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汉匈征战史 (上) -- 克明峻德

共:💬13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二章 反击 第二节 伏击马邑

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匈奴遣使,请求和亲。在是否和亲的问题上,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行(官名)王恢为燕人,并数为边吏,熟悉胡事,他认为和亲仅能维持数年边境的安宁,匈奴每次无不旋即背约入侵,因此不如举兵击之。同时,御史大夫韩安国却以为与匈奴千里而战,难以获利。且匈奴迁徙不定,难得而制,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而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匈奴以全制其弊,势必危殆;因此不如和亲。此时朝臣也多附韩安国之议,于是与匈奴再次和亲。

  然而就在两年后,情况有了变化。元光二年,有个马邑人聂壹,经由王恢向武帝提议说,与匈奴初和亲,匈奴必无防备,若伏兵袭击,必能破之。武帝此时正欲谋一劳永逸之计以制匈奴,闻此,遂采纳王恢之谋,决定诱击匈奴于马邑。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大规模之反击战,由此展开。

  是年六月,汉武帝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并统辖诸将;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总计征发车骑官兵三十余万。其作战部署如下:共五路大军,以韩,李,公孙三将分别埋伏于马邑旁句注山之中,王恢李息则伏军于代以截击匈奴辎重及追击为任务。

  准备完毕后,武帝使聂壹为间,亡入匈奴以诱之。

  到匈奴后, 聂壹对匈奴佯说他能杀了马邑令丞来投降,如此那里得财宝就全归单于您了。匈奴贪图马邑财物,于是相信了他的话。接着聂壹把一名死囚的头悬挂在马邑城头,对单于使者说马邑长吏已死,可以来了。他又叫人把牛羊马都放到野外作为诱饵。

  另一边,匈奴不想有诈,于是军臣单于自将十余万骑南下,入武州塞(今左云县),但在离马邑还有百余里时,看见牛羊遍野,却无人放牧,于是以为有诈,停止前进。不巧当时正有雁门尉史在巡视,被匈奴所捕获。本来匈奴准备杀了他,没想到这个尉史为了活命,竟然将汉兵在马邑埋伏的情况统统告诉了匈奴。匈奴闻言大惊,马上引兵北还,等到汉军得知情况后再追,却也来不及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全军而退,远遁塞北。

  是役,汉军由于泄谋无功。从此,匈奴乃屡犯塞寇边。于是,汉匈以后四十余年之功战以起。

  汉匈之间大规模战争实无可避免,但以伏击马邑这种方式开端,却是偶然。此役可谓缘起于马邑人聂壹。 聂壹者,史记中又记为聂翁壹。翁,即老者之意。 聂翁壹自献计于武帝,并在其后甘冒绝大风险,孤身亡入匈奴,此种胆略见识,实在令后人钦佩不已。由此也可见,当时汉人对匈奴,已是忍无可忍,特别是当时北部边民,对反击匈奴之战,极为踊跃。汉武帝随后发动持续的大规模之反击,可谓顺应民意矣。

  但在此种踊跃之情况下,汉军竟无功而返,究其原因,武帝本人要负绝大责任。 聂壹所献之计本来绝好,若能成功,则能予匈奴以绝大之打击,其功效不在随后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塞也。但武帝在策划上却出了漏洞。因马邑伏击,乃属于最高绝密之事,却让雁门郡部署得知。若一定要雁门郡配合作战,则不应派遣尉史等人巡边;既遣矣,则应嘱其见敌即逃,以免为所捕获。只因一尉史的被俘,而使马邑伏击大计无功,令后人不禁扼腕叹息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