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汉匈征战史 (下) -- 克明峻德

共:💬19 🌺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四章 败绩 第五节 阶段小结

后元二年(公元前八十七年),汉武帝刘彻驾崩,于是,汉匈征战史上第二阶段---武帝征匈奴之战---宣告结束。这一时期自武帝元光二年马邑伏击匈奴起,至征和三年李广利败降为止,长达四十四年。此漫长过程,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至元狩四年漠北之战止为前期,其后为后期。前期战事已分述于”反击”各节中,现将武帝后期战事作简要评论。

  自武帝前期二十余年对匈奴狂风骤雨般猛烈打击后,双方由于人员马匹及物资之伤亡损耗,均已濒精疲力竭之境。于是双方均休养生息,重整武备。然而对汉而言,征讨匈奴只是其整个对外扩张计划的一部分,于是,在匈奴无力南下期间,汉人战事依然不断:元鼎五年秋(公元前112年,漠北之战后第八年),汉军南下征讨南越,历时一年平之。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平南越后第三年),汉军东征朝鲜,历时一年平之。

  另外,汉人自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马邑之战前年)起,便持续对西南用兵,直至南越平定后,尽有西南夷之地。

  此间对匈奴虽无大战事,但汉对河西地之充实却片刻未停,更因此数次对西域用兵。

  总之,从现在看来,汉自武帝即位对匈奴开战后,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便从未停止过。然而不幸的是,即使有文,景二世所积累的巨大财富,对于如此大密度,高强度的持续作战,汉人仍无力坚持近半个世纪。事实上,汉军精锐,在最初的近二十年中便大半战死在对匈奴的战事中,此后又由于持续不断地向四方用兵,致使汉兵青黄不接的现象颇为严重。为弥补这一差距,后期武帝多征发罪人为兵,而这又进一步导致了汉军战斗力的下降。

  此外,在前期的近二十年战事中,汉军马匹死伤殆尽,而汉北击匈奴,最急需者即为马匹。于是汉急于与匈奴争夺西域之控制权。但正因此战略,不仅使兵力有不集中之嫌,且通西域之漫长作战线,常暴露于匈奴之下。此后李广利之败绩,便多半源于此。

  也许汉人自己不愿承认,但事实是自霍去病死后,终武帝之世,汉人再无良将。此间原因颇多,但作为后期汉军主帅,李广利的战绩实在无法令人满意:天汉二年夏首次击匈奴,先胜后败,三万汉军几全军覆没。

  天汉四年春二次击匈奴,十三万汉军无功而还。

  征和三年春三次击匈奴,七万汉军败降匈奴。

  后期汉军三次出塞,竟无一胜绩。作为统帅,李广利本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近十万汉军的阵亡,是否全归于李广利一人呢?不然。首先我们要看到,此阶段汉军之编成,已无法与前期相比。此时汉因马少,已无力再组成大骑兵集团,而以步骑混合,更多的时候是步多骑少;更因兵源枯竭而招募罪人为兵,战斗力自然无法与卫青霍去病时之汉家精骑相比。另外李广利之败降,武帝实应负主要责任:一其不应在此役中,马通未与李广利会师即转兵西向天山,以致决战中兵力分散;二其不应在李广利出征其间,以其妻巫蛊之事而下狱拘之,从而导致军心涣散,最后降于匈奴。

  而令一方面,匈奴的日子也不好过。表面看来,此阶段匈奴一扫前期对汉军之颓势,三站三胜,消灭汉军近十万,更获汉多名贵族,可谓战绩辉煌。是故战后匈奴单于志得意满,以”天子”自尊(匈奴称”胡者天之骄子”)。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此阶段战事结束后,匈奴的处境不仅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反而有越来越恶化的趋势:漠北之战后匈奴远遁,居于漠北苦寒之地以避汉军,尔后数年大风雪,匈奴人民牲畜冻饿死者无数,国势益弱。故而此时对匈奴而言,重要的是尽快重夺气候温暖水草丰美之地,否则久居漠北惟有死路一条。于是,匈奴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为南下重夺河西,河南地;二为向西控制西域。但,此间汉军三次北征虽均大败而归,战场仍在匈奴之地,战略上仍是汉军主动而匈奴被动---汉军败,并不伤其根本;匈奴败,则有灭族之祸。事实上,匈奴不仅败不起,也胜不起---三次汉军皆败,而匈奴仍无力南下,皆因三次大战,匈奴虽胜,亦是惨胜,损失不在小。南下不成,匈奴惟有向西。而在与汉争夺西域之斗争中,匈奴亦落在下风:先是赵破奴攻破楼兰姑师;随后又有李广利攻破大宛;接着成娩又击破车师,西域诸国,尽为汉军威所震,皆遣子弟入质于汉以表臣服。

  由是观之,此阶段匈奴虽有大胜,但只是局部战场内战术性之胜利,在整体战略上仍为汉步步所逼,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远徙漠北后长期性之后遗症,正一点点显露出来。另外,匈奴自伊稚斜单于死后,继任者皆短命,他们在16年内先后更换了5位单于,其中乌维单于与乌师卢单于在位三年, 呴犁湖单于在位不到半年, 且鞮侯单于在位也仅为二年。权利中心如此频繁地更替,必然导致匈奴贵族内部矛盾激化,争权斗争升级。匈奴内乱的征兆,已然显露。

  当站在后世的角度,以一种全景式的大视角俯瞰历史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感觉,过去的双方是多么短视而且愚蠢。武帝后期,汉匈两国实已濒精疲力竭之境,却仍在毫无目的地相互征讨。以前我们常常将其归结为武帝的好大喜功不计人民死伤,然而当我们深入其中并且摆脱今人超脱的角度以揣摩当时双方的心态,便可理解他们的苦衷。对匈奴,汉人始终有一种潜在的恐惧。自高帝以降,汉人便无时无刻不感到来自北方的压力,到武帝之世,这种恐惧便与仇恨,蔑视参杂在一起迸发出来,化作汉人对匈奴无歇止的征讨。就当时来说,匈奴远遁,但汉人始终担心有一天匈奴会在远方恢复实力,然后再次南侵,于是汉人向西北发展进逼匈奴的脚步,片刻不敢松懈。至于西域后,汉匈双方又一次无可避免地碰撞在一起。匈奴为其生存空间而来,而汉欲全歼之而后快,也许双方都感到些许的力不从心,但他们也知道,这场战争不能停止,也无法停止,哪一方先倒下,等待他的便是亡国灭族之祸。于是,武帝后期之征战以起。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汉匈征战史上汉人最强硬的君主,和他所建立的那个时代,一齐消逝了。而汉匈间之征战并未停止,并且随着汉人新任君王昭帝的即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