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对林彪和刘伯承的一点看法 -- 乔治华盛顿

共:💬29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我对林彪和刘伯承的一点看法

林彪是毛泽东的喜欢的人,在宣传上和重用上要比刘伯承有优势。

林彪在中央红区时的表现在红军将领里还是算优秀的。是毛泽东将他提到那个位置,如果毛泽东当时看到粟裕,欣赏粟裕的话,也可能就没有林彪了,毛泽东第一次建林彪很说明问题,当时林彪正在给他的战士们大讲如何打仗,很符合毛泽东当时的想法,又因为林彪的两个表哥和毛泽东早就认识,而且林彪是黄埔毕业的,这些全是毛泽东喜欢林彪的因素。人的能力是很相近的,只是他是否可以得到发挥他能力的平台。第四次反围剿,毛泽东不在,主要是周恩来,朱德和刘伯承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可以说是五次反围剿里最成功的一次,林彪的表现是无可否认的,他指挥第一军团,是战地的实际指挥者,可以说没有林彪,第四次反围剿不会那么的成功。长征中,林彪对毛泽东是有意见,这些意见很可能不像现在讲的是反对毛泽东,只是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但是第一军团在中央红军长征时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抗战期间林彪指挥了平型关,之后就受伤去了苏联,但是115师在山西,也是因为阎锡山知道林彪是毛泽东的爱将和黄埔生,对林彪很好,也很配合,很照顾。在林彪再回到中国时,如何使用他,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上,毛泽东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自古的中国者先要得中原,那是旧皇历了,中原在明清以后已经失去了它的战略地位了。但是使晋察冀,晋察鲁豫两个根据地是中共最强的两个根据地,晋察冀的主要负责人是聂荣臻和程子华,晋察鲁豫是刘伯承和邓小平,还有就是以陈毅和粟裕为首的新四军的人马,但是毛泽东是让林彪去山东,因为山东很重要,这也是当时的战略需要,但是由于雅尔塔协议,苏联要求中共在接管东北时起到作用,毛泽东临时将林彪调往东北,这也就有了天时地利人合,也就再造了林彪。东北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天下,林彪占有北满,肖劲光和陈云在南满,程子华在冀察热辽,东北野战军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没有南满地坚持,没有冀察热辽的牵制,林彪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对南满的宣传是在文革以后,对于冀察热辽的宣传就跟少了。林彪在东北事业是连吃败仗,这也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实在是很强。没有山东根据地,没有千里挺进大别山,没有放弃延安,没有华北军区,东北的日子不会那么好过,林彪也就没有那么辉煌了。

刘伯承是一代儒将,但是也不能说林彪不是儒将。刘伯承是一个职业军人,受过中国和苏联比较正统的军事教育,尤其是在苏联。西方的军事很重视参谋部的作用,苏军,德军,美军,英军等全是如此,但是参谋部的作用对于大规模的正规战很有作用,不那么适合于中共红军的情况。刘伯承在红军时的地位也导致了他不可能全面发挥他的军事才能,他又担任参谋长的职务,没有在实战中体现他的真正的才华,第四次反围剿是比较正规的战役,但是没有林彪在实战时的灵活,损失会很大的,也可能导致失败。但是刘伯承也不是不按现实情况出发,他和博古和李德的冲突也说明的这一点。抗战时,刘伯承没有像彭德怀的百团大战那么招摇,也没有打什么像平型关大捷那样的打仗,他参与了,也配合了,主要还是他比较了解毛泽东和中共的领导体制,还有就是林彪的表兄死后,邓小平和他的配合,是他比较了解毛泽东的意图,抗战时,没有条件发挥他的优势。解放战争时,千里挺进大别山是一个重大的手笔,其实成功与失败都不重要,主要是为了短时的效益,但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理解了毛泽东的意图,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们还是成功了,如果没有千里挺进大别山来牵制国民党军,山东根据地难保,陈毅和粟裕的日子也就很难过,粟裕也就很难七战七捷从而打出了名气了,再有千里挺进大别山和放弃延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国民党军实力分散,也麻痹了蒋介石。虽然我讲过“除了长征,千里挺进大别山最惨”,长征再造了红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开端。刘伯承的理解力,和应变力不可忽视。相对四打四平,和打锦州时的林彪,刘伯承在千里挺进大别山时的勇气具有很强的大将气质。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让林彪主持淮海战役会如何,他会不会在打黄伯韬军团和黄维军团时显的决心不够呢,我想他会的。淮海战役的指挥体现了大兵团作战气魄,和参谋部的作用。淮海战役是粟裕指挥的,但是在战略上刘伯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发挥了他的特长,在政治上邓小平的特长他会得淋漓尽致。

林彪是一个实战的将领,狡诈,工于心计,事无巨细,很周到,但是他没有一套课以自己为体系的军事理论。

刘伯承是一个统军的将领,对军事的理解堪称第一,是一个大手笔之人,是一个战略家,他有他的一套军事体系或理论,这在南京军事学院时体现得得淋漓尽致。

林彪和刘伯承都是伟大的军事家,他们最大不同在于政治上,相对林彪而言,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军人,看透了真正,也不想过问政治。

我的一点看法,欢迎探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