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帝国二十年》之大将军不威风(暂定名) -- 秦大路

共:💬12 🌺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帝国二十年》之大将军不威风(暂定名)

我在写一个系列,主角是张骞,也谈及其他人物,如汉武、卫霍等等。本篇是其中之一,内容侧重军事。各篇尚处于草稿阶段,本篇亦是。因而BUG难免,先贴出来,请大家多多指正。

《帝国二十年》之大将军不威风(暂定名)

文/秦大路

中国历史上名将如云,百将百态,他们如灿烂的群星一样令人目不暇接。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内各领风骚,各擅其长。但我独独最为钦服三位名将。这三位分别是古代前期的卫青将军,古代后期的戚继光将军和现代的粟裕将军。

在我看来,这三位将军都有性格或人格方面的弱点和缺点,但是,他们都是军人的完美典范。在战场上,这三人都是同时代最优秀的军事家,他们将天赋和智慧,勇敢与坚韧集于一身,取得了杰出的军事成就;而在官场里,他们最为低调,最没有野心。这样的将军,在战场上英雄无敌,在战场下却不威风。他们为国家效忠,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武人干政与他们无关。他们从不野心勃勃的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不轻易盲从某种政治势力,更不会轻易为政治势力所利用。所以,他们是最职业化的军人。在他们眼里,国家利益永远排在派系利益之前。即使到了今天,他们应该成为二十一世纪军人的楷模。因为国家需要战场上高调、政治上低调的职业军人。这样的军人,实乃国之瑰宝,社稷之福。

遥想卫青当年,只是一个放羊的家奴。私生子的出身让他始终抬不起头来。卫青的母亲卫媪是平阳公主的侍婢。卫青的母亲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用今天的话说,当时驸马府里人们叫她卫老太太。她的本名是什么,却无人知道。后来一个叫郑季的平阳县吏,经常出入平阳公主家。一来二去,郑季便成了卫媪的情人。不久卫媪怀上了卫青。估计郑季拒绝了自己做为父亲的责任,卫青出生后一直生活在平阳公主家。卫青便以母姓为姓,史书称卫青“冒姓”,大概指来路不明的意思。此前,卫媪尚生有子女数人,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以及卫子夫的弟弟卫步广。其中卫少儿为霍去病的母亲。

卫媪一个人养活这么多子女较为艰难。幼年的卫青便被送到生父郑季家,郑家把他看做奴仆,让他牧羊。卫青在郑家备受歧视凌辱,于是又返回平阳公主家当家奴。一次他经过甘泉居室(署名)时,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对他说:“你是贵人啊,将来可以封侯。”卫青笑着说:“我是主人家的奴婢生的,只要不被打骂就满足了,还奢望什么封侯呢?”

当时卫青的同母姊姊卫子夫在平阳侯家为歌女。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武帝出游灞上(长安东郊),回宫时来到平阳公主家。平阳公主预先安排了十几个美女,结果没有一个能令武帝满意。后来平阳公主命歌伎们献歌,武帝一眼就把目光锁定在年轻的歌伎卫子夫身上。二人遂合欢于车轩中,武帝大悦。武帝赏赐了平阳公主一百斤黄金,卫子夫遂入宫侍奉武帝。卫子夫入宫一年后,武帝不再宠幸她。这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于是卫子夫面见武帝,哭哭啼啼要求武帝把自己也遣送回家。武帝可怜卫子夫,便再度临幸。不想卫子夫就此有了身孕,于是尊宠日隆。

武帝陈皇后的母亲长公主(武帝之姑)听说卫子夫怀了孕,很妒忌,派人把卫青抓了起来。当时卫青的官名为给事建章,这是一个不知名不入流的小官。幸好卫青的好友公孙敖领人把他抢救出来。武帝闻知此事大怒,专门召见卫青及其亲属,厚加赏赐,并以卫青为建章殿侍中在宫中行走。不久,武帝立卫子夫为夫人(后立为皇后),提拔卫青为太中大夫。

