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血浴长津湖(上) -- 忘情

共:💬141 🌺99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下竭隅里下竭隅里,可以好好学习一下,脾气爆也不算啥

就在美军改变作战计划的同时,志愿军也根据几天来的作战情况,发现长津湖地区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数个孤立据点里被围美军共3个步兵团、3个炮兵营和1个坦克营,古土里还有1个步兵团,在长津湖地区总兵力近3万人。此外美军在社仓里还有第3步兵师第7团,比战前估计的兵力多了将近一倍。因此九兵团决定对原定作战计划进行修正,贯彻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作战思想,首先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解决新兴里之敌,再转移兵力逐个歼击柳潭里、下碣隅里之敌。并迅速根据新的作战计划调整作战部署,以27军80师、81师围歼新兴里之敌,27军94师为预备队根据战场情况随时加入战斗;20军59师和27军79师对柳潭里之敌、20军58师对下碣隅里之敌分别进行钳制性攻击,以保证新兴里战斗的顺利进行;26军则兼程南下参战。29日14时九兵团将该计划决心上报志愿军总部,并获得批准。

主攻目标首先选择新兴里,主要还是打歼灭战的思想作祟,新兴里与下碣隅里之间只有14公里而且沿途没有险要地形可以用来进行阻击,一旦新兴里美军突围,担心无法阻截其突围,所以先打新兴里就不想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此时,以少数兵力钳制新兴里和柳潭里之敌,集中主力猛攻下碣隅里才是上策,因为新兴里虽与下碣隅里距离较近,但下碣隅里美军力量单薄,自身都还难保,更别说支援新兴里了,所以新兴里之敌已是瓮中之鳖,早晚难逃被歼的命运。下碣隅里是美军在尝尽胡地区的指挥、补给中枢,守备兵力中作战部队还不到3个连,又是最薄弱之点。而夺取了下碣隅里,连柳潭里之敌也将很难全身而退。因此,志愿军没有将下碣隅里作为主攻目标,无疑是长津湖之战最大的失策。

美军漫长的后撤之旅成功的关键就是确保指挥与后勤中枢下碣隅里的安全,下碣隅里,位于长津湖以南,通往南北的公路都从这个不大的小镇里经过,并分出向西的一条支路,形成了公路交通的枢纽。下碣隅里和柳潭里一样,也是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的盆地,只不过柳潭里四周的山岭比较高,而下碣隅里周围则是坡度较为平缓高度较低的丘陵,只有东北方向被称为东丘的一片高度约150米的连绵丘陵,勉强可以作为防御的屏障,而东北侧的1071高地则是俯瞰下碣隅里的制高点。美军陆战1团3营营长托马斯·里奇(Thomas L. Ridge)中校率领该营H连、I连和机炮连的2个排于26日到达下碣隅里,接替陆战7团2营在该地的防务。

27日,陆战7团2营主力从下碣隅里出发前往柳潭里,2营营长兰德福·罗克伍德(Randolph S. D. Lockwood)中校及营部人员、机炮连主力因为车辆不足而滞留在下碣隅里。同一天,陆战1师师部的主要人员以及第10军军部的先遣人员也陆续到达下碣隅里,为在此地开设师、军指挥部作准备。此外,陆战1师第1工兵营和第10军战斗工兵营也正在下碣隅里紧张施工,修护道路,构筑军、师指挥部以及修建飞机跑道。

28日,陆战7团2营营长罗克伍德中校率所部两次沿下碣隅里至柳潭里公路北进,企图增援位于德洞山口的陆战7团2营F连均未奏效。而陆战1团3营沿公里南进企图打通与古土里的联系也未成功,加上I连的侦察分队在下碣隅里西南遭遇志愿军大部队等情况,里奇判断志愿军已对下碣隅里形成了包围,极有可能在当晚发起攻击,因此加强下碣隅里的防御刻不容缓!他一面组织部队加紧进行防御准备,一面请求史密斯师长迅速增派援军。史密斯随即任命里奇为下碣隅里地区守备部队最高指挥,统一指挥下碣隅里地区所有部队。此时在下碣隅里地区的联合国军部队总共有58个单位的3913人,有很多是10人以下的小单位,可以说是建制非常繁杂混乱。

