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枫叶国杂感 -- trunkzhao

共:💬116 🌺3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吃——枫叶国杂感(一)

食色性也,吃排在性之前,吃饱了才能干事(别想歪了,不是第二位的事情,而是所有的事)。到了加拿大第二天就要去超市、沃尔马买菜、厨房用具,所以最初的印象就是对吃最深刻。

对我来说,最深刻的不是换算成人民币后的蔬菜的价格,一块多人民币一根的小葱,八块钱一根的黄瓜,因为我早有心理准备,到了这个地方就花这里的钱,反正我只要知道一块比九毛九贵就可以了,从来不想在中国是多少钱。最令我感叹的就是这里的东西放不坏。说是放不坏,是相对而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印象,在中国,无论是从菜市场还是超市买的菜,只要超过三天,就烂得挺多了;放一个星期,基本上就没法吃了。在这里,大部分菜都能放一个星期,又一次我买了一颗像圆白菜的东西,放了两个星期,等想起来,心想一定不能吃了。结果打开一看,除了最外层有一点发黄(而不是烂掉)外,里面完好如新。有一次买了一个特价的熏猪肩(国内不知道叫什么,反正不是肘子),吃了三个多星期才有点发粘了。说到肉,我心里就是一肚子气,且不说加拿大的猪肉有一种怪味,不说这里的猪肉经过加工后切肉片、切肉丝有多不方便,只说这里的肉馅,干得就像胶泥,每次包饺子拌馅我都要把胳膊累得生疼。想想在国内,我不敢买菜市场的肉馅,每次只买国营肉联厂大红门的肉,拌馅时,必须把菜里的水挤掉,即便如此,包到最后还是成了稀汤陷。每每想到这里,对这里五六十元人民币一斤的肉馅就不觉得贵了,在北京恐怕只有部级干部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了,在外地最起码也要处级以上。

还有一个是奶。奶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富裕程度的体现,说严重点,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的大问题。刚到这里,同学拿来了半袋奶,因为冰箱没有擦,就放在客厅的窗户边上,放了多半宿,十一二度的温度。我心里暗笑,这一宿还不坏了?第二天我为了证明自己的英名,拿锅煮了一下——一点没有结块!我们这里一共有四个牌子的奶,最差的是帕玛拉特——我也知道那里差,只知道最便宜,没人买。包装有盒装,从250毫升到一升装,和国内一样;还有一种就是袋装——不是国内那种袋装,而是大包装,四升三袋,国内那种250毫升小袋奶和铝箔包装的乐立枕根本就没有,为什么?我想恐怕就是适应各自的国情。这里超市林立密布,到处都有牛奶卖——即便是最荒凉的荒郊,所以根本没有乐立枕包装的必要,而小包装的塑料袋包装不仅成本高,而且满足不了生活的实际需要。比如我,原来在国内每天造成最多一袋奶,在这里一半是两杯——大约500毫升。反之如果在国内使用大包装的奶,恐怕无人问津,因为一半喝了一半扔了,国内的奶容易坏。

国内的奶为什么容易坏,近两年也揭露一些内幕,其实这些我早就知道了。大约在七八年前,有一天晚上八点多,我去买奶,结果我买到了超级新鲜的三元牛奶——明天的日期。因为我住的地方离三元比较近,就得到了如此新鲜的奶。当光明进入北京,我是最先弃暗投明的一批。当时家附近的超市光明还没有上架,我每天在北京站的中粮下面的一个超市(忘了名字,只记得是个港资的烂超市)去买。当时我记得《北京晚报》登了一篇三元的专访,解释为什么三元越来越稀,越来越没味: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三元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叫做均质机。这种东西作用就是把牛奶里的大分子蛋白质打碎了,以便供人体更好地吸收。我们花了大价钱为了你们的身体,你们这群纱帽不领情,还以为我们多加水了。过了一年,光明大约也采用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先进技术,随后伊利也采用了。在我离开时,只有蒙牛和夏进还喝得有点香味。到我离开前那两年,我基本上只喝三元!反正是一样的不是东西,干吗不喝最便宜的?直到现在加拿大也没用上中国这么先进的技术——均质机,喝得仍然有一点香味。

关键词(Tags): #吃#加拿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