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流产后,武帝对景帝时代的将领倍感失望,他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亲信。卫青是骑奴出身,一向善骑射,有将才,太中大夫这个文官职位不怎么适合他。武帝后来改其文秩为武职,任命为车骑将军,进而委以抗击匈奴的重任。于是卫青便正式踏入帝国军界。

公元前129年(元光五年),武帝命四路汉军出塞进攻匈奴。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这四路每路都有一万骑兵。四郡从西到东分别为朔方、雁门、代郡和上谷。卫青率军从最东的一路,反而向西北方向追击匈奴军,后来一直追到漠北匈奴人的祭祀圣地龙城(今蒙古境内杭爱山脉东端)。从地理位置来看,龙城远在上谷的西北方向,这四郡中上谷郡距离龙城最远。卫青一路孤军深入数千里,直捣龙城,斩首虏七百。卫青的这次“处女秀”,大获成功。

后公孙敖和李广两路皆败,公孙贺一路劳而无功。公孙敖损失七千多骑兵,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本人也被匈奴人俘虏,后借机只身逃回。根据军法,二人当斩,后赎为庶人。卫青则因为战功被封为关内侯。

卫青一路的战果虽然不大,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这是农耕社会的中原王朝第一次孤军深入到非常遥远的匈奴腹地去作战。大军犹如从天而降,令匈奴人防不胜防。自此战之后,这种闪电战的作战方式基本成为一种样板。后来的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和河西之战,莫不效法于此。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的军事思想变得日益复杂、繁琐,有时近乎呆板。中原作战过于讲究用兵策略、排兵布阵和武器装备,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即军队的机动性。武帝时期强大的骑兵部队保证了这种机动性,从而使长途奔袭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文帝时期,晁错曾经总结过汉军与匈奴在军事上的优劣比较。他说匈奴人有三项优势。匈奴人的行动敏捷,可以呼啸奔驰于山上山下,出入于山涧溪流;匈奴人的骑射术优于汉人,他们可以在行动中保持攻击,一边策马奔驰一边准确的射箭;匈奴人比汉军更加吃苦耐劳,他们不畏风雨,不怕饥渴。关于匈奴人的骑射能力,可以举一个例子。景帝时期,中贵人(宫内官名)到上郡视察李广所部的作战演习。中贵人率领骑兵数十人先行,遭遇三个匈奴神射手,双方交战,中贵人被射伤,随从骑兵大部分被射杀,后来幸得李广相救。数十人汉军骑兵竟然不敌三名匈奴神射手。匈奴人之强悍,可见一斑。

晁错认为,汉军大约有五项优势,首先汉军有适合在平原作战的战车和骑兵部队;其次汉军有投射兵器弓弩和长戟,射杀有力;第三,汉军的铠甲坚实耐用,兵器更为锋利。第四,汉军有材官施射战术,可以有组织的打击敌军显要的目标。第五,马下近身搏斗,匈奴军不如汉军。为战胜匈奴,汉帝国应采取“以蛮夷制蛮夷”之策,同时选择良将安边立功,尽可能的保证“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等优势。

可以看出,根据晁错的治军思想,如果匈奴人到中原来作战,一定不是汉军的对手。但是,武帝此时已经采取了一种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此时汉军的作战方式已与文帝和景帝时期完全不同。武帝时期部分地继承了晁错的这些军事主张。但晁错的建议中汉军仍以山川平原为主要战场,这显然不适用长途奔袭的战术。那么,汉军必须要具备打一场新型战争的能力。相比于文帝、景帝时期,此时汉军发展了大量的骑兵部队,这一时期的汉军大概拥有中国历史上最灵活的机动性和最快的行军速度。而文帝、景帝时期大量的战车在此时主要做为一种运输工具和防御工事,进攻时不再使用。行军时战车载粮或运送步兵,作战时则互相联结为工事。大量的弓弩手则可以依此为屏障,对敌军发射箭矢。例如后来的李陵依托这种工事,以五千汉军抵抗匈奴八万骑兵,匈奴人被汉军射杀达一万余人。

