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82):文明 -- 语迟

共:💬25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82):文明

  这是(82)与(85)合并的贴,有改动。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贾母新丧,这个时候当儿子的是不能坐在椅子上睡在床上的,只能地上铺一张席子来起居,贾政正在居丧,席地而坐,江南甄宝玉前来拜谒。甄宝玉虽然是晚辈,但是客人身份,甄宝玉就有一张椅子坐,与世翁攀谈,接着就来麻烦了,贾宝玉来了。

  这个时候贾政席地而坐,甄宝玉坐在椅子上,贾宝玉站着,因为贾政坐着,贾宝玉作为儿子是必须站着的,让坐才能坐,但是贾政席地而坐,贾宝玉无论如何也没道理坐了,坐椅子当然不行——父亲坐在地上儿子怎么能坐椅子呢?假如贾宝玉也来坐席子——那是代表父母新丧的意思,更扯淡,所以贾宝玉只能站着,但是甄宝玉是坐着的,两个宝玉同辈人要攀谈应对,一个坐着一个站着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贾宝玉此时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贾政一看,赶紧找个借口出去了,这样贾宝玉就可以坐下来了。

  五经之一的《礼》是孔子圈定的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乃至经世治国,处理大大小小的所有事物,不学礼的话,就没有依据来处理这些事情,没有一个标准来作为参照,这样办起事情来就会混乱不堪,所谓没有章法。

  《礼》有三部,叫做《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是讲官制的,说的是政治制度,譬如今天国家主席对人大负责,国务院对谁负责,国务院内设发改委,教育部,农业部等等,省下面是市,市下面是县诸如此类,《周礼》记录的就是西周的官制以及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政治制度,所以又叫做《周官经》。这个书是什么时候谁写的说法不一,不用管这些没用的事。

  《仪礼》又称《士礼》,这是周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好比今天的不准随地吐谈、市民文明公约之类的,这部书孔子最为看重,所以把它称为《礼经》。

  《礼记》是孔子弟子学习《仪礼》的心得体会,学习笔记。系统地解释为什么要搞这个礼?人的行为规范为什么应该如此而不是其他的别的一套等等。 譬如《礼记·丧服四制第四十九》中说,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分别)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夫礼...取之阴阳也。...

  这是说这个礼从哪里来的呢?是天地运行,四季交替这个客观现象中的规律,中国人把它搬过来作为人的行为规范。每个季节都不会持续时间很长,没有说一热起来就热个二三十年的,所以人类办事也应该有节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一竿子捅到底,要懂得变,这是天地之道。所以礼取之阴阳,就是凡事要有度,不能过分。如笑不露齿,不能过分地笑,这都是礼仪。

  三礼中《仪礼》是最难读的,到韩愈的时候,老头已经喊难读了。这是因为原著力求准确的缘故。哲学著作为什么难读,就是因为行文要求十分严格,尽量不让产生误解,这样反而会产生阅读的困难。《三礼》篇幅庞大,但是有一篇核心,纲领性的文件,谈礼教最基本原则的,这一篇倒不是很难读,这就是《仪礼·丧服第十一》, 这一篇通过对丧服的严格规定,来表达社会伦理的基本规范,这样来确定中国社会秩序最基本的根基,譬如子为父要穿什么丧服,妻为夫穿什么,孙为祖父母穿什么,乃至儿子女婿为继母穿什么等等1千多字。

  我们中国人有“五服”的说法,就是宗室亲属在五服以内的,算是自家人,近亲,五服以外的,就是远亲,拐弯亲戚,等同旁人了,这个“五服”就是从《仪礼·丧服》来的。

  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称为“斩榱(音催)”,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妻为夫,都要穿“斩榱”。

  轻一等的,比如非长孙的其他孙子孙女(未出嫁)为祖父母穿的丧服,就叫做“齐榱”,再轻一等的,比如侄子为堂叔伯穿的丧服叫做“大功”,接着是“小功”、“缌(音思)麻”。

  所谓“五服”就是:

  斩榱

  齐榱

  大功

  小功

  缌麻

  这五种丧服制作方法及样式有差别,譬如“斩榱”是制作最粗糙的,根本谈不上缝纫,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就是拿一块刚能叫做“布”的布,随便那么一剪裁,一“斩”,能套到身上掉不下来完事,表示亲人去世带来的巨大痛苦,哪里还有心情来修饰?轻一等的比如孙子给祖父母服丧,就要稍微有那么一点修饰,孝帽上来一个红棉球等等。

  如此根据丧服的质料和服丧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仪礼·丧服》提供的这样一个标准,非常非常的重要,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中国小到家庭伦理,大到国家制度,其根本就在这里。中国到现在还是“宗法社会”,我们中国自古到现在都是家国不分,就是国家也按照家族的模式来管理经营,中央集权就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而中央集权这个制度的哲学基础就在《仪礼·丧服》篇中。

  什么是文明?文明在这里产生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文明就是秩序。秩序是分别人类种群与动物类种群的标志。而这个人类社会的秩序仅仅在中国才拥有完整合理的体系,有基础,有延伸,有使用。而在中国以外,这个秩序是残缺的。因为国外的社会秩序没有基础,所以必然残缺,显得不伦不类。国外家庭没有五服的概念,这绝不是小事,没有这个东西,社会秩序就没有基础,严格来说,就不属于标准的人类社会。所以不要以为西方是文明的,社会秩序没有基础,所以西方社会从根本上来讲是混乱无秩序的,他们的社会伦理体系十分浅陋脆弱,与标准的人类社会相差甚远。

