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共:💬197 🌺2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四---初啼(4.对峙)

荥阳、成皋一带,成了楚汉相争第二阶段双方争夺的焦点,其间城池几经易手,战况相当惨烈。由荥阳直到成皋,地形复杂而又险要,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成皋一旦得手,韩地至函谷关一路就基本上畅通无阻了,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攻秦或者秦出关攻打中原,都是通过这条路线行军的。而秦在敖临水建有大粮仓,是为敖仓,成为刘邦汉军在战争中的后勤供应的关键点,项羽要西进入关攻占刘邦的根据地,首先就要打下荥阳和成皋。刘邦一旦坚持不住,就势必要退回关中,那么项羽联合诸侯攻打关中的一幕将重演,这次恐怕就不会再有什么鸿门宴了。双方的焦点都集中到荥阳,长期的对峙局面形成了。

初期的局面对于刘邦极为不利。彭城惨败后汉军死伤惨重,盟军纷纷弃刘邦而就项羽,汉军的实力受到严重的削弱。北方赵国和项羽结盟,严重威胁刘邦的侧翼,而魏王豹的倒戈让本来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刘邦面临着被楚军联盟抄后路的威胁,于是刘邦一面让铁嘴郦食其游说魏王豹,以万户侯诱之,魏王豹断然拒绝刘邦的提议,理由是“汉王嫚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吾不忍复见也”。刘邦的散漫和不拘小节让旧贵族感到无法容忍,也让许多慕名而来的贤俊感到无所适从,英布被龙且打败逃奔刘邦处,刘邦靠在床边一边洗脚一边漫不经心的接见他,英布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羞愤不已差点自杀;一代名儒叔孙通在刘邦面前连儒服儒冠都不敢穿戴,只能按照楚地的风俗穿短衣才敢见刘邦,类似的例子真是举不枚举,但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心甘情愿服从刘邦的差遣,为刘邦打败项羽竭尽所能,何也?盖刘邦的人格魅力让他能轻而易举的驾驭群臣,即使有小节上的亏欠,一般也不影响大局。一个人能把三教九流性格出身迥异的人材们聚集在自己周围,并任其发挥,刘邦以前也有之,比如信陵孟尝,但他们的出身是王室贵胄,权势倾天下,具有天生的号召力,加上不吝钱财和一点点的礼贤下士,就足以让众人肝脑涂地了,刘邦跟他们相比先天不足,既无权又无财,却做到群咸毕至少长咸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人。

特别之人必有其独特之处,究竟刘邦凭籍什么让英雄豪杰俯首帖耳呢?让我们回朔到刘邦成长之初,从他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做一点推究。史迁记载刘邦的出身受当时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思想的局限,带有一部分玄幻的色彩,这方面不及絮述。从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刘邦生在一个家境中等的农民家庭,从刘氏的起源中可以得知,刘氏之祖为辅佐晋文公称霸的范武子士会,士会曾居于秦国,留在秦国的士会后代恢复了祖姓——刘,成为陕西刘氏的发源地,战国时期陕西刘氏一部分人迁移到江苏河南一带,而到达江苏沛县的就是刘邦的先祖,不过这都是陈年旧事了,祖上的荣光到刘邦这一代已经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刘邦在家里排行老三,古人以伯、仲、季来为家中的孩子排序,也就是老大老二老三的意思,所以说刘邦的名字就是刘三,也叫刘季,严格来说这也不算名字,史迁在写这一段时好歹给刘邦留点脸面,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而没有提到名纬,这是由于当时去古未远,早期一般百姓均无名无姓,后来随着周公分封诸侯,开始有了以属国或地名为姓的传统,但一般人还是没有名字的,只有贵胄可以经周天子赐名,是身份的象征。与之类似的是明治前的日本,当时的日本普通民众都是无名无姓,直到明治政府统计户籍的时候才纷纷胡乱取姓名。这样看来,刘邦的家庭背景从他的姓名中就可以推究出来了。