匈奴人的作战方式或许和后来的蒙古人相似,大股骑兵部队一般不列阵,而是一字扇形摆开。从远处强力施射弓箭,待对方的阵形大乱时,一鼓作气,发动强有力的冲锋。公元前129年的四将军出塞之战中,公孙敖和李广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大约就败于匈奴人的这种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卫青部汉军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胜负之势就完全倒转过来。从一开始他们就追击匈奴骑兵。最后一直杀到龙城而返。相比于景帝时期就已成名的李广,卫青完全是一名新式将领。正是他所采用的这种全新的作战方式,使帝国的军事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龙城之战仅过了一年,匈奴决定报复汉帝国,再次侵犯边境。公元前128 年(元朔元年)秋,匈奴骑兵二万入侵辽西郡(今辽宁西部、河北东北部一带),杀辽西太守,虏掠二千人;接着侵扰渔阳郡(今河北北部),杀伤渔阳守军一千余人,并包围将军韩安国部,韩安国所率骑兵险些被全歼。匈奴撤军时又乘机进攻雁门郡,杀掠一千余人。这时长城沿线一片烽烟,军情告急文书接连递往长安。武帝大怒,遂命卫青率骑兵三万人从雁门郡出击,命李息率军从代郡出击匈奴。此时韩安国已病死,公孙敖、李广被贬为庶人,公孙贺被闲置。而将军李息,为景帝时期的材官将军,一向统领步卒,对骑兵作战并无经验。帝国选将时,捉襟见肘,幸好有卫青在。此战卫青部 “斩首虏数千人”。这是卫青获得的第二次胜利。

龙城之战和公元前128年的战役所取得的胜利,使汉军的基本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得以确定下来,即汉军日后将会以更灵活的机动性,更锐利的武器,更高昂的士气,去寻找对方主力进行决战,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防御。这是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一次革新。从武帝本人到各军将领,大家都渐渐开始坚定了战胜匈奴的信心。设想如果这几次战役均告失败,那么帝国很有可能再回到以前和亲的老路上去,而重现万里边境线上被动挨打的局面。

一年后,汉匈之间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漠南战役,拉开了序幕。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又侵扰辽西、上谷、渔阳各郡。卫青率领所部从云中郡先出击,然后大军开至朔方郡(今内蒙河套以南伊克昭盟等地)之高阙(阴山山脉缺口),接着向西追击匈奴主力,直至陇西郡(今甘肃西南部)。这次漠南之役,卫青所部汉军实现大迂回,纵横数千里,沿途所至,当者披靡。

漠南之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度过黄河至高阙,获首二千三百级。第二阶段大军过古要塞榆溪,攀越梓岭,再次度过黄河,讨伐匈奴蒲泥王、符离王,斩获首级三千多级。漠南之战总斩首数达五千多级,获牲畜百余万,车辎不可计数。此战后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在黄河以南的势力基本不复存在,汉帝国再度收复了以前秦朝所修建的朔方郡,黄河以南地区俱为汉帝国所控制。战后,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漠南之役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战果也不是很丰硕,汉军很有可能没有遇到匈奴的真正主力,但漠南之役的地缘意义十分重大。收复了河南地以后,汉帝国的东线防区和西线防区完全贯通,形成了一个通畅的战略走廊。以前东、西个边郡各自为战的情形不复存在。从此之后,汉军的各路出击,都可以互为犄角,相互配合。更重要的是,河南地的收复使防线向北推进了一大步,从而彻底消除了匈奴人对关中和长安的威胁。