  我们中国人是世界公认的自律最强的民族,最守纪律的民族,最坚持为人原则的民族,譬如仅仅一个酗酒的问题,中国人虽然喝酒很多,中国却从来没有发生过象俄罗斯那样的酗酒的社会问题,虽然中国历代也有禁酒,但都是为了节约,避免浪费粮食。这就是文明。这与中国传统的礼教息息相关。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恩格斯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原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并不是《仪礼·丧服》这个原则搞出来以后,中国人才有这个宗法的观念,而是这个观念有了以后,《仪礼·丧服》给作出了精确的抽象,中国人一看,合适,合理,用起来不别扭,看着顺眼,所以又因为这样的一种抽象与教育,强化了先天而存在的中国人的宗法观念,传统礼教的影响才这么深远,一直到现在。

  西方侵略的最根本的原因,侵略理论的根源,与基督教的传教活动有关。

  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有一个区别,就是前两者的传教活动是主动的,主动去没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地方宣传教义,这种传教活动有强制性。圣经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就必得救。”耶稣本来是亚洲人,基督教在欧洲被某种程度地歪曲了,就譬如圣经的这个教义就被欧洲人歪曲成信基督教才得救,不信就下地狱什么的。其实“信神”与“信基督教”是不一样的。所以欧洲打着救人的旗号来强迫别人信教,这也正与他们天性中的侵略的野蛮血统相和,圣经教义因此也被歪曲成带有某种强制性,吓唬人似的,不信教你就瞧好吧。所以传教士跑得满世界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而佛教的宣传活动就是较被动的。印度和尚喜欢跑中国,那是因为佛陀放的有话,说中国有大乘气象。后来佛家就有一句有名的话是“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在中国是十分幸运难得的,中国人可不是一般人。佛教传教的目的地较明确。并不是到处乱跑。譬如日本,据说佛学的某些经典在教内不准向日本流通,因为日本人福德浅薄,没有福德看到这样的经典。更开明的佛学者还认为,不信佛教也可以的,也能得道。因为一切法都是佛法,可以殊途同归。这种认识并不离佛学宗旨。

  这就好比卖东西,基督教伊斯兰教有些强买强卖,新疆这个地方在1000年前还普遍信仰佛教,结果被伊斯兰教发动的宗教战争摧毁,佛教在新疆从此被消灭。佛教逆来顺受,任人来毁来灭,从不反抗。更不用说主动的去世界各地揪着人家的耳朵灌输。

  无独有偶,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播,与佛教差不多,甚至表现得比佛教更尊重,佛教好赖还走出去,看看有没有人来买,中国儒家干脆哪里也不去,自己家里一坐,你想买我的东西,觉得好,你过来学,我是不会主动过去教你的。这就是 《礼记·曲礼》说的,

  

  礼闻来学

  不闻往教

  所以儒家历来就反对跑到别的地方去干涉别人,哪怕自己特别优秀正义,别人特别野蛮粗俗,也应该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引起反感。这就是礼仪的精神所在——处处替别人着想。

  西方人说自己文明,别人都是野蛮的。中国儒家也有类似的观点,有文明与野蛮的分别,但是二者对文明的定义不一样。中国人所谓的文明就是礼教,西方人所谓的文明是什么?谁知道?反正我不知道。诸位可以去查阅下,西方所谓的文明至今也没有一个象样的定义。燕尾服芭蕾舞上流社会?这些就是文明?未必比金丝雀高雅。航天飞机就是文明?蜜蜂也可以制造结构复杂精美符合力学原理的蜂巢,是否也可以说是文明?

  儒家所谓的野蛮人就是缺乏礼教的族群。没有教养,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咋咋呼呼,直呼老爹的名字,十几年几十年不想着去探望父母,这样的族群属于野蛮人。但同时中国人是讲辩证法的,一个原则会有两种以上的表现,作为儒家礼教文明的二律悖反,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另外一种同样被中国人推崇的文明,这种文明则是完全没有文明的文明,同样值得钦羡。这就是老庄自然派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社会现在仍然存在。譬如遍布南太平洋诸岛、亚马逊流域和非洲的土著族群,还有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被称为“永不发怒的民族”,他们的社会没有纷争和仇恨,没有贪婪和放纵,这正是中国礼教所追求的。爱斯基摩人天生的就是天人合一,人人都是圣人。

  朋友给我的一个回帖说,“美洲的印第安人...和自然打成一片。我看他们是哲学太发达了,思想境界太高了...”。这个说得是不错的。这就是辨证法,文明的极端就是没有文明。朋友还说,“儒家...应该先早早统一全球,让蛮人皆受教化,省得他们成为癌细胞。”这就谈到了中国古人为什么不搞侵略的问题。

  明成祖曾经招待过爪哇的国王,国宴上爪哇国王不会使用餐具,他们吃饭都是直接下手。小国王面对满堂的花团锦簇,堂皇大国风度,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印尼使团的某年轻人不管那么多,下手就吃。国王正在惶恐,永乐皇帝却笑着放下筷子,也来下手,满堂文武一起做了一次爪哇人。虽然这是电影,但是历史上确有其事,这并不是艺术创作。后来这个国王死活不愿意回国(电影里不是这样),老死在南京,现在还有他的墓。

  上文说了,礼教的精神是自尊和尊重别人,而侵略的理论则与此相背,为什么去传教?因为你聪明你懂别人苯么,是这样?你怎么知道别人不懂?中国不侵略就是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同时还因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教育。这两句话把中国侵略的路全给堵了。尤其是后者,使得中国人不大关心中国以外的事情。

  中国历代也不是没有好战的皇帝,但在侵略之前,总要费心思想个理由。唐太宗打高丽,是因为他想玩,闷,想打仗,表面上也得说得冠冕堂皇的。其他的有些特别擅长指挥作战的军事统帅,譬如汉光武帝,康熙等等,也都没有想着去四处贩卖中华文明甚至去侵略。这才是政治的文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