯之谜的历史背景。事实上,圣杯并不是耶稣用过的杯子,而是容纳耶稣血脉的容器。实际上圣杯是一个人,也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她是耶稣的妻子与情人,怀上了耶稣的孩子,并且为耶稣生有一女。耶稣死于十字架之后,玛利亚与女儿逃到法兰西地区。在这里基督的古老神圣血脉代代相传,直到今天。有一整套秘密文件记录了耶稣血脉的传承。这套文件庆祝了早期基督教当中女性的重要地位,还包含了好几部四世纪基督教在君士坦丁皇帝授意下大力打压的早期福音书。君士坦丁大帝销毁了80多部希望在新约当中有一席之地的福音书。他将耶稣的地位从一介凡人提升成了神子,彻底封印了关于玛利亚与神圣女性的传统,抹黑了基督教中的女性形象,并且彻底摧毁了基督教宣扬女性神性的本质。但是千百年来郇山隐修会一直知道关于耶稣与玛利亚的真相,并且一直通过秘密集会来纪念二人的神圣结合以及崇拜女性的神性,具体的庆祝行为包括在深夜进行的集体性爱活动”——这也是《达芬奇密码》的卖点之一。

“索尼埃是这个秘密社团最近一任领导人,该社团守护着抹大拉的玛利亚的陵墓地点以及上百份历史文件,记录了关于神圣女性的真相。至于其他曾经担任过隐修会领导人并且庆祝过耶稣与玛利亚神圣结合的历史名人包括莱昂纳多.达芬奇”——这也是书名《达芬奇密码》的由来——“他在自己的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当中绘制了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形象”——我们看看耶稣右手边的这个人,照理说应该是使徒之一,但是看上去确实很像个女人;要是没有人向你指出来的话你大概注意不到这一点,指出来之后你再看肯定会说:“没错,这确实是个女的。”根据他分析这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达芬奇还在很多其他艺术作品当中暗示了关于耶稣与玛利亚的事实,留给那些掌握了必要知识的人们加以欣赏与沉醉。兰登与内瓦在提彬爵士的帮助下逐渐解开了层层谜团,一步步接近了圣杯与揭露了圣杯真实力量的秘密文件。一座由无数密码构成的迷宫将他们从一个地点引向下一个地点,从一道谜语引向下一道谜语。最后他们终于来到圣杯的最终藏匿地点,直面了圣杯的秘密。”我这里就不向大家剧透他们究竟找到什么了,你们还是自己去看书比较好。我接下来的讲座并不打算剧透这本书的结尾,而是要谈一谈这本书的其余部分。

每次读到《达芬奇密码》的时候,我都觉得我还挺喜欢这本书。作为谋杀悬疑小说,这本书写的不错,的确让人一读进去就放不下来。但是作为一名早期基督教历史学者,我难免注意到这本书中做出了很多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主张,作为一名职业历史学家,这让我感到心里很不痛快。我也不知道心里为什么不痛快。我想或许当历史学家发现虚构作品里的事实陈述有问题时难免会感到坐立不安。他究竟为什么要发表这些主张?这些主张对于推进情节根本没什么用处,而且从根上就是错的。“近几年人们发现了很多古代文献,其中就包括死海文书。其中包含了关于基督耶稣的最早记述”——是吗?死海文书和耶稣扯不上一点关系,死海文书上面根本没有记录福音书。死海文书上甚至都没有基督教内容。死海文书从头到尾都是犹太教文献。那么作者为什么非得要说死海文书上记载着关于耶稣的最早记录?如果你单纯只想写虚构小说的话,那你想怎么说当然都没关系。问题在于作者在这本书的扉页添加了一章事实清单,标注了书中哪些内容是事实而非虚构。里面有这样一句:“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建筑神圣仪式与文献的陈述均为真实”——并不是这么回事。《达芬奇密码》当中包含很多事实错误,很多主张都完全站不住脚。接下来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其中一部分主张。我列举了其中六项最值得一提的主张,。或许“站不住脚”这个词不够准确——它们从根上就是错的,而且错得不容分说。但是很多人都过来问我,《达芬奇密码》里写的是不是真的?耶稣是不是真的娶了抹大拉的玛利亚?君士坦丁大帝是不是真的下令抹杀了所有其他福音书?耶稣是不是一开始并不被视为具有神性,直到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授意召开尼西亚会议为止才具备神性?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尽管这些说法放在小说里边非常精彩,但并不是多么可靠的历史知识。

