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郭沫若1920年的《天狗》谈起,说说中国现代化, -- 真离

共:💬3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说鲁迅道鲁迅,鲁迅不是我们大家自以为知道的那个晦涩的鲁迅

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啊。

为什么鲁迅与毛泽东头像能够并列并成为第一次文代会的徽记,其原因在于:一是毛泽东对鲁迅著作的喜爱,二是毛泽东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格的推崇,三是毛泽东对鲁迅“圣人”思想的敬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后,毛泽东不仅为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并题写“鲁迅先生之墓”,而且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联名发表了《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致许广平女士的唁电》《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委员会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电》。

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发表演讲,认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

毛泽东由此还概括了鲁迅“ 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 ”的三个特点,并指出:“综合上述几个特点,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

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毛泽东不仅题写校名、校训,而且还感慨题词。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对鲁迅的评价推向了高峰,即认为“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甚至倡导:“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 。”

这是在夸周总理吗?显然不可能啊。

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毛主席就如此断言呢?要知道,鲁迅可是1936年去世的啊。

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共为鲁迅逝世除了很大的力量啊。

鲁迅葬礼老照片:宋庆龄亲自主持葬礼

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1936年10月19日因病去世。鲁迅先生去世后,当天就移置到万国殡仪馆,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不少喜欢他著作的外国人也来参加了葬礼,当时全国基本上所有的刊物都充满了哀悼鲁迅的文字。

宋庆龄亲自主持鲁迅的葬礼。

从左至右蔡元培、宋庆龄、许广平及7岁的儿子

鲁迅先生出殡,抬棺的有16人,分别是:巴金、黄源、鹿地亘(日)、黎烈文、孟十还、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肖军、靳以、张天翼、胡风。

沙飞摄《鲁迅葬仪》行列在前面的是欧阳山、蒋牧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563943043509572&wfr=spider&for=pc

棺椁到达墓地,盖在棺椁上的是沈钧儒写的“民族魂”锦旗;巴金、宋先生、茅盾、许广平等11人扶灵

这个威风就不说了,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文人,或者国民党左派。

当时的上海是个奇怪的提地方,不仅是中国人的领土,也是西方殖民的地方,充斥了各种复杂的因素,所以,说鲁迅没有认可威胁,靠日本人撑腰当然是错误的。

内山完造当然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也是鲁迅的朋友,但是他也不是日本强力人物,只是对卑躬屈膝的国民党政府才有一定的震慑力吧。

我个人以为,这就是鲁迅的革命,而且毛主席必定懂得这一点,所以毛主席也非常了解上海是个什么东西。

自然,因为如此,毛主席非常理解鲁迅,并且就此对鲁迅评价极高,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就有意的略去了鲁迅的革命家的称号,也是很有意思,我在怀疑,是不是今天的国内教材不再认为鲁迅是革命家啊。

鲁迅一直在走“现实主义批判文学”的路子,郭沫若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坚守者,两人因为对文学的理解不同,创作路子不同,产生一些争论实属正常。若把两人的关系上升到对立面,那就是大错特错。

1936年10月19日晚上,郭沫若听到鲁迅病逝的消息后,顿时肝肠寸断,随后。他怀着悲痛心情写了一篇长诗《民族的杰作——悼念鲁迅先生》,在诗的末尾,郭沫若写到: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

半月后的11月3日,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相聚一起,为鲁迅先生举行悼念活动,郭沫若得知消息后,放下手头工作,匆匆赶到现场,含泪题写了一副挽联: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鲁迅先生去世前4个月,苏联大文豪高尔基(1868年——1936年)先生去世,在郭沫若眼里,已经把鲁迅先生看作是“中国的高尔基”。挽联落款写着“鲁迅先生千古,郭沫若哀挽”字样。

从这些诗歌和挽联能看出,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郭沫若除过深沉的悲痛之外,还把崇高的敬意和人生的无奈寄托其中,就像一名绝顶高手瞬间失去了一位可供学习和竞争的对手一样,心中之痛难以言表。

几天后,郭沫若因为怀念鲁迅,再次陷入悲痛之中,又一次提笔撰写了一副挽联: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这一次郭沫若对鲁迅的评价更高,把鲁迅放到了历史上文化界伟人的地位。在下联高度赞扬了“鲁迅精神”会对爱国青年产生深远影响,并被薪火相传下去。