里奇立即召集各单位指挥官根据各单位实力分派了负责防御区域。

整个下碣隅里环形防御阵地配置情况是:3营I连防守西南面,从西面I连位置逆时针向北依次是3营营部连、陆战7团2营机炮连、陆战1师司令部营、陆战队第2航空控制分队、陆战1师汽车运输营、陆战1师勤务营分遣队,

北偏东方向是第11炮兵团H连(装备6门105毫米榴弹炮,主要负责以炮火支援德洞山口的F连),东丘北端是陆战7团反坦克炮连,部署在东丘的部队从北到南依次是陆战1师勤务营、第10军司令部分遣队、陆军第3师第10工兵营D连、第10军第4通信营分遣队,东丘南端和长津江之间是陆战7团机炮连,长津江以南是陆战1师第1战斗工兵营D连(机场修筑人员除外),D连南面是第11炮兵团的D连(装备6门105毫米榴弹炮,主要负责以炮火支援下碣隅里环形阵地),东南面是由3营H连负责防御。

整个环形阵地的重点地区是由3营H连和I连防御的东南、南面及西南2200米正面,这2个连在构筑工事时创造性地将C3炸药装在空罐头盒里作为定向炸药来使用,大大加快了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修筑工事的速度,在整个防线上还堆积了约1000个沙袋来加固工事,在阵地前大量设置了地雷、绊索照明雷、爆炸物和蛇腹铁丝网,这些辅助防御器材与机枪、无后坐力炮以及迫击炮、榴弹炮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由于防御正面较宽,在第一线就展开了2个连的全部6个步兵排,并在2个连的结合部部署了2辆坦克。

里奇还派了2名朝鲜百姓到村外去探听军情,这2人在村外不仅见到了志愿军甚至还与志愿军进行了交谈,再结合空中侦察的情报,里奇估计志愿军会在当晚发起攻击,可是要凭自己手上那点单薄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守住整个防线,便将守备力量的中坚骨干H连和I连部署在最可能遭到攻击的西南和南面,尽管如此防守兵力还是捉襟见肘,这2个连全部配置在防线上,根本没有预备队,而且每个排要负责防御340米正面,远远大于条令规定的200米防御正面。而其他地段就只能依靠勤杂单位和人员来防御了,这些人员都是后方单位,根本不懂得有关战斗要领和战术,例如第4通信营分遣队少尉队长就对作战一窍不通,只好由陆战7团2营机炮连派出1名资深士官来帮他选择阵地。

九兵团将攻击下碣隅里的任务交给了20军58师,该师根据兵团命令从22日起便日夜兼程顶风冒雪翻越东白山,行军途中发现由于军侦察营仅根据三十年代日本军队所绘制的旧地图并未进行实地勘察就报告可以翻越,实际地形已有很大改变,加之大雪封路,根本无法翻越。

58师师长兼政委黄朝天立即将此情况上报,要求推迟一天发起攻击,获得批准。

而在下碣隅里以南配合58师作战的60师仍于27日按时在古土里以西展开,切断了下碣隅里至古土里的公路,并以小部队向真兴里美军进行战斗侦察。

28日凌晨3时,58师终于到达下碣隅里以南上坪里、富盛里,并从东、南、西三面对下碣隅里形成了合围之势。

21时30分,里奇中校下令所有人员进入最高戒备状态,随时准备战斗。

22时30分,美军阵地前的地雷和绊索照明雷不断爆炸,撕破了战前的宁静——志愿军首轮攻击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试探性进攻,旨在发现美军阵地的薄弱之处为随后的大规模主攻创造条件。试探性的进攻刚刚结束,志愿军的迫击炮就开始了持续30分钟之久的火力准备,这是58师克服种种困难,共集中18门82毫米迫击炮和54门60毫米迫击炮,并为每门82毫米和60毫米迫击炮分别准备了90发和120发炮弹,这是整个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方面最强的一次火力准备。

当最后一发炮弹刚刚落地,嘹亮的军号就吹响了,志愿军的主攻开始了!