第一项站不住脚的主张:当年曾有80部福音书争夺新约当中的一席之地。我来阅读一段《达芬奇密码》里的原文,交谈的双方分别是英国贵族提彬爵士,另一方是苏菲纳维,警方的解码专家。“耶稣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也许称得上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深莫测和最有灵气的领袖……那么他的一生被成千上万的追随者记录也就不足为奇了”——顺便说一句,尽管这句话并不是我在这里打算着重讨论的有争议主张,但是它本身同样也是错误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成千上万名记录耶稣生平的追随者。首先没有历史证据可以表明耶稣生前有过上千名追随者,如果你有这种印象,大概是你看电影看多了。在加利利地区,他身边肯定没有上千名无论他走到哪里就跟他走到哪里的人们。至于那些确实跟随他的人们,按照新约的记述——这是我们目前唯一的信息来源——全都来自下层阶级,都是不识字的农民,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留下任何书面记录。“人们认为原来的《新约》有八十多部福音,可是后来只有很少的几部被保存了下来,其中有《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等。”这段话出自书中231页。这句话说的挺好玩的,实际上马太、马可,路加与约翰福音是唯独四本入选新约的福音书。那么究竟有没有80部福音书争夺新约里的位置?这种说法其实很搞笑。首先我们并不清楚早期基督教一共写了多少本福音书。目前我们确实知道,除了入选的四本福音书之外还有十几本其他福音书,我们已经发现了二十五六部此类福音书,其中大部分是由刻意寻求的考古学家发现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埃及的贝都因游牧民无意当中发现的。按照《达芬奇密码》里的说法,“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四世纪决定哪些福音书可以入选新约”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居士坦丁大帝与新约正典的编纂一点关系都没有。几百年来的教会权威一直在争论哪些福音书可以入选新约,有据可考的此类争论早在公元二世纪就已经出现了。

按照历史学家的习惯,我将事情做一下编年排列。耶稣大概死在三十岁左右,他的出生年月很可能是公元前4年——仔细想想这个事还挺吊诡的,原因在于中世纪那位设计公元纪年的仁兄算错了年份——他的去世时间则是公元30年左右。在他死后三四十年左右出现了最早的福音书,再晚一些的福音书的创作时间则要等到公元二三世纪——也就是耶稣死后一百多年。此时人们开始辩论哪一部福音书可以被当作权威。在二世纪末期或者说公元180年前后,基督教世界的重要教会领导人就开始主张马太、马可、约翰、路加四大福音是唯四可以被接纳进经文的福音书,此时距离君士坦丁大帝还有140年的时间。基督教教会当中的一大部分人早在公元四世纪之前很久就已经一致选定了四本福音书,至于由27部书组成的全套新约要等到离君士坦丁大帝死后才被正式确立为权威文本,直到四世纪末尾基督徒们才一致同意应当将哪些文本纳入新约,此后我们才有了这27部书。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个事都和君士坦丁大帝一点关系拉不上。更不用说什么君士坦丁大帝废掉了80部福音书当中的76部。

争议主张第二项:某些未能入选新约的福音书要比入选的四本福音书更加可靠。这里所说的可靠指的是史实上可靠。我们能否相信,其他福音书比起入选的四大福音书可以提供关于耶稣本人言行举止的更加可靠的历史信息?我再来引用一段《达芬奇密码》:“由于君士坦丁是在耶稣去世将近四百年之后才把他说成神的,因此有成千上万份记录着耶稣为凡人的文献依然流传着。”——《达芬奇密码》的主题之一就在于君士坦丁大帝决定耶稣必须成为神而不是为人——“因此他召开了尼西亚大会并在会上确定了耶稣的神性。这套说法完全驴唇不对马嘴。尼西亚大会确实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的主持下召开的,但是会上并没有确定耶稣的神性。所有参会人员以及当时全世界的所有基督徒都知道、或者说都主张耶稣具有神性。问题在于他究竟怎么就具有了神性?为了改写历史,君士坦丁知道他必须采取大胆的行动。由此,基督教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发生了。君士坦丁下令并出资编写了一本新的《圣经》。这本《圣经》删掉了那些记叙耶稣凡人特征的福音,而将那些把他描述得像神一样的福音添油加醋了一番。早先的福音书被查禁焚烧掉了”——这也是假话。君士坦丁从没烧过书,至少从没烧过任何基督教福音书。至于其他福音书未能入选新约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它们将耶稣描述的更像凡人而不是神。