刘邦从小就不是父母眼中的宠儿,除大兄伯早早夭亡之外,在治家方面父母最看重刘仲,而幼儿刘交最受父母宠爱,刘邦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直到登基与父亲及群臣宴饮的时候,还当面问太公,“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虽然是半开玩笑的性质,但终究是刘邦心中抹不去的一道印记。一个受家庭忽视的孩子会产生很强烈的逆反心理,渴望受到父母的关注,因此常常会做出一些破坏性或者标新立异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目光。刘邦长期一直不从事劳作,游手好闲,可以认为是逆反心态的具体反映。而父母对孩子关注较少,对其行为缺乏要求和控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少,会导致孩子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不顺从、易发怒,而且自尊心水平较低,很少为他人考虑。刘邦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幸运的是没有因为缺乏关注而变得自闭和自卑,《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参考刘邦在封侯的过程中非常不情愿给予早年有隙的雍齿公平的待遇,以及由于丰地的百姓曾经支持过雍齿,就不愿意给予丰地免除赋税的优惠政策等作为来看,刘邦性格中也有睚眦必报的阴暗面,如此矛盾的两面共存于刘邦一身,反复不定,令人难以捉摸,或许这就是刘邦被后人认定是惯于玩弄权谋之人的原因吧,权谋之说固然能反映刘邦的手段了得,但无法解释为何不同层次的豪杰之士都愿意为刘邦效死力,如果仅仅是基于权益,说服力恐怕不够。事实上刘邦身上有很强的江湖习气,讲义气,肯担责任,为人不拘小节但交游广阔,这些都是刘邦的优点,也使刘邦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踏上光辉道路的第一步。萧何、曹参在撺掇沛令反秦的过程中,力推刘邦主持大局,有人说是萧、曹二人害怕承担责任,希望能留一条后路,这种说法恐怕有点一厢情愿了,以秦王朝的严刑苛法,萧曹二人只要参与叛乱就决不会独善其身,刘邦后来说萧何举家几十口都跟随刘邦造反,这也证明萧何等人参与起义,决不是以投机作为首义的,同样他们推举刘邦为首也是真心服赝刘邦,认为刘邦能带领他们创出一片新天地。刘邦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刘邦带领这些下层人民南征北战,一帮屠夫车夫能在战争中脱颖而出,建功立业,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真真实实的战功,可见刘邦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将别人认为的凡夫俗子的内在潜力完全得以释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发挥惊人的能量。这点是刘邦独有的能力,他看人相当有眼光,一旦看准就毫不犹豫地委以重任;他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张白纸,刘邦属于不学有术的典型,他善于吸收别人正确的意见,并根据别人的意见随时修正自身的失误与不足,许多有抱负的豪杰志士能通过刘邦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追求,刘邦自然成为众人心目中的明主,汉军的势力日益壮大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刘邦小毛病很多,贪财好色、不修边幅,待人处事率性而为不顾别人感受,但这些人格上的缺陷虽然让一些有政治洁癖的人感到为难,但也拉近了他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相比而言,项羽虽然有仁慈的一面,但好走极端令人不敢接近,刘邦的缺陷却让他更具有乡土气息,空闲下来刘邦还能和手下群臣开开玩笑,这种气氛在项羽的阵营中是看不到的。刘邦容易记仇,但也懂得宽恕,相反项羽一旦对某人有了成见,那此人基本上在楚营就没有立足之地了。长此以往,项羽渐渐形单影孤,刘邦却得道多助,胜利的天平在人格魅力这方面就倾向于刘邦阵营了。

郦食其说降魏王豹失败,刘邦决心尽快武力征服之,封韩信为左丞相,率曹参、灌婴一起击魏。三人出发未久郦食其回来了,刘邦问郦生魏王军队的将领构成情况,郦生具言之,为柏直、冯敬、项它,刘邦一听就说这三个人都不是韩信等三人的对手,这场战役赢定了。前面说过刘邦看人的眼光颇准,曹参灌婴自不必说了,韩信加入刘邦阵营未久,刘邦如此倚重他是否有根据呢?我认为是有的,韩信在定三秦过程中的作用决不仅仅是一个汉中定策而已,在实际战争中,韩信一定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替刘邦迅速平定三秦之地贡献良多。这方面在史记和汉书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在刘向的《新序》中却能找到补充史记汉书的佐证。《新序》、《说苑》虽然不是史书,但两书所录之汉人汉事,在刘向看来皆有教训的意义。《新序》卷二中有“秦不用叔孙通,项王不用陈平、韩信,而皆灭”的评述,卷十中有刘邦由汉中平定三秦的全经过,以”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收尾。刘向是刘邦么弟刘交之孙,其祖在韩信被贬之后被封于韩信之故地而称为楚王,彼在《九叹》的《愍命》中又说,“韩信蒙于介胄兮,行夫将而攻城”,由此可以看出他有所谓“历史的良心”,他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迁所叙之简漏,可信度较高。韩信在定三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置疑,也让刘邦放心让其自由发挥。在彭城之战中,韩信究竟扮演何种角色,也是史书中一个遗漏之处。根据相关的记载,明确没有跟随刘邦东进的只有萧何,吕泽将兵居下邑,似乎实力未受到损失,应该也未参加彭城一战,而是作为留守之用。看来韩信、张良、陈平等人应该都跟随刘邦到达彭城,但同样这些人,在刘邦进咸阳的时候能够力谏他保持警惕,为何在彭城就集体性失语了呢?而且在项羽的进军途中,在彭城外围没有受到汉军的些许阻挠,这种部署上的严重失误也相当令人不解。在这段时期,汉营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众人同刘邦一样被轻而易举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还是众人力谏刘邦而未获刘邦的重视,恐怕是后人再也无法了解的内幕了。

刘邦逃回荥阳后不久,“韩信亦收兵与汉王会,兵复大振”,韩信在第一时间给予刘邦决定性的支持,这也说明韩信具备在混乱当中保持相当地冷静和高超的军事素养,以及应付非常事件的不凡能力。韩信虽然被拜为大将,但对秦汉时期军队架构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大将军在大多数时期都是一种虚职,只有在具体的战役中,不同的将军才能被赋予兵符和独立带兵的职能。韩信没有被赋予统率全军的职能,能在混乱中全身而退并保持较少的损失,也可以说相当天才了。正是由于韩信一贯的表现,刘邦放心的授予其左丞相的职位,率领资历比自己老的多的曹参灌婴进击魏国。韩信不负刘邦的重托,一个月不到就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史载:

魏王盛兵蒲膎,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灿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

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最大的战略目标,这是韩信用兵的一贯原则,也是他在今后的军事生涯中的基本思路。韩信在汉军中的威信逐渐建立起来。在这段期间,韩信为刘邦在荥阳与项羽对峙屡次提供兵源补充,“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虽然战局呈焦灼状,形势还是楚军占优。韩信在此刻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正是这个建议改变了楚汉相争的格局,也让韩信登上人生的最高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