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潜伏於巴基斯坦深山里的宾拉登:台湾朋友写的,挺搞笑的 -- 大红罗卜

共:💬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潜伏於巴基斯坦深山里的宾拉登:台湾朋友写的,挺搞笑的

潜伏於巴基斯坦深山里的宾拉登: 美国抓不到他 巴基斯坦亦不愿去骚扰他

作者: Danny R , Sep 13,2005,09:39 http://www.wforum.com/wmf/posts/1115078445.html

2005.09.13  中国时报

潜伏於巴基斯坦深山里的宾拉登

林博文

宾拉登过去三年九个月一直住在邻近阿富汗的巴基斯坦山区里,日子过得很好、很安全,死忠的帕什图(Pashtun)部落严密保护他。美国谍报人员只知道宾拉登隐匿在巴基斯坦境内巴拉奇纳和瓦齐斯坦一带的崇山峻岭中,但抓不到他,因巴基斯坦总统穆夏拉夫和所有的政军特组织都不敢亦不愿去骚扰宾拉登,更遑论去抓他。假如没有巴基斯坦的帮忙,单凭美国的武力和能耐,永远也抓不到宾拉登。

四年前九一一事件後,宾拉登和他的亲信都在兴都库什山脉的托拉波拉(Tora Bora)山区或在加拉拉巴德市里。二○○一年十一月十日,美军已开始大举轰炸巴阿边界山区,那天下午宾拉登在加拉拉巴德回教研究中心向数千人发表激烈的反美演说,与会领袖矢志教训美国,就像当年他们教训入侵阿富汗的俄国人一样。演讲结束後,宾拉登向他们发放「红包」,大头目拿一万美金,小头目得三百。美国中央情报局亦向阿富汗山区部落送红包,数目更大,一个大头目可以拿到数十万美元。差别在於拿中情局红包的头目几乎皆是「手拿美国钱,心向宾拉登」,难怪美国追剿宾拉登,老是慢半拍。

二○○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上,宾拉登和他的参谋本部在六十名武装卫士的保护下离开加拉拉巴德,前往托拉波拉山区,宾拉登和亲信搭乘一辆订做的白色丰田 Corolla。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去,这是当革命领袖的起码要素,其时托拉波拉饱受美机轰炸,一颗颗重达一万五千磅的「杀伤炸弹」(daisy cutter)猛炸托拉波拉山洞。基地组织的高干和战士显得有点惊慌,事後一名美国特工说,在弹如雨落期间,唯有四十四岁的宾拉登镇定沉着,对卡达的未来充满信心,大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气概。美国特工又说,宾拉登经常在山洞里一面嚼食橄榄、喝薄荷茶,一面聆听爆炸声。

廿多年前阿富汗反苏战士和美国中情局联手对抗苏联军队,把托拉波拉建设成一个超大型的高山堡垒区,里面充斥了无数迷宫式的山洞和坑道,这些山洞和坑道拥有独立发电机、良好的通风系统。当年越共在越战时代构筑的坑道,使美军闻之丧胆,越共坑道是设在丛林和沼泽地区,阿富汗伊斯兰圣战击战士的山洞与地道则盘绕在层峦叠嶂里,工程更为艰钜。二十多年前,宾拉登从沙乌地阿拉伯投奔到阿富汗抗俄,一腔热血,经常在烈日下及寒风中亲自开中情局赠送的推土机挖山洞。万万没想到的是,中情局出钱构筑的山洞与地道,廿多年後竟变成基地组织反美的大本营。

宾拉登九年前带他的四个妻子和廿多个孩子到加拉拉巴德郊外投靠父执辈卡利斯,後来卡利斯叫他上山打击,宾拉登把家人和亲信安置在托拉波拉的山洞,同时把密拉瓦山区当作基地战士的训练与後勤基地兼指挥中心。基地组织把托拉波拉和密拉瓦山洞,加以充实巩固和现代化,并强化电子设备。对宾拉登而言,托拉波拉等於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已非常习惯高山生活。但在美机猛烈轰炸之下,托拉波拉越来越危险,宾拉登及其亲信极可能变成瓮中之鳖或被炸死,他们决定迁地为良。二 ○○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深夜,宾拉登一行在大雪中骑马离开托拉波拉,向巴基斯坦行进。

中情局特工透露,宾拉登撤离托拉波拉前,美军失掉了一次捉拿宾拉登的大好机会,统率四千美国海陆战队的马提士将请求顶头上司、中央指挥部指挥官法兰克上将许他带兵进入托拉波拉围剿宾拉登,却遭拒绝。法兰克认为宾拉登已不在托拉波拉,去年十月十九日大选前两个礼拜,喜吹牛而能力平庸的法兰克犹在《纽约时报》强辩宾拉登那时已离开托拉波拉。布希政府事後在一项检讨反恐战的机密会报中下结论说:二○○一年十二月中央指挥部拒绝派兵进入托拉波拉山区搜捕宾拉登,乃是反恐战中最严重的一次失误。

托拉波拉虽有许多坚固山洞,但已被美军炸得所剩无几,而且宾拉登在山区的活动围有限,方圆不过数十英;但在巴基斯坦山区,宾拉登可以在四万平方英内流窜,安全多了。靠兵变起家的巴基斯坦强人总统穆夏拉夫当然晓得宾拉登躲在何处,他不敢亦不愿告诉美国(他过去一直骗布希说宾拉登已死),如果他出卖宾拉登,他肯定会被巴基斯坦的狂热分子干掉。穆夏拉夫知道布希已被伊战弄得焦头烂额,捉拿宾拉登已不再是当务之急,他自己也乐得让宾拉登继续在「云深不知处」的高山里「替天行道」。

(本专栏每周二刊出)

友善列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