《达芬奇密码》一书的主旨在于马太、马可、路加与约翰这四部福音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们将耶稣描绘成了神;其他福音书被排斥,因为他们将耶稣描绘成了人,而其他福音书的描写才是正确的。这个观点从头到尾就没有对的地方。首先,马太、马可、路加与约翰四部福音书并没有仅仅将耶稣描绘成神而不是人,实际上马太、马可与路加福音笔下的耶稣看上去人性十足。在这三部福音书里你很难找到关于耶稣的神性描写。耶稣是凡人所生,他会饥饿,会疲劳,会流血,会死。第二,未曾入选的福音书并没有将耶稣描绘的更像人类——恰恰相反。讽刺之处在于未曾入选新约的福音书将耶稣描绘的更像神而不是人。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本未入选福音书走的都是这个路数,丹.布朗完全弄拧了。很多此类未入选福音书内容都非常有趣,可是我还从没听说哪个历史学家声称他们的内容要比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福音书更加准确。我这么说并非出于宗教原因,我并不想说“因为我是基督徒,所以我相信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福音书是准确的福音书,而其他福音书的内容都是胡说。”我这么说完全是出于一名历史学家的视角,不抱有任何宗教立场。新约四福音书是我们关于耶稣言行的存世最早且内容最贴近实际的历史记录。实际上我认为就连这四部福音书的内容都不算完全准确——实际上四福音书当中肯定包含许多不准确的内容。我在新约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向学生们讲解四福音书从历史史料角度来说有什么问题。但是尽管它们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依然是我们所掌握的最可靠的史料,其他那些未入选福音书压根就不能用。

我从未入选福音书当中挑一篇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本创作时间最早的福音书名叫多玛婴儿福音。这本福音书着重讨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成年的耶稣是施行奇迹的神之子,那么儿童时期的耶稣是什么样子?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耶稣小时候究竟什么样?多玛婴儿福音从耶稣五岁那年开始讲起。从五岁开始耶稣就已经掌握了神之子的各种力量,不过与此同时他还多多少少有点顽劣。比方说哪个小伙伴惹着他了,他当场就弄死他们。有一个小孩走路的时候碰了他一下,他就说“你不可继续前进”,然后这个小孩就当场倒地而死。耶稣的父亲觉得这孩子再这样下去要出大问题,于是决定将他好好教育一顿。他将耶稣送到老师那里学习读写,打算让耶稣先学希腊语,然后自己再教他希伯来语。老师说:“跟着我重复希腊字母表: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耶稣坐在那儿一句话都不说。老师生气了:“耶稣,你怎么不说话?跟我一起念: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耶稣终于开口说话了:“你若告诉我阿尔法的权柄,我便告诉你贝塔的权柄。”老师觉得耶稣是在卖弄小聪明,于是扇了他脑袋一巴掌,这是他的教育生涯当中犯下的最大错误,因为耶稣当场把他变成了一具干尸。最终耶稣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力量并且开始做好事,他复活了每一个曾经被他弄死的人。他恢复了盲人的视力,他还为木匠父亲提供了很大帮助。有一次他父亲量错了一块木板的尺寸,耶稣伸出手来摸了一下木板就解决了问题。以上都是多马婴儿福音的内容,这就是未入选福音的代表作,这本书的情节非常精彩,我还会在自己的课堂上教授这本书的内容。我认为这本书是关于耶稣的民间故事的集大成之作。但是从史料角度来说,你真的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就一定比入选四福音更加准确吗?反正我不这么认为。绝大多数未入选福音书的创作时间都很晚,内容也偏向传奇。这些福音书在耶稣死后一百多年才开始出现,而且在四福音出现之后他们的创作依然持续了好几百年,尤其是在公元二、三、四世纪。此时距离他们所描述的事件已经过去了好几百年,他们的内容整体而言都是传说。说到关于耶稣的史料信息,最佳来源还是新约,尽管新约四福音本身问题也很多。