173团从南、西,172团从东(174团则为预备队)(北?)同时发起攻击。

美军迅速进入阵地,坦克炮、无后座力炮、迫击炮、火箭筒、轻重机枪等一切火器全部开火,在阵地前形成了一片炮火编织的死亡地带,但是志愿军战士们迎着密集的弹雨毫无惧色地冲了上来!

23时30分许,下碣隅里东南面的美军H连阵地被前赴后继的志愿军172团冲开了一个缺口,H连连长克拉利斯·科利(Clarence E. Corley)上尉带着连部的少数人急忙在连部附近就地占领阵地,企图阻止志愿军的突破。

但是志愿军从缺口如潮水般涌入,根本不顾科利上尉那小小的阻击阵地,很快就向纵深冲去。

I连防御的西南面,同样遭到了志愿军的强力攻击,但由于其工事比较坚固,加上I连的3门60毫米迫击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几个小时里就发射了1700发炮弹,左翼排的阵地两次被突破又两次被封闭,I连阵地基本守住了。

从H连阵地突破的一些志愿军甚至一直冲到了村子里的机场,正在连夜施工的陆战第1工兵营D连,急忙仍下施工工具捡起武器迎战。里奇立即组织第10军通信营和战斗工兵营约50人进行反击以堵住突破口,这支小部队的反击,遭到了志愿军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火力的覆盖射击,死伤一片,H连美军第一次反击遂以失利告终。

24时许,下碣隅里已是一片混战,到处是枪声,双方士兵相互交错混杂,已经没有完整的战线,甚至志愿军的子弹都已经飞进了史密斯师长的房间,在墙壁上留下了一排弹孔!里奇再次组织了预备队——格兰迪·米切尔中尉(Grady Mitchell)带领的25名陆战队员,这也是里奇的最后拼凑而成的预备队了——投入反击,总算将冲到纵深的志愿军基本肃清,而米切尔中尉也在战斗中死亡。

美军回忆到:冲进下碣隅里村里后,我志愿军四散在美军帐篷和民居内寻找食物和被服(即使是在子弹横飞的战场上,几天冻饿交迫后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和被服还是具有相当的诱惑),给了美军可乘之机。

29日3时,下碣隅里西面京下里的美军陆战1师坦克营也遭到了志愿军173团的攻击,志愿军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虽然战士们用炸药包、爆破筒炸毁了几辆坦克,但是攻击部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被迫撤出了战斗——美军战史则称在当天京下里战斗中没有损失坦克的记录。志愿军173团同时向下碣隅里机场发起攻击,因美军火力炽烈,攻击受阻于开阔地前。

29日4时,在下碣隅里连续战斗了几个小时后志愿军的攻势有所减弱,H连连长科利集合起全部人员,在迫击炮的掩护下,全力发起反冲击,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才基本恢复了连的防线。这大半夜的激战,美军H连和I连付出了伤亡79人(其中18人阵亡)的代价。

在下碣隅里东面的东丘,志愿军于29日凌晨2时发起攻击。防御东丘的美军是几个部队临时拼凑起来的,主力是陆军第3师第10工兵营D连(由77名美国兵和90名韩国兵组成),D连当晚20时才刚刚进入阵地,很多人连掩体都没有挖好就遭到了攻击,因此在志愿军的攻击下很快就崩溃了,东丘山顶迅速易手,志愿军172团3营副营长吴国祥率9连夺取了制高点1071高地,美军守军残部退守东丘南端的斜面,在坦克掩护下勉强维持了一条脆弱的防线。负责统一指挥东丘作战的海军陆战队一名上尉也在战斗中阵亡,但是他的传令兵波多勒克上士却依旧留在阵地上,用SCR-300便携式电台不断向里奇报告最新战况。

东丘失守后,美军无法立即抽调兵力进行反击,只好利用炮火优势以火力阻滞志愿军的攻势,第11炮兵团第2营D连6门105毫米榴弹炮首先测定志愿军炮兵阵地进行反炮兵压制射击,然后对志愿军后续部队的集结地域进行猛烈炮击。鉴于东丘地区形势紧急,原本负责支援德洞山口的第11炮兵团第3营H连6门105毫米榴弹炮也调转炮口向东丘开火。2个炮兵连前后总共发射了近2000发炮弹,再加上步兵营的81毫米和60毫米迫击炮,在短短几小时里总共倾泻了超过6000发炮弹(81毫米1100发,60毫米3000发)。