公元前124 年(元朔五年),匈奴右贤王因自己管辖的河南地被汉帝国占领而十分恼怒,他多次率兵侵扰朔方城。武帝于是决定大举反击。此次进军,大致分为三路。左路主力为卫青所部,约三万余骑从高阙出击;另有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所部,从朔方出击,这几路皆受卫青节制。右路为李息、张次公率领,从右北平郡(今辽宁西北部、河北东北部)出击,目的是牵制左贤王部。以上各军共约十余万人。这次战役中,汉军大败匈奴部众,右贤王只率领残部数百骑远遁。现存史料里并没有提供这次战役的详细信息,但是我们从出击路线和战果可以推断出,这是一次非常漂亮的歼灭战。我们可以推断汉军的各路大军出塞六七百里之后,在阴山以北的区域对右贤王所部实现了合围,所以才有俘虏数目大、右贤王只率百骑逃跑的结果。我们从现存史料里找不到关于所获首级数目,但俘获的数目却远远超过了漠南之役。那么,最可能的情形是,右贤王的主力被汉军合围后,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大部投降。

这次战役虽被列于三大战役之外,但这次战役的规模超过了漠南之役。史书记载,此役俘虏右贤王以下的裨王十余人,男女众约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十万以至百万。此前卫青只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将领。而公元前124年的战役说明,卫青已完全具备了帅才的素质,他已经有能力指挥多路大军进行大规模联合作战,而非过去那种仅仅擅长孤军深入式的闪电突袭。

捷报传来,武帝大喜过望。大军还至塞上后,武帝遣使者持大将军印,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归属其节制。历史上的大将军一职,自卫青始。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地位至尊之极。后又加封大司马之号,并封其子卫伉、卫不疑、卫登为侯。此次战役,共有十位将校被封侯。[]这一年,卫青大约只有三十多岁。[]

公元前123 年(元朔六年)春,大将军卫青奉命从定襄郡出击,率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等六将军以下十余万骑出击匈奴,“斩首数千级而还”。同年夏天,卫青率这六位将军再次从定襄出击,“斩首虏万余人”。但由于轻敌,苏建、赵信率所部三千余骑遭遇匈奴单于所率主力,激战一日,汉军寡不敌众,死伤殆尽。赵信率八百余骑投降匈奴,苏建只身而还。后来单于听了赵信的建议,远走漠北。此役虽有一万数千首级的斩获,但损失了两支骑兵,且赵信投降匈奴。功过相抵,卫青没有得到赏赐。苏建被贬为庶人。

这一年,张骞参予了这次战事。武帝以张骞曾经留居匈奴十余年,熟悉当地情况,令其为校尉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由于张骞熟悉地形,了解沙漠地区的水草地,使得汉军饮水“不乏”。大军凯旋之后,论功行赏,封张骞为博望侯。

这一战役的另一个亮点是霍去病。二十岁的霍去病为骠姚校尉,所部只有轻骑兵八百人。霍去病率其部驰驱数百里,奔袭敌营,予敌以重创,“斩捕首虏过当”,即斩获超过损失之数。武帝以霍去病为首功,封霍去病为冠军侯。也是天佑去病,没有使他遭遇匈奴主力,成全了这位武帝时代最年轻的新锐将军。

公元前121 年(元狩二年)春天,武帝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万精锐骑兵,从陇西郡(今甘肃西部)出击,越过焉支山仍然向北进军一千余里,历时六个月,俘获匈奴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捕斩“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战利品中有休屠王祭天金人一座。同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率数万精锐骑兵从北地郡(今甘肃北部、宁夏南都一带)出击,霍去病率领所部深入匈奴境二千余里,越过居延,过小月氏,直抵祁连山(在今酒泉、玉门以南的甘青边境),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大败匈奴军。此役斩首三万二百级,俘获大量匈奴王公以下的贵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之役。

同年秋天,霍去病受降浑邪王和休屠王所部四万余人。匈奴军在河西的势力完全被歼灭。不久,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从此畅通无阻。

自卫青的漠南之役、霍去病的河西之役后,匈奴在漠南的势力基本已经不复存在。武帝此时,又在酝酿汉击匈奴历次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漠北之役。