争议观点之三:四福音书之所以入选新约是因为他们将耶稣描绘成了神而不是人。这话说的也不对,约翰福音确实将耶稣描绘成了神。但是在四福音书当中唯有约翰福音明确主张了耶稣的神性。四福音之所以入选并不是因为它们将耶稣描绘成神,而是因为它们是创作时间最早的福音,在当时的基督教教会得到了广泛使用,还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这四部福音书的作者要么是曾经跟随过耶稣的使徒,要么是这些使徒的身边人。四部福音书的作者分别是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其中马太与约翰据说是耶稣的使徒。马太是税吏,马可据说是使徒彼得的秘书,路加据说是使徒保罗的同行旅伴。所以四位福音书作者当中有两位是使徒,还有两位是使徒的朋友。不幸的是,四本福音书全都没有提到自己的作者就是马太、马可、路加以及约翰,不信的话回去重新读一遍四福音书。从头读到尾你都找不出作者在书中对于自己身份的主张。直到公元二世纪才有人说“这本福音书源自马太的记录”。英语圣经当中“马太福音”的标题是“根据马太记述的福音”,但是这个标题是由后世的编辑添加进去的,原本并不是福音书的一部分。有人告诉你这本福音书是出自马太的手笔,但这个人并不是马太本人。如果马太想给他自己的福音书起个名字,他肯定不会将其称作“根据马太的福音”。而且在四本福音书当中,作者从来没有采用过第一人称:“有一天我和基督一起去了一趟耶路撒冷,我们做了这些这些事情”——四本福音书都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内容全都是别人做的事情。甚至就连在马太福音当中马太也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出现的。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四本福音书的作者都是识字的基督徒,能说一口流利的希腊语;生活在公元一世纪末期的耶稣追随者说的是阿拉米语,都属于下层阶级,都是不识字的农民。按照使徒行传第四章第13节的说法,约翰与彼得都不识字。理论上来说,约翰这位下层阶级文盲、加利利渔夫确实可以在耶稣复活之后决定回去上学识字。他确实可以在学校里学会希腊语,他确实可以去上希腊作文课并且取得好成绩,最后他确实可以凭借着新学来的本事写一本福音书,理论上来说这套操作确实有可能。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尤其是因为约翰福音并未主张自己是约翰写的。到了公元二世纪,基督徒们开始主张这些福音书的作者是马太、马可、路加与约翰,由此我们才有了后来的福音书标题。这四本福音书之所以入选,并不是因为它们将耶稣描绘为神,而是因为他们是早期基督教教会当中流传最广的福音记录。

第四项主张是最带劲的一项:耶稣究竟有没有迎娶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也是人们最经常向我询问的关于《达芬奇密码》的问题。根据《达芬奇密码》的说法,像耶稣这样的成年男性单身不娶有违犹太教传统。我再引用一段《达芬奇密码》的原文,这一次说话的人是罗伯特.兰登。

“‘耶稣是个犹太人,而按照当时的传统,犹太男人是必须结婚的。根据犹太人的习俗,独身是要受到谴责的,一位犹太父亲有义务为他儿子找一个合适的妻子。如果耶稣没结婚,至少《圣经》中会有一部福音提到这件事,并为耶稣的独身做些解释。’”这套说法同样完全不对。早期犹太教谴责单身的说法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很多生活在公元一世纪且终身未婚的犹太男性。这其中最著名的团体就是死海文书的撰写者。历史学家将这群犹太人称作艾赛尼派。他们生活在死海岸边类似于修道院一样的社区里,奉行十分严格的准入与共同生活原则。死海文书里边包括很多不同文本,包括希伯来文旧约当中某几本书的全篇或者残片,还有几本书描述了这个犹太社区本身的生活方式。死海文书于1947年被发现,从那以后我们一直在研究它们,如今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好几位专家。关于创作了死海文书的艾赛尼派的最惊人事实在于,这个社群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终身不婚的男性。这个独身男性构成的社区认为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上帝即将出手干预历史,颠覆世间的邪恶势力,带来善之国。这一理念与耶稣本人在新约尤其是四福音书当中宣讲的理念听上去颇为相似。“神的国近了,要悔改,要相信福音。”耶稣也相信上帝很快就会出手干预历史,颠覆魔鬼的权柄与一切邪恶势力,并且让神国降临人间。从根本上来说,耶稣的理念和艾赛尼派的理念大抵是一回事。双方都奉行所谓的末世世界观: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上帝即将惩恶扬善。既然像艾赛尼派这样一群奉行末日世界观的犹太人全都终身独身,那么我们也不难想象耶稣作为一名同样奉行末世世界观的犹太人也会终身独身。