拂晓前,172团已控制东丘地区所有高地,吴国祥请示师副政委朱启祥是否向下碣隅里发展进攻,朱启祥见美军炮火异常凶猛,如果部队脱离阵地发起攻击,势必造成巨大伤亡,便指示吴国祥暂时先不要贸然发展进攻,抓紧修筑工事巩固既得阵地。

5时30分,在解除了南面的威胁后,里奇将下碣隅里所有的预备队,包括文书、司机、厨子在内总共315人由副营长雷杰德·迈亚斯(Reginald R. Meyers)少校指挥,全力反击东丘。但是此次反击,在志愿军顽强的抗击下伤亡达170人,依旧未能奏效,东丘还在志愿军的控制下。

在28日夜间,志愿军从南面和东面的东丘都取得了突破,但或是由于通信不畅未能及时投入预备队扩张战果或是由于美军猛烈炮火的密集轰击,没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使下碣隅里的美军得到了喘息,错过了一举攻占下碣隅里的最好机会,殊为可惜。

实际上,28日的夜战,双方都是使出了全力,志愿军方面由于通信不畅,无法将兵力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出现了各自为战互不协同的混战局面。而美军本来就显不足的兵力在战斗中更是进一步被消耗,把最后的预备队都用上了,几乎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美军认为正是迈亚斯指挥的最后预备队的反击,顶住了东丘志愿军的乘胜攻击之势,对于下碣隅里的安危功不可没,所以战后授予迈亚斯最高荣誉国会勋章。

美军对此次战斗中志愿军82毫米迫击炮的准确射击评价甚高,不过对志愿军迫击炮射击只是限制在防线前沿颇感不解,因为在下碣隅里纵深空地上,到处是弹药和燃料,这些可都是最脆弱又是最重要的目标,只要一发炮弹就能摧毁大量的补给物资。美军推测志愿军不对这些目标进行射击,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炮弹数量有限,二是想夺取下碣隅里后能利用这些物资补充自己。

美军深知失去了居高临下可以一览无遗俯瞰下碣隅里的东丘,对于整个下碣隅里环形防御是个巨大威胁,因此29日天亮后便集中力量发起反击。坚守1071高地的9连顽强奋战,打退了美军的多次冲击,全连阵亡超过三分之二,余下的几乎全部带伤。29日一天的激战,坚守东丘各高地的172团各部在失去了与团、师联系,没有任何补给的艰难情况下,虽付出巨大伤亡,但是仍牢牢控制着关键的东丘。

天色才黑,美军夜航飞机便根据陆战1师派出的韩国便衣侦察兵(他们装扮成平民准确查明了志愿军58师集结地点)的报告,几乎是倾巢出动,先对目标区投掷照明弹确认目标,再进行猛烈的覆盖轰炸。这次轰炸给予58师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为夜间总攻而进行的集结行动在严重的空中威胁下被迫终止,使当晚的总攻行动半途夭折,因此下碣隅里得以平静地度过29日夜晚。

由于当晚月光皎洁,美军飞机得已大举出动,据返航的飞行员报告,在下碣隅里周围的志愿军是如此之多,随便投下炸弹都能炸到目标。美方认为正是当晚猛烈的空中打击才使志愿军在上半夜没能发起进攻,下半夜志愿军除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攻势外,都是一些零星的连排规模袭扰。

30日上午,位于后浦以南约3公里的泗水里美军陆战1师第1工程营A连撤回下碣隅里。下午,后浦的美军31团团部和坦克连共约300人和15辆坦克也撤回下碣隅里。加上随霍兹到下碣隅里的那辆坦克,总共有16辆。这些部队和坦克的到来大大增强了下碣隅里的防御力量。

其实真的很可惜,否则就赢定了,更厉害了,可惜宋时轮没这个能力。

通宝推:网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