公元前119 年(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深入漠北,另有步兵数十万人做为后军,担任运输的军马达数万匹。军容鼎盛,天下震动。卫青从定襄出发,负责进攻单于主力。霍去病代郡出发,负责进攻匈奴左贤王部。李广、公孙贺、赵食、曹襄等部,随卫青出征。卫青率领所部出塞后,侦知单于所在的位置。于是卫青亲率精锐骑兵出塞千余里,直抵漠北单于本部所在地。此时单于率本部大军临阵以待。

现已无法考证卫青到达王庭时所率的兵力。到了战场后卫青果断的进行了部署。首先他迅速组织兵力部署了防御工事。汉军以武刚车自环为营,武刚车两侧有盾牌和长矛,一旦环接后,可以形成很坚固的防御工事。这样弓弩手就可以以此为屏障对匈奴军进行远距离攻击。接着卫青组织了五千精锐骑兵,向匈奴发动主动进攻。此时单于派匈奴骑兵一万余人,也向汉军发起了冲锋,两军开始混战。此时太阳即将下山,忽起大风,“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这大概是我们现在说的沙尘暴。卫青这时命汉军对匈奴军进行两翼包抄,匈奴军渐渐不敌。此时天色渐黑,单于见战况不好,率数百骑突围而去。混战中两军死伤相当。得知单于遁逃后,卫青命轻骑连夜追赶,自己率主力紧随其后。后来一直追到寘颜山赵信城,这里有匈奴最大的军粮库,撤军时汉军将军粮库付之一炬。

此役中,卫青表现出杰出的捕捉战机的能力,战役初期他及时改变计划,对单于主力进行纵深追击。在与匈奴进行决战时,他冷静沉着,部署中有功有防,颇有法度。他发挥汉军战车和弓弩的优势,有效的部署了防御工事。接着他采取了主动进攻的姿态,派出攻击力很强的精锐骑兵首先进攻敌军,激战正酣时又以两翼包抄敌人,最终使匈奴人阵营大乱。现在已无法考证单于所部的兵力。但大致可以做一些推想。因为此战发生于单于驻地,单于所率的主力部队在数量上一定超过汉军。由于匈奴预先也有所准备,况且双方交战时天色已黑,所以此战卫青部共斩获一万九千余级,少于于霍去病一路。但这是一所前所未有的硬仗。卫青在此役中充分表现出了一代名将指挥若定的风范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然而汉帝国计算军功的规则是,杀死、俘获敌人数减去我方损失人数才可以做为计功的依据。而有些苦仗、硬仗,战损比相当,就无法得到更高的赏赐了。事实上一些苦仗、硬仗的军事意义更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卫青在漠北之战中所取得的成绩不下于霍去病。根据这个记功规则,也可以找到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李广一生硬仗太多,虽沉重打击了敌人,己方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所以一直难以封侯。

卫青早先命令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率军从东路进入漠北,后来李广部迷路,并未按指定时间到达漠北。漠北决战之后,卫青引军北还,于半道与李广、赵食其相遇。如果李广和赵食其能即时抵达战场,此役的战果无疑会更大,那么卫青部很有可能象霍去病部一样,能够实现合围,进而全歼敌军。卫青命长史去指责李广,李广忿而自杀。

骠骑将军霍去病一路,从代郡、右北平郡出击,疾驰二千余里,越过大漠,大败匈奴左贤王部,斩获七万余人。这一役霍去病 “包饺子”成功,将左贤王部全部包围。一场鏖战下来,匈奴人大多数缴械投降。霍去病封狼居胥山,汉威播于漠北。此次漠北之役两路军合计斩获约九万,而汉军一方损失士卒亦达数万、战马损失达十一万匹。

经过漠南之役、河西之役和漠北之役后,匈奴右贤王部、河西诸王部、单于本部,及左贤王部的主力均受到惨重打击。从此匈奴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与汉帝国一决胜负的实力。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再也没有发生匈奴人掳掠汉边的事。战后刀剑入库,马放南山,卫青此役后直到去世,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没有再率军出击过匈奴。