我们知道古代世界还有另一位同样信奉末世世界观的独身犹太人。此人就是使徒保罗。他起初是法利赛人出身,信奉末世论,后来他成了耶稣的信徒。依然奉行末世论,他认为耶稣返回天国是为了摧毁人间的邪恶权柄并且建立神国。而且他还相信自己能活着目睹这一天——详情可见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与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保罗相信世界末日很快就会到来,他在哥林多教会告诉人们与其结婚还不如像他那样保持单身。“论到童身的人,我就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你们。因现今的艰难,据我看来,人不如守素安常才好。”维持单身会遭到谴责吗?不会。末世论犹太人经常保持单身。在耶稣之前的艾赛尼人就保持单身,在耶稣之后还有保罗保持单身。

第五大争议主张,其他未能入选新约的非正典福音声称耶稣娶了抹大拉的玛利亚。其他福音书有没有说过耶稣娶了抹大拉的玛丽亚并且与对方发生了性行为?再来一段《达芬奇密码》的引文:“‘早年的罗马教会必须说服世人相信,终有一死的凡人先知耶稣是个神。因此任何描述耶稣世俗生活的福音都必须从《圣经》中删除。然而不幸的是,那些早期的编写者发现福音中有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描绘了耶稣的尘世生活,令他们感到非常棘手。那就是有关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福音。’他停顿了一下:‘更确切地说,是关于她和耶稣的婚姻的主题。’”那么其他福音书究竟有没有主张过耶稣娶了抹大拉的玛利亚?已知存世的任何一部福音书都没有提出过这一点。入选四福音书没有提到这一点,玛利亚福音也没有提到这一点。腓力福音,以便尼福音,彼得福音,拿撒勒福音,希伯来福音——随便挑选一本古代教会用过的福音,任何福音书、任何书籍或者任何形式的信息来源全都没有提到过耶稣娶了抹大拉的玛利亚。《达芬奇密码》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

《达芬奇密码》用来支持这一主张的福音书是腓力福音,这部福音于1945年在埃及出土,其中有一段文字被《达芬奇密码》引用了好几次:“‘救世主的同伴是抹大拉的玛利亚。’提彬指着第一行,微笑着说道:‘恰恰相反,任何一位阿拉米语的学者都会告诉你,在那个时候同伴实际上是指配偶。’”这句话的第一个问题在于腓力福音用的不是阿拉米语。而是科普特语,这是埃及的一种语言。更有甚者,在腓力福音当中“同伴”/Koinonos一词其实是从希腊语当中借用来的κοινωνός,这个词并没有配偶的意思。腓力福音当中另一段有趣的文字也得到了《达芬奇密码》的引用。但是这段文本本身有问题,我想丹.布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许多被后世发现的古代文本一样,腓力福音的手稿原件上有很多窟窿,因此缺失了很多单词,这一点影响到了《达芬奇密码》当中引用的一句关于抹大拉的玛利亚和耶稣本人关系的文字:“耶稣经常亲吻她,爱她胜过其他门徒。”我们不知道耶稣究竟亲了玛利亚的哪里。有些编辑在这里填补的单词是嘴唇,也有些填补的是脸颊。总之腓力福音从未提到过这两人结了婚,更不用说发生性关系了。腓力福音还表明耶稣同样爱其他门徒,这些门徒都是男性。

对于抹大拉的玛丽亚我们都知道些什么?抹大拉的玛利亚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热门话题,很多人都写过以她为题材的书籍。我一直惊讶于居然有人能围绕抹大拉的玛利亚写完一整本书,因为我们目前掌握的关于她的信息有三五张卡片就足够容纳了。新约当中提到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地方只有十三处,这还要算上不同福音书之间的平行文本。所谓平行文本就是同一个故事在马太、马可与路加福音当中各自被讲述了一遍,而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个名字在这个故事当中出现了三次,三三得九。所以说十三次实在不是很多。相比之下,彼得的名字出现了九十次。新约从来没说过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妓女。将她当成妓女的理念现在很流行,甚至电影里都是这么拍的,比方说在《基督的最后诱惑》当中,芭芭拉.赫希——我认为她塑造了影视作品当中最成功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在影片里显然是个妓女的形象,身上东一块西一块全都是纹身,可惜就是和历史八竿子打不着。不管怎么说这都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人们必须意识到《达芬奇密码》是虚构作品。