郭沫若一个月内为鲁迅先生创作了1首长诗,2副对联,放眼整个中国文学史,类似情况并不多见。

《民族的杰作》:

中国文学由鲁迅而开辟出了一个新纪元,中国的近代文艺是以鲁迅为真实意义的开山,这应该是亿万人的共同认识。……鲁迅的战斗精神与年俱进,至死不衰,这尤其是留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榜样。

十一月三日,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团体,在日华学会举行鲁迅追悼大会,有七百余人中日文艺界人士参加,其中亦有冒险赶来的郭沫若。

他敬献的花圈醒目地摆在主席台上。他亲笔书写了挽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鲁迅先生千古 郭沫若拜挽

参会者一个接一个地演说、致辞。他在演说说道:“中国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先生,因为鲁迅先生在国际间的功勋,是孔子没有的,鲁迅先生之死能得着国际间伟大的追悼,这在中国是空前的一个人。”

“呜呼鲁迅鲁迅鲁迅,鲁迅之前,既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呜呼鲁迅,鲁迅鲁迅!”他的演说中,赢得了一次次的热烈掌声。

东京鲁迅追悼会

郭沫若谓鲁迅之死

是世界的损失

尤其在大众被压迫时

更值得我们哀痛纪念

【东京通讯】东流文艺社、质文社、中华戏剧学会、文海文艺社、中华美术会、中华留日世界语学会等团体联合发起之鲁迅追悼会,经一星期之努力筹备,已于四日午后在日华学会举行,虽非假期休息日,而参加者仍非常踊跃。日方到会者有著名文学家佐藤春夫氏及改造、同盟、时事新报等记者多人,我国文豪郭沫若以及留东学术团体三十三个及个人到会者总数共计七百余人,大会于隆重肃穆中举行。兹将郭沫若讲演词志次:

今天在国外纪念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是最悲痛的一件事。我和鲁迅先生未曾见过一面,但对他个人了解却是很深。刚才佐藤先生说,他是鲁迅先生的弟子,未免太客气了,以佐藤先生那样有地位的作家,也说是鲁迅先生的弟子,那么我应该是弟子的弟子了。现在我是以徒孙的资格来参加追悼会。

鲁迅先生的死,就是刚才佐藤先生所说的,不但是中国的损失,东方的损失,而且是世界的损失!他的死是很值得哀痛的,尤其是死在大众被压迫的时候。但是鲁迅先生永远不死!他的死,在我们是损失,在他是光荣的!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无比的光荣!现在国内有无数的劳苦大众,无数的青年空前地哀悼着他,同时在国外也有许多作家哀悼着他,像今天佐藤先生这样悲痛地来哀悼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没有的。

中国有句俗话说:三代以下无一人。——所谓三代就是夏殷周。——现在只有鲁迅先生一人当得起。

夏殷周以后的伟大的人物,只有鲁迅先生一个人!为什么他值得我们这样敬仰,就是刚才一位朋友报告过的,他在思想、文学、生活里面,都有一贯的不妥协的精神!现在他虽死了,但他的精神,他的一贯的不屈服的彻底的精神,是永没有死!

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这种精神。鲁迅先生死了,但是我们有很多青年。每个青年都须得准备做第二鲁迅!

从前在中国最伟大的是孔子,他死后,有人曾经这样哀悼他:“呜呼孔子,孔子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又无孔子。呜呼孔子,孔子孔子。”这几句话,我们中国人认为孔子是最伟大,从夏殷周三代后最伟大的人物。但是我们不同!我们希望后人生出许多的鲁迅先生。现在,我把这哀悼的话改为:“呜呼鲁迅,鲁迅鲁迅,鲁迅以前,无一鲁迅!鲁迅以后,无数鲁迅。呜呼鲁迅,鲁迅鲁迅!”(六日)

这篇近千字的通讯稿,是特约记者于1936年11月6日自日本东京发回北平《世界日报》社的,10日后由该报刊发出来。据此报道可知,1936年11月4日下午,在日本东京举办了隆重肃穆、颇具规模的鲁迅追悼会,出席者众多,日方以佐藤春夫为代表,中方则以郭沫若为代表。

点看全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