大将军卫青一生共七次出击匈奴,本人无一次败绩。与前代抗击匈奴的名将李牧、蒙恬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汉击匈奴的战法由他而正式确立下来,从这一点来看,卫青是一位军事上的开创者。后来的霍去病、李广利、赵充国无不效法于他。在世界历史上,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国家,在军事上很少能是游牧民族的对手。卫青、霍去病所取得的杰出战例,是农耕民族打败游牧民族的教科书。

然而,战场上勇猛无敌的卫青,在战场以外却一点也不威风。他在当时并不为天下士大夫们所看重。这既与他的出身有关,又与他仁善退让、谦虚谨慎的处世风格有关。

君子豹变,贵贱何常。卫青从一个家奴到后来的大将军,为天下人所嫉是很正常的。有士大夫们可能会对他的门第有所看法,甚至可能会对他私生子的出身有所鄙夷。那个时候的人们毕竟注重门第,象他这样出身卑微而却后来尊贵无比的人,难免会引起人们的其他想法。另一方面,人们认为他身后戚,自然会被武帝重用。虽然卫青、霍去病的高升不无裙带关系的因素,但英雄莫问出身。如果第一次出击匈奴时,取得胜利的是李广而不是卫青,那么李广恐怕早已封侯,卫青后来也会一直屈居其下。再如霍去病,如果随卫青出征时,打了败仗,恐怕他要过很多年才会被封“冠军侯”。况且霍去病第一次出塞并无封赏,第二次随军出征时仅仅是个校尉身份,他所率领的八百骑兵都是自己的亲随,而非汉军主力。取得斩首两千的战果,犹为不易。从这一点来看,武帝在用人方面还是很公平的。

司马迁为李广之一生遭遇鸣不平,一唱三叹,对李广的忠实诚信可谓一往情深。《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个人英雄主义和拿道德说事的篇幅很大,赞誉达到了高潮。写卫青则春秋笔法,遮遮掩掩,对卫青一生取得的惊人战果,下笔如绍兴师爷记流水帐般,惜墨如金。司马迁为古人立传,虽然一向史笔秉直,但也避免不了主题先行。正如明人陈仁锡所说:“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

司马迁的这种过份强调运气和出身的论调直接影响了后代文人对卫青的评价。例如,唐人王维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就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观点的翻版。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中有“屈雄志于戚竖,竞尺土之莫及”的句子,这里的“戚竖”即蔑指卫青、霍去病,而李广“屈雄志”。李白的“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更是对古名将充满了轻慢之意。更有甚者,如文豪苏东坡,以一篇《卫青奴才》的小文,将文学家的想象力淋漓尽致的发挥到了裤裆里。其文如下:

“汉武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黯,为可佳尔。若青奴尔,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文人如此“厚待”卫青,卫青在历史上自然威风不起来。然而,只要有大将军在,不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乱臣贼子也不敢轻举妄动。例如淮南王刘安的造反计划中,第一步就是要置卫青于死地。史书称刘安计划“一日发兵,即刺大将军卫青。”可见他们极为忌惮卫青。后来的汉成帝初年,丞相司直何武上书中曾经提到“卫青在位,淮南寝谋。”即只要大将军卫青在,淮南王的阴谋就不能得逞。

卫青从不养士,不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他的部下苏建批评他:“大将军地位至高无上,天下贤良的士大夫们却并不称赞您。大将军应该效仿古之名将,多多招贤纳士。”卫青说:“自当年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召纳宾客以来,天子人常常抱怨。亲待士大夫,招纳贤才、罢黜无德之人,这是君主的责任。做为臣下应该奉法遵职,为什么要招士呢?”

文人据此认为他为保全个人功名,怕牵累受祸,进而批评他“以和柔自媚於上”,实为迂腐之论。战场上气壮山河,舍我其谁,战争结束后远离政治漩涡,勇做配角,这正是一个职业军人的英雄本色。

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