将抹大拉的玛利亚当成妓女的理念最早出现于公元六世纪,此时距离那名女性的去世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然后有人决定将她塑造成风尘女子的形象。她的名字之所以被添加了抹大拉这三个字,是为了将她与新约当中的其他玛利亚区分开。首先有一位伯大尼的玛利亚,然后是耶稣的生母玛利亚,最后才是抹大拉的玛利亚。抹大拉一词确实来自阿拉米语,意思是高塔。她被称作这个名字是因为她来自抹大拉村,他们村里有一座高塔。在整部福音书当中她仅仅在一个关于耶稣公开布道的故事当中出现过,也就是路加福音第8章,当时她与另外两名有名有姓的女性一起出现,一位名叫约亚拿,另一位名叫苏撒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时有人与耶稣一起赶路,而这些女性为他们提供了路费。在福音书叙事当中,这是她唯一一次出现在耶稣的生平里。接下来到了十字架叙事与复活叙事,她确实再次出场。她是十字架下面的观察者之一,也是她率先发现耶稣的坟墓空无一人。因此她显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她是耶稣复活的第一目击者。但是无论是新约福音还是其他福音都没有提到她和耶稣结婚的事情。

这就说到了第六点:她究竟有没有与耶稣成婚?姑且不考虑任何一本福音书都没提到这一点的事实,接下来还有历史问题。耶稣究竟有没有与抹大拉的玛利亚成婚?《达芬奇密码》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这两人不仅结了婚,还生了一个孩子。而这孩子正是法国皇家血统的起源。多年以来,许多学者都出于很能说服人的原因得出推论:耶稣不仅终生独身,而且尤其没有与抹大拉的玛利亚成婚。假设耶稣真的与抹大拉的玛利亚成婚,为什么任何来自古代世界的信息来源都没有提到这一点?不只是新约福音书,还包括新约当中其他作品的作者以及所有福音书的作者。其次,假如抹大拉的玛丽亚真的是耶稣的配偶,为什么耶稣在公开布道的时候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为什么他直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以及死而复生的时候才再度露面?第三,为什么要刻意将她称作抹大拉的玛利亚,从而与其他玛利亚区分开?假设她的真正特殊之处并不在于她来自抹大拉村,而在于她嫁给了耶稣,难道后者不更应该得到提及吗?最后对于历史学家们来说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在于,新约的确提到了耶稣的其他亲属。福音书作者们毫不避讳提及耶稣的其他亲人,提到了他的母亲玛利亚,他的父亲约瑟,提到了他的四位兄弟,其中包括雅各与约西,还提到了他的姐妹,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被提到,唯独没有提到他的妻子?这一点难道毫不重要吗?历史学家由此作出了否定的结论:任何古代文献记录都不能支持耶稣娶了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一说法。

最后我总结一下。《达芬奇密码》当中究竟有几分真几分假?丹.布朗在全书开篇的序言宣称:“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都准确无误。”而我的论点是,他对于文献的描述并非准确无误。如果他承认自己写的是历史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虚构,这个问题还不算太大。他所引用的事实并不是事实,而是他自己的虚构。作为虚构作品,我对于《达芬奇密码》毫无反感,我认为这本书写的非常引人入胜。当然这本书成不了二十一世纪的经典,再过五十年肯定不会有人再读这本书。当然那时候的人们也会像今天一样懒得翻开圣经。但是圣经到时候依然是经典作品。《达芬奇密码》是虚构作品,应该被当成虚构作品来对待,人们不应当通过这本书来学习历史课。不幸的是,有些时候人们确实会用这种方式来学习历史,至少从历史学家的观点来看,这一点很不幸。这种事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我们这些耗费毕生精力研究历史的人恰好认为历史关系重大。在我们当前的政治环境当中显而易见的是,理解历史并且知道历史上真正发生过什么确实事关重大。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现代史:究竟有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十分重要,纳粹大屠杀究竟有没有发生?这十分重要。或许有些历史确实不如其他历史那么重要,但是将历史当成历史总比将小说家口中的“历史”当成历史要好一些。《达芬奇密码》是一部很精彩的小说,但是如果你想了解早期基督教、耶稣、抹大拉的玛利亚以及君士坦丁大帝的历史,实在不该看这本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